采招网 > 审批公示 > 陇西县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报告-2022-05-1809:51

陇西县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报告-2022-05-1809:51

2022年05月18日   甘肃
审批公示
正文  |  服务热线:400-810-9688

前 言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简称“两区”划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水土保持宏观管理、规划、 (略) 、预防监督的主要法律依据和技术依据,划定并公告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是水土保持法赋予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

2000年5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根据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发布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简称原“三区”),将定西市渭源县、漳县、岷县的秦岭北坡林区,岷县、渭源县的林区列为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渭河水系的渭源县、漳县、陇西县、通渭县、岷县,洮河水系的临洮县、渭源县,黄河干流的安定区列为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无省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

2010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水土流失调查结果划定并公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 (略) 会发展和新要求, (略) 2010年启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及各省(市、自治区)规划,对全国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进行了复核划分,成果以“办水保〔2013〕 (略) ”文发布。该文件将定西市的安定区、临洮县、渭源县、陇西县、通渭县、漳县划分为“甘青宁黄土丘陵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在此基础上,2016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公告(甘政发〔2016〕 (略) )》,以乡(镇)级行政区为单元,将全省划分为7个重点预防保护区和6个重点治理区,其中定西市范围列入2个重点预防区,3个重点治理区,陇西县巩昌镇、文峰镇、首阳镇、菜子镇、福星镇、云田镇、通安驿镇、马河镇、碧岩镇、柯寨镇、宏伟乡、德兴乡、权家湾镇、渭阳乡、和平乡、双泉镇、永吉乡列入渭河流域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2021年11月30日,定西市人民政府发布《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公告》(定政发〔2021〕 (略) )。将陇西县的巩昌镇、文峰镇、菜子镇、福星镇、云田镇、碧岩镇等6个乡镇划定为渭河黄土丘陵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将陇西县的碧岩镇、菜子镇、德兴乡、福星镇、巩昌镇、和平乡、宏伟乡、柯寨镇、马河镇、权家湾镇、首阳镇、双泉镇、通安驿镇、渭阳乡、文峰镇、永吉乡、云田镇等17个乡镇划定为渭河黄土丘陵市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虽然省级划分到乡镇,市级划分到村,在应用中还存在空白区、防治区控制面积偏大等问题。鉴于此,进行县级划分很有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的相关规定,开展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定工作,是落实陇西县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为开展本县水土保持规划、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监管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021年4月,陇西县水 (略) 委托甘肃润景兴 (略) 开展陇西县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定工作。根据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划定结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复核划定陇西县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完成《陇西县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报告》以下简称“两区划分报告”

在完成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得到了陇西县 (略) 、陇西 (略) 、定西 (略)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和水 (略) 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1 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 (略) 、 (略) 、渭河上游,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中部。县界域南北长约60km,东西宽约52km,总面积 *** km2。东接通渭县,南连武山漳县,西邻渭源县,北靠安定区,隶属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是连接兰州、天水、临夏、陇南等市州的交通 (略) ,介于东经104°19′~105°14′、北纬34°50′~35°24′之间,海拔为1612~2798m。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支脉丘陵地带之间, 为典型的黄土梁峁与河谷地形。

陇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自古为“四塞之国”,兵家必争之地。远在史前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仰韶、齐家等文化遗址。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 始设陇西郡,汉初设襄武县,始有建置。隋改陇西县,县名沿用至今。陇西县域面积为 *** km2,辖12镇 5乡,215个行政村, (略) 区, (略) 区,1287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 *** 万人,居住着汉、回、满等13个民族。

1.2 地质地貌

1.2.1 地质

(1)地质构造

(略) 分为黄土覆盖,为我国黄土高原区,受流水等外力作用,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陇西系旋卷构造和北西西向构造,即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 (略) 位,地处渭陇—漳武盆地。天水市—西和、礼县,渭源—陇西,漳县—武山一线大面积沉积了新生界第三系地层,构成天水—西礼盆地和渭陇—漳武盆地。两大构造体系沿西十里铺—四店—武山深大断裂一线和陇西县南面地区相互复合。渭陇—漳武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分布广泛,断裂等地质构造不发育。

(2)地层岩性

陇西县主要出露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地层,现由老及新分述如下:

1)古近系(E)

下第三系为一套较厚的内 *** 盆地堆积的产物。他明显的不整合于较老岩层之上。岩性主要有由胶结较好的棕红色粗碎屑岩及不纯的泥质岩石组成。岩性以粗至中砾石组成的洪积砾岩为主体,局部相变为湖积细砾岩、砂砾岩、砂岩夹粘土岩。岩层产状倾向北东偏西,倾角5°~1°,分布于渭河南北两岸黄土山梁下半坡,在小沙沟、大沙沟、 马务沟, (略) 出露。

2)新近系(N)

上第三系为一套内 *** 沉积的棕红色碎屑岩地层,下部不整合于老第三系之上,地层近似水平。一般倾角在3~5°之间。岩性以泥岩、砂质泥岩、细砂岩为主。分布于陇西县云田乡大咸河以东、以西和定西市团结乡苏家岔沟脑至关地沟黄土冲沟中变有零星出露。

3)第四系(Q)

广布于黄土梁峁,其次是沿渭河、大咸河两岸的阶地。根据成因类型, (略) 位及地层形成年代划分为上更新统Q3及全新统Q4。现分述如下:

①上更新统(Q3)是第四系中分布最广的地层。主要为黄土和次生黄土、沙、砾石,按成因类型分为风成和冲积两种。

风成黄土(Q3):分布于黄土梁之上,以土黄色、淡黄色疏松状黄土为主,局部偶含个别钙质结核,厚度5-60m。各地岩性一般,变化不大。 (略) (略) 见有数米的下伏基岩的残积、坡积碎屑物。黄土产状与下伏的古地形一致。

冲积次生黄土:主要沿耤河、渭河、关川河两岸阶地分布,在渭源附近发育最好,由三、四级阶地堆积物组成。三级阶地属基座阶地,阶地前沿高出现代河床30~35m。四级阶地, (略) 园、莲峰一带发育,大多与三级阶地连成一片,为次生黄土堆积,高出现代河床50~70m。次生冲积黄土一般具有水平状层理, (略) 往往有砾石、沙砾石层。

②全新统Q4分布于渭河、大咸河一、二级阶地和河床、河漫滩堆积物。一级、二级阶地堆积物:一级阶地高出现代河床2~10m,底部为砂、砾石。上部为细砂、砂质黄土、亚砂土,厚约1.5~6.0m。二级阶地高出现代河床20~30m,堆积物为次生黄土夹砂条、条带状粘土、具水平层理黄土,底部为砂砾夹黄土,厚25~30m。现代河床及河漫滩堆积物:冲积及洪积的砾石、砂、淤泥及钙质结核。沉积物随地而易,厚度大于15m。

1.2.2 地形地貌

(略) 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支脉丘陵地带之间,为典型的黄土梁峁与河谷地形,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坡陡沟深、地形破碎,沟壑密度多在1.5~2.5km/km2之间。全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612—2798m,构成南山、城川、北山三块条状狭长地带,北山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城川为渭河河谷平原,南山为中低丘陵,构成南山、城川、北山三块条状狭长地带,地形条件差异明显。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陇西县城位于渭河南岸二级阶地上。

1.3 气候

陇西位于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支脉丘陵地带之间,地处中纬内 *** ,为温带大 *** 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受东亚大气环流和青藏高原外围特殊地形的影响,川区、北山为温和干旱区,南山为温寒半湿润区。根 (略) 1967~2020年系列观测资料,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7.7℃,年温差较大,极端最高气温 *** ℃,极端最低气温- *** ℃,最高月平均气温 *** ℃,最低月平均气温-6.4℃。太阳总辐射 *** kc/cm2,≥10℃活动积温2400-2700℃,年日照时数2292h,无霜期为146d,最大冻土深度100cm,最大积雪厚14cm。多年平均降雨量 *** mm,蒸发量 *** mm,平均相对湿度68%。年内降雨在时间分布上极不均匀,多集中在5-9月,占年降雨量的 *** %,且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降水历时短,强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降水年际变化幅度也很大,年最多降水 *** mm(1967年),最少降水 *** mm(1980年)。10年一遇1小时最大降雨为 *** mm,6h最大雨量 *** mm,24小时降雨量 *** mm;20年一遇6h最大暴雨 *** mm,24小时降雨量 *** mm。年平均风速1.4m/s,最大风速24m/s,年平均大风日为16d,冬春季多西北风,夏秋季多东南风,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略) 内 *** ,主要特点是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灾害性天气频繁,受害范围广,加之地形条件复杂,山川差异大,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区。全县主要灾害性气候是冰雹、地震、冻灾、大风和暴雨等。

1.4 水文

陇西县水资源匮乏且自产水资源水质差,因此外调水资源是陇西县主要水源。渭河是该县最大的入境水源,县内较大支流14条, (略) 有9条,正常年景溪水常流,水质好,适宜人畜饮用和农田灌溉;北部有5条,盐碱含量高,水质差,分季流水,不宜饮水和灌溉。地表水的50%以上常以洪水形式出现,土壤侵蚀严重,河流泥沙含量高。

(1)河流水系

陇西县境内河流均属于黄河流域,境内分渭河和祖厉河两个水系,祖厉河在定西汇入关川河。渭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由西向东流经渭源县后于三合口流入陇西县至鸭儿峡口出境注入武山县。

①渭河水系

渭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 (略) 的鸟鼠山。由西向东流经渭源县五竹、清源、路园乡后于三合口流入陇西县,县内流经首阳、巩昌、文峰、至鸭儿峡口出境注入武山县境。陇西县境内干流全长 *** km,流域面积2363km2,县内河床平均坡降千分之十二左右,县内沿河两侧支流发育呈树枝状,河网密度较大,南侧主要支流有莲峰河、科羊河、西河、南河、锁峪河、辽西河;北侧有秦祁河、鱼家峡、大咸河、妙娥沟、跑龙沟、洗马沟等。这些河流除了渭河干流及莲峰河、秦祁河、大咸河、小妙娥沟、揭皮沟外其余支流大多发源于本县,源近流短,补给源少, (略) 分支流具有干旱河流的特点,水量以汛期水量为主;枯水期流量很小,甚至干涸。由于北侧各支流流经黄土沟壑丘陵地区,因此侵蚀强度很大,水土流失严重,渭河出境断面以上输沙总量1970万t,其中境内侵蚀1275万t,侵蚀模数为5450 t/km2,渭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 万m3,占全县自产水资源总量 *** %。

②祖厉河水系

祖厉河水系在本县境内仅有关川河 (略) 分,关川河流域面积 2660km2,占全县流域面积的1.9%。东源发源于华家岭西北麓,由东南向西北流经我县宏伟乡,于宏伟乡马河湾流入定西,经安定区宁远、杏园、李家堡、张湾、团结、城关等乡,在县城与西河汇流为关川河。祖厉河主流全长 *** km,流域面积 *** km2,其中在陇西县流域面积仅为46km2,自产径流量 *** 万m3,径流深 *** mm,输沙量 *** 万t,侵蚀模数7170 t/km2,关川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 万m3,占全县自产水资源总量的1.1%。

(2)地表水概况

根据资料分析,陇西县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8101万m3,其中自产地表水7202万m3,自产不重复地下水899万m3,自产地表水占自产水资源总量的 *** %,不重复地下水占自产水资源总量的 *** %。按照流域分布,陇西县渭河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为 *** 万m3,

占全县自产水资源总量的 *** %,祖厉河流域多年平均资产水资源总量为 *** 万m3,占全县自产水资源总量的1.1%,平均产水模数为3.36万 m3/km2。 (略) 地下水生态红线区,水资源开发受环境约束,现状利用率低。

(3)地下水概况

陇西天然地下水资源量4648万m3,渭河干流县城至垭儿峡段是县内地下水蕴藏量最丰富地段,也是目前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的集中开采区。

(4)供水用水情况

现状总用水量为6910万m3,其中农业用水为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的68%。城镇生活生产用水与工业企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28%,现状均已置换 (略) 处理后的引洮水源。

(5)引洮供水工程

根据《甘肃省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水资源配置及工程布置方案》调配水方案,引洮供水一期工程计划2012年完工后,陇西受水区 *** 万m3,其中城镇生活用水 *** 万m3,农村生活用水 *** 万m3,灌溉用水量为 *** 万m3,陇西首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量327万m3。

1.5 土壤

土壤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内因。全境土壤包括黄绵土、黑垆土、灰褐土、潮土和红粘土5个类,7个亚类,21个土属,52个土种。 (略) 跨经纬度和海拔高差较小,土壤的垂直分布,水平分布不甚明显。其分布规律从渭河川谷向两面呈带状分布,灰褐土和黑垆土呈交错分布状态,黄绵土多分布于渭河以北,红粘土多分布于渭南山区,潮土则分布在沟谷、河沿地带。由东向西,随地势之增高,黑垆土面积稍有增大。黄绵土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 *** %,是全县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除菜子镇外,其余各乡均有分布。黑垆土占总面积的 *** %,全县均有分布,多与黄绵土交错分布,多处于黄土覆盖厚度较浅或中均的低山丘陵梁峁区之阴坡、阴沟湾、岘口、掌状地形、坪台地形,渭河河 (略) 也有分布。灰褐土占总面积的3.56%,主要分布在菜子、巩昌、文峰及永吉等乡的后山地带。潮土主要分布在渭 (略) 支流科羊河、西 (略) 。红粘土占全县总面积的4.27%,主要分布在地形陡峭,降水较多,冲刷严重的第三纪红层区的菜子、巩昌、碧岩、首阳、柯寨、文峰、永吉、和平等乡镇。全县耕地土壤养分含量为:含氮量0.078~0.086%,有效磷2.5~5.8ppm,有效钾191~259ppm,有机质0.94~1.11%。其总的特点是:缺磷、少氮、富钾,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结构疏松,抗蚀性能差,极易形成水土流失。

1.6 植被

根据中国植被区划,植被属于温带草原植被区域— (略) 典型草原地带— (略) 禾草、蒿类草原区,全县林草面积率 *** %。

陇西县天然植被以禾本科和菊科为主,最常见的有禾草、蒿类及针茅等稀疏群落,无天然林分布,人工林主要有沙棘、柠条、杨树、柳树、槐树、榆树、松树、柏树、杏树、梨树、花椒等;人工种植的草类主要有紫花苜蓿、沙打旺、红豆草等。境内自然植被极不均衡,北山区草木稀疏,地面裸露,南山区覆盖率则较好。其中,乔木林树种主要有杨、柳、榆、松、柏、刺槐等树种,灌木林树种主要有沙棘、柠条、红柳等,经济林树种主要梨、苹果、杏、桃、花椒、核桃等。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豆类(蚕豆、豌豆、扁豆、黄豆)、玉米、糜子、谷子、莜麦、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有油料(胡麻、油菜)、甜菜、大麻、蔬菜等;种植的药材主要有黄芪、黄芩、红芪、党参、甘草、柴胡、板蓝根、防风等。

植物种类从南到北呈递减趋势,草本植被阳坡多为耐干旱瘠薄的长芒草、小黄菊、冰草、冷蒿、针茅等,阴坡以百里香、短花针茅、冰草等。

1.7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1.7.1 水土流失现状

陇西县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水力侵蚀以面蚀、沟蚀为主,重力侵蚀以滑坡、崩塌、泻溜等为主。

根据2020年甘肃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全县水土流失面积 *** km2,占总土地面积 *** km2的 *** %。按侵蚀类型划分,全部以水力侵蚀为主。按侵蚀强度划分,轻度侵蚀面积 *** km2,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 *** %;中度侵蚀面积 *** km2,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 *** %;强烈侵蚀面积 *** km2,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 *** %;极强烈侵蚀面积 *** km2,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6.41%;剧烈侵蚀面积0.91km2,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0.11%。

陇西县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及面积统计见表1-1。

1.7.2 水土流失成因

水土流失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是产生水土流失潜在的客观条件,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活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因素

1)气候

影响土壤侵蚀的气象因素主要是降雨。陇西位于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支脉丘陵地带之间,地处中纬内 *** ,为温带大 *** 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受东亚大气环流和青藏高原外围特殊地形的影响,川区、北山为温和干旱区,南山为温寒半湿润区。年平均降雨量 *** mm,蒸发量 *** mm,平均相对湿度68%。年内降雨在时间分布上极不均匀,多集中在5-9月,占年降雨量的 *** %,且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降水历时短,强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年平均风速1.4m/s,最大风速24m/s,年平均大风日为16d,冬春季多西北风,夏秋季多东南风,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全县主要灾害性气候是冰雹、地震、冻灾、大风和暴雨等。

2)地形

陇西县位于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支脉丘陵地带之间,为典型的黄土梁峁与河谷地形,海拔1612~2798m之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坡陡沟深、地形破碎,沟壑密度多在1.5~2.5km/km2之间。根据地貌形态特征,按照切割侵蚀的程度,将全县大致可划分为河谷阶地区与丘陵沟壑区,其中以丘陵沟壑区为主。

3)土壤

土壤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内因。全境土壤包括黄绵土、黑垆土、灰褐土、潮土和红粘土5个类,7个亚类,21个土属,52个土种。由于境内夏季多暴雨,黄绵土土壤疏松、易容,地表千沟万壑,坡面水土易流失;加之,生产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扰动地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4)植被

植物的种类及植被覆盖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起显著作用。受水热条件的影响,陇西县植被覆盖度低,自然植被极不均衡,北山区草木稀疏,地面裸露,南山区覆盖率则较好。越向北随着气候雨量的逐渐变化,植被越来越疏, (略) 分荒山地面裸露,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主要树种有杨、柳、榆、松、柏、刺槐等树种,灌木林树种主要有沙棘、柠条、红柳等,经济林树种主要梨、苹果、杏、桃、花椒、核桃等。全县林草面积率 *** %,而森林覆盖率仅6.25%,不能有效抑制水力侵蚀。

5)区域位置

陇西县位 (略) , (略) ,东连通渭县,北靠安定区,西接渭源县,南邻漳县和武山县,全线南北长约60km,东西宽约52km。陇西县是连接兰州、天水、临夏、陇南等市州的交通 (略) ,介于东经104°19′~105°14′、北纬34°50′~35°24′之间,海拔为1612~2798m。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支脉丘陵地带之间。

(2)人为因素

1)农牧业土地过度开发

在农牧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水土保持意识的缺失,造成原有地表和植被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力、风力的搬运作用。特别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城市扩展及人口的增加,致使农牧业土地遭受过度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土地退化,生态功能下降。

2)基础设施及工业生产建设

上世纪,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陇西县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时,由于没有进行科学的全面规划,造成了严重的人为水土流失。 (略) 、城镇建设施工和经济发展中,大量弃土弃渣随意堆放在沟坡河边,遇大风或大雨,便被吹走或冲走,加剧了扬尘和洪涝灾害的发生,加大了土壤的流失。

3)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陇西县水资源严重匮乏,气候干旱少雨,可使用水资源单一,区域供需矛盾突出。根据《甘肃省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陇西县属渭河上游,境内天然降水量少,地表河川径流量小,地下水深且少,故该县属贫水县。陇西县自产水主要来源于天然降水,根据资料分析,陇西县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8101万m3,其中自产地表水7202万m3,自产不重复地下水899万m3,自产地表水占自产水资源总量的 *** %,不重复地下水占自产水资源总量的 *** %。按照流域分布,陇西县渭河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为 *** 万m3,占全县自产水资源总量的 *** %,祖厉河流域多年平均资产水资源总量为 *** 万m3,占全县自产水资源总量的1.1%,平均产水模数为3.36万m3/km2。 (略) 地下水生态红线区,水资源开发受环境约束,现状利用率低。按可利用水量计算,人均占有水量154m3,远远低于全国人均2800m3,世界人均 *** m3的水平。区域缺水严重,且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不平衡,在空间分布总趋势为南多北少,时间分布上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水资源的短缺致使生产、生活用水与生态用水矛盾加剧,使得植被退化,造成地表日趋干燥,加剧了土壤流失。

1.7.3 水土流失危害

陇西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土壤瘠薄、肥力低下、耕地毁坏、林草植被大量破坏、水源涵养能力锐减,导致农业条件恶化、干旱程度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 (略) 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我县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剥蚀表土,地力衰退,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基础

陇西县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面蚀和沟蚀,面蚀剥蚀表土、失水跑肥、降低土地生产力和土地承载力,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沟蚀切割沟道,破坏地表,使地表形态支离破碎,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也使侵蚀沟不断发育,沟头前进,沟岸扩张加快,塬面川台遭受蚕食。水土流失导致耕作层土层变薄,土壤持水力下降,土壤肥力减弱,生产能力降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2)淤积河道,抬高河床,严重威胁下游防洪安全

由于洪水携带泥沙,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高,淤积库塘,使工程调洪、灌溉能力减弱,严重威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综合效益的发挥,增加了下游的防洪压力,直接或间接影响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 (略) 会的发展。

⑶恶化环境,降低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可持续发展

水土资源是生态系统良性演替的基本要素和物质基础。严重的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生物群落结构和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再者严重的水土流失会造成沙尘暴频发,不仅降低人居环境的质量,而且严重影响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略) 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7.4 水土保持措施现状及成效

多年来,在陇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略) 门的大力支持下,陇西县水土保持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方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梯田建设为重点,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和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为依托,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和封山育林育草等综合措施,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和《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改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 (略) 分,是关系人民福祉、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业措施有机结合。截止2020年底,已有 *** km2得到治理,水土保持率 *** %,其中兴修梯田702km2,营造水保林325km2,发展经济林 *** km2,种草 *** km2,封禁治理 *** km2,建成水窖、谷坊、沟头防护等小型拦蓄工程 *** 万眼(处、道),累计修筑各类淤地坝68座(其中骨干坝21座,中型坝24座,小型坝23座)。

规模化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促 (略) 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特别是梯田建设的稳步发展,有效地改善了我县农业生产条件,助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粮食单产,增强了全县旱作农业区粮食自给及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也为退耕还林还草让出了土地资源,为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2国家、省、市级防治区划分结果

2.1 国家级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 (略) 办公厅,办水保发〔2013〕 (略) ),是在原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的基础上, (略) 水利水电 (略) 和七大流域机构于2013年8月共同完成。根据该成果,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全国共划分有23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17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陇西县列入“甘青宁黄土丘陵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全县未列入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2.2 省级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

2016年6月2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公告》(甘政发〔2016〕 (略) ),本次是以乡(镇)级行政为单元进行划分的,将全省划分为7个重点预防保护区和6个重点治理区,其中陇西县的巩昌镇、文峰镇、首阳镇、菜子镇、碧岩镇、马河镇、通安驿镇、福星镇、云田镇、和平乡、永吉乡、渭阳乡、宏伟乡、德兴乡、权家湾镇、双泉镇、柯寨镇等17个乡镇列入“渭河流域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见表2-1。

2.3定西市市级防治区划分结果

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复核划分成果、甘肃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成果基础上,根据《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导则》(SL717-2015),结合全市地形地貌特征、植被类型及分布、水土流失现状及分布特点、现有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及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实际需要,同时借鉴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已批复实施的水土保持综合及专项规划等综合分析,2021年11月30日,定西市人民政府发布《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公告(定政发〔2021〕 (略) )》。市级划分在借鉴全省和先进市州“两区”划分经验的基础上,以乡(镇)级行政区为单元,将全市划分为7个重点预防保护区和7个重点治理区,其中陇西县范围列入1个重点预防区,1个重点治理区。

(1)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将陇西县的碧岩镇、菜子镇、福星镇、巩昌镇、文峰镇、云田镇等6个乡镇划定为渭河黄土丘陵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DY2),陇西县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划分结果见表2-2。

(2)市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将陇西县的碧岩镇、菜子镇、德兴乡、福星镇、巩昌镇、和平乡、宏伟乡、柯寨镇、马河镇、权家湾镇、首阳镇、双泉镇、通安驿镇、渭阳乡、文峰镇、永吉乡、云田镇等17个乡镇,划定为渭河黄土丘陵市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DZ2),陇西县市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划分结果见表2-3。

3陇西县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

3.1 划分的必要性

(1)根据201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十二条和《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水土保持规划应当在水土流失调查结果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定的基础上,遵循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的原则编制。为指导编制陇西县水土保持规划,需对陇西县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进行复核划分。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级 (略) 会发展规划,对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国家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为科学指导陇西县水土保持工作、县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的落实,开展陇西县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划分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3.2 划分的目的

(1)明确全县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实施分类指导、分区防治战略,统筹安排、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 (略) 会的可持续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县级“两区”划分,不仅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法律依据和技术依据,而且还是县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落实和考核奖惩制度的依据。

(3)县级“两区”划定,依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 *** -2018)》确定合理的防治标准,可为进一步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有效遏制人为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提供依据。

(4)在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结果的基础上,以村为单元进一步细化,更进一步加强定量指标的应用,以便为今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提供依据。

3.3 划分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中华人民 (略) (略) 发布,根据2011年1月8日《 (略) 关于 (略) 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

(3)《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甘肃省人大常委会 2012年8月10日);

(4)《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 (略) 办公厅 办水保〔2013〕 (略) );

(5)《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公告》(甘肃省人民政府 甘政发〔2016〕 (略) );

(6)《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导则》(SL717-2015);

(7)《水土流失危害程度分级标准》(SL718-2015);

(8)《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9)《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公告》(定政发〔2021〕 (略) )。

3.4 划分的原则

(1)统筹考虑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需求

陇西县“两区”划分,以水土流失调查为基础,立足于技术经济的合理和可行性,与定西市和区域水土流失防治需求相协调,统筹考虑水土流失潜在严重性和已治理成果的预防保护需要进行划分。

(2)与已有成果和规划相协调

划分要充分借鉴2000年全省三区划分成果,借鉴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和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自然保护区划分、生态公益林区划分等成果,与已批复实施的水土保持综合和专项规划相协调,保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作的延续性。

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相互不得重复,划分范 (略) 有的乡镇村,但 (略) 面积。划入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乡(镇)应划分为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可以将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中符合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预 (略) 分乡(镇)所涉及区域划为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划入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乡(镇)应划分为县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可以将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中符合县级水土流失重点治 (略) 分乡(镇)所涉及区域划为县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3)集中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

划分应以区域实际情况为主,打破乡镇界限,集中连片,便于水土保持管理,发挥水土流失防治整体效果,并具有相应规模。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划分应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

(5)不宜治理或难以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裸地、滩涂、城镇建制区等应划为县级的非重点区域。

3.5划分的指标确定

3.5.1基础资料

(1)气象数据主要来 (略) 站点数据(以县为单元,数据系列为1985-2020年);

(2)地势地貌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从甘肃省30米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

(3)乡镇、村行政区界数据来源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

(4)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自于陇西县的 (略) 会经济统计年鉴数据(以乡镇为单元);

(5)土地利用数据来自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以乡镇为单元,部分以村为单元);

(6)林地、草地面积数据来源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图斑调绘);

(7)陇西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数据;

(8)水土流失数据来自于《甘肃省2020年水土保持公报》及《甘肃省水利水保基本数据》(甘肃省水利 (略) ,2021年)。

3.5.2 划分条件及指标

3.5.2.1 划分条件

(1)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确定的条件

①水土流失相对轻微,现状植被覆盖较好,是国家、省或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功能区;存在水土流失风险,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和治理。

②经过多年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禁等治理,现状植被覆盖较好的治理成果区。

③人为扰动和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危害较大。

(2)县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确定的条件

①水土流失严重,对江河干流和重要支流、重要湖库淤积影响较大。

②水土流失严重威胁土地资源,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急需开展抢救性、保护性治理的区域。

③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适宜以小流域(或区域)为单元布设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水土流失区域。

3.5.2.2 划分指标

(1)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划分的指标

①定性指标:区域是否涉及国家及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湿地,是否涉及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植树造林成林地。

②定量指标:林草地占地率,指统计范围内林草覆盖率达到设定标准的林地(含有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天然草地)面积占区域总土地面积的百分率。侵蚀强度,是反映水土流失轻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作为划分预防区和治理区的重要指标。

③辅助指标:侵蚀类型,以侵蚀类型为主划分,如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等。集中连片面积,面积大于5km2,退耕还林区和生态公益林区可不连片,但累计面积应大于10km2,对于省级自然保护区外围的退耕还林还草地、公益林地,与保护区连片。

(2)县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划分的指标

①定性指标:治理需求迫切,预期治理成效明显, (略) 会经济活动强度较大,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较低。

②定量指标:土壤侵蚀强度。

③辅助指标: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类型为主划分。集中连片面积,面积大于100km2。

陇西县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定量指标表见表3-1。

3.5.3 划分方法

(1)收集整理有关水土流失调查成果资料,水土流失强度及其分布;森林、草地分布范围和面积;国家级和省级、市级、县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红线等情况;批复的有关水土保持规划和已实施的人工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情况;原国家级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

(2)以乡镇和村级行政区为单元,收集国土三调土地利用数据及自然环境、水土流失、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等资料和数据,根据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统计分析,以集中连片面积为控制标准,初步确定县级重点防治区划分范围。

(3)在定性分析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 (略) 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以及google影像等,采取空间叠置分析、水土保持功能区划分整合分析等技术手段和专家咨询等方法,依据重点防治区划分指标(水土流失类型及强度、林草覆盖率等) (略) ,进一步明确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范围。

(4) (略) 会经济特点,进行县级重点防治区划分。分区名称由“地理位置(区位、特征地理或水系名称)+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治理)区”构成,级别代码县级为“X”,区类代码预防区为“Y”、治理区为“Z”,区域编码用阿拉伯数字标示。

4县级水土流失“两区”划分结果

4.1 “两区”划分

依据陇西县自然概况和重点防治区划分方法,全县共划分1个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见专栏1),涉及6个乡(镇)27个行政村,重点预防面积 ***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61%。

共划分1个县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见专栏2),涉及17个乡(镇)205个行政村,重点治理面积 ***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 *** %。

4.2 分区评述

4.2.1陇西县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陇西县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涉及碧岩镇的黄鹂沟村;菜子镇的南十里铺村、步云村、董家寺村、候家门村、中川村、旧庄村、雪山村、白桦村;福星镇的马营湾村;巩昌镇的汪家门村、六一村、柴家门村、二渠村、西街村、越胜村、河那坡村、红旗村;文峰镇的仙家门村、孙家坪村、东铺村、迎春堡村、小湾村、火焰村;云田镇的杜家门村、北站村、三湾村,共涉及6个乡镇2 (略) 辖区域,重点预防区面积 ***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61%。该区林草植被覆盖率较高的林草地(林草地覆盖率≥30%)。

本区既包括碧岩镇、菜子镇、福星镇、巩昌镇、文峰镇、云田镇等乡镇多年 (略) 部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也包括仁寿山、塔坪山、火焰山等森林公园。陇西全县在渭河形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区,山峦重迭,沟壑纵横,气候属温带大 *** 性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380-450mm,土壤主要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植被类型属森林草原植被带。区内一些小流域经过坡耕地治理和植被面积的增加,改善了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已出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喜人景象。

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强度在轻度侵蚀及以下级别。功能定位以保护林草植被为主,对现有自然及人工林地、草地进行封育保护,促进自然修复;实施以恢复林草植被为主的造林种草,补植补造。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生产建设活动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监督和管理。

功能定位以保护林草植被,维护生态功能为主,对现有自然及人工林地、草地进行封育保护,促进自然修复;实施以恢复林草植被为主的造林种草,补植补造。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生产建设活动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监督和管理。

措施配置主要采取以封育和监管,以及能源替代、综合治理为主。封禁措施主要是指对初步治理区、植被稀疏区采取的补植植被、生态功能自然恢复等措施。对林分质量、水分条件和植被生长较好的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辅以工程围栏, (略) 口等醒目位置设立封育标志牌,禁止取土、放牧、开垦,不得破坏天然植被及封育设施。对因自然、生理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导致生长衰退、结构不合理,防护功能下降的人工乔木林、灌草地,采取封山禁牧与先进营林育草措施相结合促进植被恢复。在适宜造林的无林地、疏林地和需要改造的灌木林地通过造林种草,补植补造,封造结合,减少水土流失。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力,促进林草区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监管主要采取的限制或禁止措施,对陡坡地开垦和种植、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采取预防监管措施。能源替代主要包括以电代柴、新能源代燃料等措施;综合治理措 (略) 部水土流 (略) 采取的林草植被建设、农村 (略) 理设施建设、人工湿地及其他面源污染控制等措施。加强侵蚀沟综合治理,完善山洪监测预警设施建设,探索建立上下游乡镇、村社之间信息通报预警机制,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山洪灾害基层防御组织体系,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陇西县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范围面积表见表4-1。

4.2.4陇西县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1) (略) 县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XZ1)

涉及陇西县碧岩镇的龙川村、王家庄村、万山村、科羊村、万家沟村、碧岩村、珠帘村、郑家坪村、庞家坪村、塄岸村、黄鹂沟村11个行政村;菜子镇的南十里铺村、南二十里铺村、板羊村、元阁村、浅河村、菜子村、步云村、董家寺村、东风村、先锋村、候家门村、牟河村、马家庄村、中川村、四店村、旧庄村、雪山村17个行政村;巩昌镇的昌谷村、牙河村、金家湾村、马家湾村、崖湾村、红星村、六一村、李家沟门村、东街村、靛坪村、西十里铺村、红旗村、越胜村13个行政村;首阳镇的石家磨村、王家磨村、禄家门村、董家堡村、首阳村、菜子坪村、蒲家山村、南门村、罗家山村、樵家河村、西三十里铺村、梁家营村、新华村、西二十铺村14个行政村;文峰镇的黄家门村、彭家山村、荣丰村、仙家门村、孙家坪村、东铺村、迎春堡村、安家门村、小湾村、东三十里铺村、东四十里铺村、苟家山村、鹅鸭沟村、曲家山村、东梁村、汪家坡村、中山村、马家渠村、桦林村19个行政村。

本区共计5个乡镇73个行政村的区域。重点治理区面积 *** k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 *** %。 (略) 县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范围面积表见表4-2。

自然条件:包括陇西县渭河河谷及南岸的碧岩、首阳、菜子、巩昌、文峰5个乡镇。地形属渭河河谷平原及中低山丘陵,气候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冷凉湿润,海拔高气温低,雨量多,年均降水量430~530毫米,植被较好,降水较为丰富。土壤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植被类型以森林草原为主,水土流失主要为水力侵蚀、主要是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多与沟蚀相伴或交替进行,侵蚀强度为轻度~中度侵蚀。

功能定位:本区水土保持功能定位以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为主,防治方略是实施封育,保护林草植被和治理成果,促进自然修复,抚育改造次生林和疏林地,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强化生产建设活动的水土保持监管,全面预防水土流失。

(略) :对林草区实施封育、管护好现有植被,流域上游采取封禁与人工补植补种相结合的措施,促进自然修复,在支沟修建拦沙坝,毛沟修建谷坊群,有水源区域修建小型蓄水设施,提高雨水集蓄利用效率,构建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村镇布置乡村振兴水土保持工程,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林果业和设施畜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乡村重点规划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乡村振兴型水土保持示范区工程、低标准梯田改造工程、沟道治理工程等项目。在自然条件好的流域重点打造清洁小流域,利用林草茂密、山青水秀的自然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教育基地、果品采摘等产业。采用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主要有造林、种草、封育、梯田、小型拦蓄工程等。重点规划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乡村振兴型水土保持示范区工程等。

(2) (略) 县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XZ2)

(略) 县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涉及陇西县德兴乡的齐家营村、马家坪村、范家渠村、阳山村、赵家营村、庙儿湾村、营门村的7个行政村;福星镇的杨寨村、新民村、川儿村、种和村、井沟村、原家岔村、鹿鹤村、庞家岔村、红岘村、新坪村、福星村、李家湾村、大湾村、裴家湾村、高塄村、蒋家山村、原头坪村、牛蹄湾村、马营湾村19个行政村;巩昌镇的河那坡村、二渠村2个行政村;和平乡的南岔村、云川村、车场村、新康村、黄寨村、永胜村、潘家湾村、文钟村8个行政村;宏伟乡的文家集村、金山村、后岔村、井儿村、齐家渠村、景坪村、山头渠村、贾家洼村、左家渠村9个行政村;柯寨镇的虎家屲村、刘家掌村、崖坪村、鲁班山村、张家湾村、葡萄村、条子沟村、马家岔村、红地林场9个行政村;马河镇的川口村、马河村、马李河村、杨营村、清泉村、卜家渠村、团结村、贺家川村8个行政村;权家湾镇的王金岔村、郑家川村、田家湾村、权家湾村、焦家湾村、桌儿岔村、赵家岔村、陈顺村、袁家岔村9个行政村;首阳镇的水月坪村、李家营村2个行政村;双泉镇的何家沟村、牛家门村、高家湾村、西岔湾村、王家岔村、林家屲村、胡家门村、癿羊口村8个行政村;通安驿镇的古城村、东峪村、西岔村、通安驿村、黑家岔村、马头川村、冯家河村、何世岔村、栾家川村、高阳村10个行政村;渭阳乡的三门村、小干川村、渭阳村、崔家湾村、锦屏村、三川村、文昌村、林家坪村、本驮村、水泉村10个行政村;文峰镇的三台村、火焰村、蒲兴村、旧坪村、戴家坪村、八盘村、乔家门村、张家磨村8个行政村;永吉乡的直沟村、永兴村、今龙村、河口村、姚家沟村、何家门村、许家湾村、草滩村、尖山村;云田镇的回岔村、安家咀村、上大道村、三十铺村、李家门村、杜家门村、二十铺村、神家川村、咀头村、石家门村、北站村、张家岔村、三湾村13个行政村。

本区共计15个乡镇131个行政村的区域。重点治理区面积 *** k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 *** %。 (略) 县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范围面积表见表4-3。

自然条件:陇西县渭河河谷北侧的15个乡镇,地貌类型主要为黄土丘陵沟壑,多为梁状丘陵,地面破碎,切割较深,海拔在1400~2700米。气候属温带大 *** 性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380~450毫米,土壤主要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植被类型属森林草原植被带,水土流失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重力和风力侵蚀,侵蚀强度为轻度~强烈侵蚀,是陇西县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功能定位:本区水土保持功能定位以蓄水保水和土壤保持为主,治理对象主要包括坡耕地、河滩地、水蚀坡面和侵蚀沟道。防治方略是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 (略) 村渠综合治理,建设以梯田和淤地坝为核心的拦沙减沙体系,建立以坡面为主的径流调控体系,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实施封育,抚育改造次生林和疏林地,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保护和建设林草植被,促进自然修复,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略) :对渭河北岸黄土丘陵区结合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进行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大片区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县域为单位,综合治理,整体推进,将淤地坝、坡耕地改造、人工造林种草等工程措施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措施结合起来。强化坡耕地改造步伐,通过水平梯田和淤地坝高产田的建设,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保护性耕作,增肥地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地方经济;在保障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同时,促进退耕还林还草,遏制坡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强梁峁顶防护林、坡面防护林、沟道防护林建设,建立起控制水土流失的多道防护林体系;合理确定淤地坝工程建设规模与时序,充分发挥淤地坝在拦截泥沙、蓄洪滞洪、减蚀固沟、增地增收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把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把治理水土流失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加强农村沼气建设,结合改厕、改圈,对废弃物 (略) 理,建设生态家园,促进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重点规划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乡村振兴型水土保持示范区工程、低标准梯田提升改造工程、淤地坝建设工程等。

陇西县两区划分.doc

扫描微信服务号

每日接收免费信息

特色服务

采招网 版权所有 2006-     京ICP证070615号 京ICP备09044717号-2    本站法律顾问:北斗鼎铭律师事务所 周正国律师

恭喜您抢到

具体详情请联系客服人员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采招网所有

恭喜您抢到

具体详情请联系客服人员

您已参加了618礼品抢购活动
稍候将会有客服人员联系您
请注意来电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采招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