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招网 > 审批公示 >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023年4月12日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的公示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023年4月12日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的公示

2023年04月12日   福建
审批公示
正文  |  服务热线:400-810-9688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查,**日我局拟对1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意见。为保证此次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作出审批意见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日-**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要求听证。

  联系电话:*(行政服务中心)

  传 真:*

  电子邮箱:*@*ttp://**

  通信地址: (略) 思明区小学路1 (略) 生态环境局环评处

  邮政编码:*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

  杏林湾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

   (略) 集美区集杏海堤以内杏林湾区域

   (略) 集美区农业农村局

  厦门大学城乡规 (略)

  杏林湾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位于集美区南部的杏林湾水库,属于河湖整治工程,工程总投资为66474.24万元。

  本项目通过对杏林湾有机污染指数污染相对较重底泥采用环保清淤削减内源污染,总清淤面积220.28万m2,清淤总方量313.3万m3,并结合鸟类栖息地构建75.12万m2、体育岛加高5m、底泥原位强化修复139.62万m2实现底泥就地消纳,削减杏林湾内源污染释放,修复杏林湾生态系统,进一步扩大鸟类活动空间和栖息环境,在入湾外源来水水质达标地表V类时,杏林湾水质不因内源污染释放导致水质恶化。项目施工期28个月。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大气环境保护对象为周围居民区、学校、办公楼等,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为GB3095中的二类。

  (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根据《20 (略) 生态环境质量公报》,2 (略)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62。空气质量优的天数为203天,良的天数为161天,轻度污染的天数1天(首要污染物为臭氧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7%、优级率55.6%,优良率同比持平,优级率下降2.6个百分点。项目所在区域为达标区。

  项目区及周边村庄NH3和H2S的污染物浓度均能达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附录D参考限值,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

  (3)废气污染控制措施

  ①施工扬尘

  严格控制车辆超载,运输表土、砂石要使用专用车辆,并按批复路线限速行驶。施工装卸作业、施工场地清理以及其它可能产生粉尘污染的施工应采取洒水、喷淋、覆盖、隔离等有效的防尘措施。

  ②尾气

  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船舶、机械管理,使船舶、机械各项性能参数和运行工况均处于最佳状态,加强对船舶、机械的检修、保养,确保所有车船、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清淤、运输车船的尾气排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③淤泥恶臭

  拟采用喷洒除臭剂及微生物菌剂进行除臭,在泥饼堆场、干化底泥堆放场等区域分别配备风送式喷雾机各2台(均1用1备),以及在絮凝沉淀区、板框设备区、余水处理设备区等区域分别配备智能微雾净化设备各2台(均1用1备);此外,板框脱水机房设有屋顶及侧墙隔离、余水调节池加设顶盖,尽可能减小恶臭扩散。

  (4)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主要废气污染源为施工扬尘、尾气和清淤淤泥干化等过程产生的恶臭污染物,主要污染因子为颗粒物、NH3和H2S。

  根据分析,本项目底泥就地消纳,影响基本范围控制在项目区域范围内,利用距离居民区有一定距离的体育岛作为底泥脱水干化场,并在严格采取环评提出的各项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对周边环境影响是可接受的。

  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水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施工过程水环境保护目标为杏林湾水库及厦门西海域等。

  (2)水环境现状

  根据2018~2022年 (略) 控监测断面的年均监测数据可知,近两年的水质情况有好转,但总磷不稳定,特别是冬、春两个季节(当年10月至次年3月)超标频率高,水体富营养程度为中度富营养及以上,与周边生活、工业污水汇入、农业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有关。

  2022年12月枯水期调查期间,杏林湾水库地表水监测站位中,氨氮、总氮、总磷均出现不同程度超标,其余监测因子可以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V类标准;海水监测站位中,总氮和总磷超标,COD、石油类、挥发酚、粪大肠菌群监测值超过第三类或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2023年3月丰水期调查期间,杏林湾水库地表水监测站位中,氨氮、总氮、总磷均出现不同程度超标,其余监测因子可以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V类标准;海水监测站位中,总氮超标,COD、石油类、挥发酚、粪大肠菌群、镉监测值超过第三类或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3)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

  采用螺旋绞刀并加装防扩散装置等先进、环保的清淤设备设施;合理安排底泥清淤施工时段,避开暴雨、大风等不利条件,如果遇到台风,应及时停止施工和水上运输;底泥原位修复采用生态软围隔技术减少对地表水污染;表土临时堆存区等应设置截水沟和沉淀池,减少水土流失;袋装砂围堰时应确保袋装无破损,砂料填充后必须确保袋口绑扎结实,无泄漏。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体育岛临时公厕进行处理;船舶含油污水交由有资质单位接收处理。基坑涌水经临时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全部回用于施工进场道路和临时堆土场的降尘。进出场车辆清洗废水经收集沉淀后回用于临时堆土场和运输道路的抑尘。余水进行入余水调节池,经自建的余水处理设施处理达到V类地表水质标准后回流至杏林湾。

  (4)水环境影响分析

  ①软围隔及栖息地构建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底泥原位修复等工程实施时设置生态软围隔,主要布置在临岸侧,施工过程中会对局部水体水文情势产生一定影响,导致靠近施工围堰的水体水位抬升,流速会有所变化,但不会改变原库区形态,不会影响水流整体流向。鸟类栖息地1.5m临时袋装砂围堰会导致水流往两侧分流,两侧流速略有增加,随着施工结束,施工临时围堰对水文情势的影响结束。

  ②清淤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水库局部深度,结合周边水利工程的合理调度,可使杏林湾水体有序流动,改善水动力条件,促进杏林湾水质改善和水环境功能达标。底泥疏浚、底泥原位修复、鸟类栖息地构建等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修复及完善杏林湾生态系统,改造及修复水库水生生态系统,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通过清淤,可使杏林湾防洪库容、兴利库容小幅恢复,基本满足防洪、排涝要求,改善杏林湾水环境质量。

  ③疏浚对水质环境的影响

  底泥疏浚期间SS浓度增量大于100mg/L的总范围约2.583km2,SS浓度增量在50~100mg/L的总范围约0.388km2,SS浓度增量在10~50mg/L的总范围约0.288km2;底泥疏浚对水体SS浓度影响大于10mg/L的最大总面积约3.259km2,疏浚范围外最大扩散距离约181m。底泥疏浚悬浮泥沙会对杏林湾水库水质环境造成暂时的影响,这种影响将随着施工结束而逐渐消失。

  ④余水排放对水质环境的影响

  余水排放引起的各水质指标最大浓度增量叠加杏林湾水质本底值后仍在目标水质浓度限值之内, (略) 控断面水质超标。经处理后的余水各水质指标浓度均已相对较低,虽然会使排放口下游一定距离内水域的水质指标浓度增加,但因浓度增量较低,余水水量较少,余水排放随着施工的停止而停止,因此对水环境影响也较小。

  ⑥施工废(污)水对水环境影响

  施工场地排水主要有施工场地内施工机械、车辆等的冲洗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不外排;余水处理系统调节池等池体开挖的基坑渗水抽出经临时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道路和施工场区的洒水抑尘,不排放;混凝土工程养护废水较少,应采用多次少量洒水保养,避免养护水形成径流进入湾内水体;施工围堰水抽至体育岛上的余水处理系统统一处理;施工区的办公生活污水经临时设置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预处理达标后,由市政清污车辆外运到集美水质净化厂深度处理;施工船舶含油污水交由有资质单位接收处理不排放。

  ④运营期对湖库水质的影响

  运营期本项目不排放水污染物。本工程底泥疏浚、底泥原位修复(添加除磷及天然沸石等覆盖材料)后,内源污染得到削减,清淤后杏林湾水库的库容量增大,水体自净能力增强。同时,随着《集美区消除杏林湾劣V类水体工作方案》的贯彻及落实,杏林湾上游河道截污清淤,来水水质得到改善,均有利于改善杏林湾水库的水质状况。

  3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声学环境保护目标

  项目位于园博苑,为杏林湾湿地公园,周边有多处居民区、办公楼等,施工过程应做好噪声防治工作。

  (2)声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日~11月29日昼间和夜间在项目及周边设置9个点位的噪声监测结果,除靠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的环湾绿道昼间噪声超标,出现噪声超标主要是周边交通噪声引起的。其余各监测点位噪声均能满足相应的声环境质量要求。评价区域声学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3)声环境影响分析

  体育岛场地平整施工场界施工昼间噪声超标出现在距声源30m范围内(标准值≤70dB);夜间施工噪声超标情况出现在150m范围内(标准值≤55dB);淤泥脱水系统昼间在施工场界内就可达标,夜间达标距离为20m范围内,也位于施工场界内。体育岛距离周边的居民区、办公区均较远,距离在180m以上,施工噪声对居民区及办公区的影响不大。同时,杏林湾内是多种鸟类的夜栖场所,因此,评价建议本项目夜间禁止施工,以降低施工对鸟类夜栖的干扰。

  项目施工期运输车辆往返体育岛~拟建的鸟类栖息地,交通噪声会对施工钢便桥东侧的现状鸟岛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夜间更会加重影响。通过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和施工时段,禁止夜间车辆运输施工,昼间加强对施工车辆管理,确保施工车辆匀速慢行,禁止鸣笛等措施,可将运输车辆噪声对鸟类的影响降到最低。

  4固体废物影响评价结论

  (1)土壤和底泥环境质量现状

  体育岛土壤各污染监测因子含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中的筛选值。

  杏林湾底泥中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及重金属污染物总体趋势基本为从上层往下层浓度逐渐降低,粪大肠菌群未检出,铜、镉、铅、砷、汞均符合建设用地第一类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要求,硫化物、有机碳、石油类、铬、锌超过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超标区域主要为后溪入湾口处及人为活动多、水动力弱的沿岸区域。

  (2)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本项目底泥、表土全部自身内部消纳,没有外运。施工期间固体废物包括底泥分拣垃圾过程产生的垃圾;施工场地平整弃方;底泥干化场、临时码头、临时钢便桥等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船舶垃圾等。

  本工程采用的底泥原位恢复、鸟类栖息地构建、以及体育岛加高自行消纳清淤底泥并不会加剧杏林湾现有的水质、底泥环境的恶化,通过除磷材料、天然沸石等覆盖材料,将改善现有的底泥环境及水质环境;不会影响体育岛现有的绿地属性。建筑垃圾 (略) 政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处置,其对项目区环境影响很小。船舶检修产生的船舶垃圾上岸交由有资质的单位接收处置。施工期人员生活垃圾由项目所在的环卫部门统一处理。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均得到有效处置或回收利用。

  5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调查区域内乐安北里和后浦地下水pH超标;硝酸盐及总大肠菌群在各监测点位均出现超标;乐安北里氨氮、锰出现超标;其余点位各监测因子均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

  6生态影响评价结论

  (1)生态环境现状

  本项目所在区域*生植物主要以人工栽培的园林绿化植物为主。体育岛目前暂未开发,目前为荒草地,岛上的植被主要为人工种植的银合欢、柳叶榕、夹竹桃、狗尾草等,岸边分布的水生植物主要有芦苇、芦竹等。

  杏林湾野生动物主要有鲫鱼、罗非鱼、黄鳝等鱼类,黑眶蟾蜍、泽*蛙、沼水蛙、牛蛙等两栖类,赤链华游蛇、赤链蛇、银环蛇、中国壁虎等爬行类。杏林湾湿地公园有鸟类约140种,区内优势鸟种为鹭科鸟类和鸬鹚,鸻鹬类密度稀少,杏林湾有白鹭和黑背紫水鸡繁殖。水鸟主要集中分布在生态岛及各湖中小岛,生态岛夏季是以白鹭为主的繁殖地和夜栖地,冬季以鸬鹚为主的休息区和夜栖地。紫水鸡分布较分散,除了紫水鸡生态岛外,在湖中生态岛和各小生态岛也有分布,总体数量不多,各点最多纪录5只。雀形目的鸟类主要在园博苑和沿湖绿带。

  水生生态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23种,以硅藻和蓝藻为主,优势种以梅尼小环藻、圆筛藻、啮蚀隐藻和新月菱形藻等为主。浮游动物34种,以浮游幼虫和轮虫门为主。底栖动物以环节动物的比例最高,优势种以塔蜷、斜粒粒蜷等为主。共采集到7种常见的经济鱼类,优势种为齐氏罗非鱼。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临时占地影响

  本工程施工用地未占用生态公益林、基本农田等敏感用地区,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通过水土保持等生态恢复措施后,及时覆土绿化,影响将随之消失,因此临时用地的环境影响是可逆的、短期的,其影响可以接受。

  ②对鸟类的影响

  本项目施工期对鸟类的影响主要是施工船舶及施工机械设备运行对鸟类栖息、觅食环境等产生干扰。建议施工单位尽量选择在7~9月完成距离各个生态小岛较近区域及沿岸绿化带鸟类较为集中区域的疏浚作业及底泥原位修复作业,做好日常的鸟类观测与跟踪监测,繁殖区与越冬期施工区域尽量远离各生态小岛及鸟类集中分布的水面,并根据鸟类的分布区域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施工作业区范围及作业时序,禁止夜间施工,禁止破坏各生态小岛周边的芦苇、芦竹等部分鸟类活动的活动区域,最大程度减少对鸟类的干扰。

  本项目建成后将改善杏林湾水质环境,扩大鸟类栖息地的面积、栖息地的类型,营造不同类型湿生植被,丰富杏林湾鱼类、鸟类的食源,有助于杏林湾鸟类多样性的恢复与提升。

  ③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体育岛区域野生动物分布密度较小,野生动物都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工程开工后,施工人员、施工车船的进入以及占地区植被清理等工程活动,虽然可能改变占地区域的生态环境、迫使动物迁徙至周边的岛上。体育岛加高并恢复植被后,岛上的动物资源将逐渐恢复。

  ④对景观的影响

  从林冠线视线角度来看,本工程建设后影响较小;若远期体育岛建设中种植乔木,体育岛整体较现状有所加高会存在一定影响,考虑到周边湾区距离体育岛直线距离较远,总体影响可控,应结合构建地形标高合理分配乔灌木种植区域,结合高程打造局部节点,优化视线通廊。

  ⑤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施工期对水生生态的影响主要来自工程清淤及底泥原位修复抛填过程,临时围堰构筑施工造成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增加,对水生生物造成影响;另外,底泥疏浚、底泥原位恢复、鸟类栖息地建设等占用水体施工过程对底栖生物的破坏影响。随着施工结束后生态恢复的实施,这一影响将会逐步减少或消失。

  7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施工期环境风险主要是清淤、运泥船舶事故溢油环境风险,体育岛淤泥脱水站、淤泥输送管道破裂淤泥泄露的风险,船舶通航安全风险,以及车船运泥泄漏风险等。溢油事故数模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库区水文动力条件相对较弱,各工况下,油膜的分布面积和趋势相差不是很大,预测各种风况条件下的油膜扩散范围有限,影响较小。在落实环评提出的相应风险防控措施及应急预案后,项目环境风险可接受。

  8公众参与:按照要求开展了公众参与。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查,**日我局拟对1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意见。为保证此次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作出审批意见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日-**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要求听证。

  联系电话:*(行政服务中心)

  传 真:*

  电子邮箱:*@*ttp://**

  通信地址: (略) 思明区小学路1 (略) 生态环境局环评处

  邮政编码:*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

  杏林湾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

   (略) 集美区集杏海堤以内杏林湾区域

   (略) 集美区农业农村局

  厦门大学城乡规 (略)

  杏林湾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位于集美区南部的杏林湾水库,属于河湖整治工程,工程总投资为66474.24万元。

  本项目通过对杏林湾有机污染指数污染相对较重底泥采用环保清淤削减内源污染,总清淤面积220.28万m2,清淤总方量313.3万m3,并结合鸟类栖息地构建75.12万m2、体育岛加高5m、底泥原位强化修复139.62万m2实现底泥就地消纳,削减杏林湾内源污染释放,修复杏林湾生态系统,进一步扩大鸟类活动空间和栖息环境,在入湾外源来水水质达标地表V类时,杏林湾水质不因内源污染释放导致水质恶化。项目施工期28个月。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大气环境保护对象为周围居民区、学校、办公楼等,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为GB3095中的二类。

  (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根据《20 (略) 生态环境质量公报》,2 (略)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62。空气质量优的天数为203天,良的天数为161天,轻度污染的天数1天(首要污染物为臭氧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7%、优级率55.6%,优良率同比持平,优级率下降2.6个百分点。项目所在区域为达标区。

  项目区及周边村庄NH3和H2S的污染物浓度均能达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附录D参考限值,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

  (3)废气污染控制措施

  ①施工扬尘

  严格控制车辆超载,运输表土、砂石要使用专用车辆,并按批复路线限速行驶。施工装卸作业、施工场地清理以及其它可能产生粉尘污染的施工应采取洒水、喷淋、覆盖、隔离等有效的防尘措施。

  ②尾气

  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船舶、机械管理,使船舶、机械各项性能参数和运行工况均处于最佳状态,加强对船舶、机械的检修、保养,确保所有车船、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清淤、运输车船的尾气排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③淤泥恶臭

  拟采用喷洒除臭剂及微生物菌剂进行除臭,在泥饼堆场、干化底泥堆放场等区域分别配备风送式喷雾机各2台(均1用1备),以及在絮凝沉淀区、板框设备区、余水处理设备区等区域分别配备智能微雾净化设备各2台(均1用1备);此外,板框脱水机房设有屋顶及侧墙隔离、余水调节池加设顶盖,尽可能减小恶臭扩散。

  (4)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主要废气污染源为施工扬尘、尾气和清淤淤泥干化等过程产生的恶臭污染物,主要污染因子为颗粒物、NH3和H2S。

  根据分析,本项目底泥就地消纳,影响基本范围控制在项目区域范围内,利用距离居民区有一定距离的体育岛作为底泥脱水干化场,并在严格采取环评提出的各项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对周边环境影响是可接受的。

  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水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施工过程水环境保护目标为杏林湾水库及厦门西海域等。

  (2)水环境现状

  根据2018~2022年 (略) 控监测断面的年均监测数据可知,近两年的水质情况有好转,但总磷不稳定,特别是冬、春两个季节(当年10月至次年3月)超标频率高,水体富营养程度为中度富营养及以上,与周边生活、工业污水汇入、农业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有关。

  2022年12月枯水期调查期间,杏林湾水库地表水监测站位中,氨氮、总氮、总磷均出现不同程度超标,其余监测因子可以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V类标准;海水监测站位中,总氮和总磷超标,COD、石油类、挥发酚、粪大肠菌群监测值超过第三类或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2023年3月丰水期调查期间,杏林湾水库地表水监测站位中,氨氮、总氮、总磷均出现不同程度超标,其余监测因子可以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V类标准;海水监测站位中,总氮超标,COD、石油类、挥发酚、粪大肠菌群、镉监测值超过第三类或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3)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

  采用螺旋绞刀并加装防扩散装置等先进、环保的清淤设备设施;合理安排底泥清淤施工时段,避开暴雨、大风等不利条件,如果遇到台风,应及时停止施工和水上运输;底泥原位修复采用生态软围隔技术减少对地表水污染;表土临时堆存区等应设置截水沟和沉淀池,减少水土流失;袋装砂围堰时应确保袋装无破损,砂料填充后必须确保袋口绑扎结实,无泄漏。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体育岛临时公厕进行处理;船舶含油污水交由有资质单位接收处理。基坑涌水经临时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全部回用于施工进场道路和临时堆土场的降尘。进出场车辆清洗废水经收集沉淀后回用于临时堆土场和运输道路的抑尘。余水进行入余水调节池,经自建的余水处理设施处理达到V类地表水质标准后回流至杏林湾。

  (4)水环境影响分析

  ①软围隔及栖息地构建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底泥原位修复等工程实施时设置生态软围隔,主要布置在临岸侧,施工过程中会对局部水体水文情势产生一定影响,导致靠近施工围堰的水体水位抬升,流速会有所变化,但不会改变原库区形态,不会影响水流整体流向。鸟类栖息地1.5m临时袋装砂围堰会导致水流往两侧分流,两侧流速略有增加,随着施工结束,施工临时围堰对水文情势的影响结束。

  ②清淤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水库局部深度,结合周边水利工程的合理调度,可使杏林湾水体有序流动,改善水动力条件,促进杏林湾水质改善和水环境功能达标。底泥疏浚、底泥原位修复、鸟类栖息地构建等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修复及完善杏林湾生态系统,改造及修复水库水生生态系统,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通过清淤,可使杏林湾防洪库容、兴利库容小幅恢复,基本满足防洪、排涝要求,改善杏林湾水环境质量。

  ③疏浚对水质环境的影响

  底泥疏浚期间SS浓度增量大于100mg/L的总范围约2.583km2,SS浓度增量在50~100mg/L的总范围约0.388km2,SS浓度增量在10~50mg/L的总范围约0.288km2;底泥疏浚对水体SS浓度影响大于10mg/L的最大总面积约3.259km2,疏浚范围外最大扩散距离约181m。底泥疏浚悬浮泥沙会对杏林湾水库水质环境造成暂时的影响,这种影响将随着施工结束而逐渐消失。

  ④余水排放对水质环境的影响

  余水排放引起的各水质指标最大浓度增量叠加杏林湾水质本底值后仍在目标水质浓度限值之内, (略) 控断面水质超标。经处理后的余水各水质指标浓度均已相对较低,虽然会使排放口下游一定距离内水域的水质指标浓度增加,但因浓度增量较低,余水水量较少,余水排放随着施工的停止而停止,因此对水环境影响也较小。

  ⑥施工废(污)水对水环境影响

  施工场地排水主要有施工场地内施工机械、车辆等的冲洗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不外排;余水处理系统调节池等池体开挖的基坑渗水抽出经临时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道路和施工场区的洒水抑尘,不排放;混凝土工程养护废水较少,应采用多次少量洒水保养,避免养护水形成径流进入湾内水体;施工围堰水抽至体育岛上的余水处理系统统一处理;施工区的办公生活污水经临时设置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预处理达标后,由市政清污车辆外运到集美水质净化厂深度处理;施工船舶含油污水交由有资质单位接收处理不排放。

  ④运营期对湖库水质的影响

  运营期本项目不排放水污染物。本工程底泥疏浚、底泥原位修复(添加除磷及天然沸石等覆盖材料)后,内源污染得到削减,清淤后杏林湾水库的库容量增大,水体自净能力增强。同时,随着《集美区消除杏林湾劣V类水体工作方案》的贯彻及落实,杏林湾上游河道截污清淤,来水水质得到改善,均有利于改善杏林湾水库的水质状况。

  3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声学环境保护目标

  项目位于园博苑,为杏林湾湿地公园,周边有多处居民区、办公楼等,施工过程应做好噪声防治工作。

  (2)声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日~11月29日昼间和夜间在项目及周边设置9个点位的噪声监测结果,除靠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的环湾绿道昼间噪声超标,出现噪声超标主要是周边交通噪声引起的。其余各监测点位噪声均能满足相应的声环境质量要求。评价区域声学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3)声环境影响分析

  体育岛场地平整施工场界施工昼间噪声超标出现在距声源30m范围内(标准值≤70dB);夜间施工噪声超标情况出现在150m范围内(标准值≤55dB);淤泥脱水系统昼间在施工场界内就可达标,夜间达标距离为20m范围内,也位于施工场界内。体育岛距离周边的居民区、办公区均较远,距离在180m以上,施工噪声对居民区及办公区的影响不大。同时,杏林湾内是多种鸟类的夜栖场所,因此,评价建议本项目夜间禁止施工,以降低施工对鸟类夜栖的干扰。

  项目施工期运输车辆往返体育岛~拟建的鸟类栖息地,交通噪声会对施工钢便桥东侧的现状鸟岛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夜间更会加重影响。通过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和施工时段,禁止夜间车辆运输施工,昼间加强对施工车辆管理,确保施工车辆匀速慢行,禁止鸣笛等措施,可将运输车辆噪声对鸟类的影响降到最低。

  4固体废物影响评价结论

  (1)土壤和底泥环境质量现状

  体育岛土壤各污染监测因子含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中的筛选值。

  杏林湾底泥中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及重金属污染物总体趋势基本为从上层往下层浓度逐渐降低,粪大肠菌群未检出,铜、镉、铅、砷、汞均符合建设用地第一类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要求,硫化物、有机碳、石油类、铬、锌超过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超标区域主要为后溪入湾口处及人为活动多、水动力弱的沿岸区域。

  (2)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本项目底泥、表土全部自身内部消纳,没有外运。施工期间固体废物包括底泥分拣垃圾过程产生的垃圾;施工场地平整弃方;底泥干化场、临时码头、临时钢便桥等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船舶垃圾等。

  本工程采用的底泥原位恢复、鸟类栖息地构建、以及体育岛加高自行消纳清淤底泥并不会加剧杏林湾现有的水质、底泥环境的恶化,通过除磷材料、天然沸石等覆盖材料,将改善现有的底泥环境及水质环境;不会影响体育岛现有的绿地属性。建筑垃圾 (略) 政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处置,其对项目区环境影响很小。船舶检修产生的船舶垃圾上岸交由有资质的单位接收处置。施工期人员生活垃圾由项目所在的环卫部门统一处理。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均得到有效处置或回收利用。

  5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调查区域内乐安北里和后浦地下水pH超标;硝酸盐及总大肠菌群在各监测点位均出现超标;乐安北里氨氮、锰出现超标;其余点位各监测因子均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

  6生态影响评价结论

  (1)生态环境现状

  本项目所在区域*生植物主要以人工栽培的园林绿化植物为主。体育岛目前暂未开发,目前为荒草地,岛上的植被主要为人工种植的银合欢、柳叶榕、夹竹桃、狗尾草等,岸边分布的水生植物主要有芦苇、芦竹等。

  杏林湾野生动物主要有鲫鱼、罗非鱼、黄鳝等鱼类,黑眶蟾蜍、泽*蛙、沼水蛙、牛蛙等两栖类,赤链华游蛇、赤链蛇、银环蛇、中国壁虎等爬行类。杏林湾湿地公园有鸟类约140种,区内优势鸟种为鹭科鸟类和鸬鹚,鸻鹬类密度稀少,杏林湾有白鹭和黑背紫水鸡繁殖。水鸟主要集中分布在生态岛及各湖中小岛,生态岛夏季是以白鹭为主的繁殖地和夜栖地,冬季以鸬鹚为主的休息区和夜栖地。紫水鸡分布较分散,除了紫水鸡生态岛外,在湖中生态岛和各小生态岛也有分布,总体数量不多,各点最多纪录5只。雀形目的鸟类主要在园博苑和沿湖绿带。

  水生生态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23种,以硅藻和蓝藻为主,优势种以梅尼小环藻、圆筛藻、啮蚀隐藻和新月菱形藻等为主。浮游动物34种,以浮游幼虫和轮虫门为主。底栖动物以环节动物的比例最高,优势种以塔蜷、斜粒粒蜷等为主。共采集到7种常见的经济鱼类,优势种为齐氏罗非鱼。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临时占地影响

  本工程施工用地未占用生态公益林、基本农田等敏感用地区,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通过水土保持等生态恢复措施后,及时覆土绿化,影响将随之消失,因此临时用地的环境影响是可逆的、短期的,其影响可以接受。

  ②对鸟类的影响

  本项目施工期对鸟类的影响主要是施工船舶及施工机械设备运行对鸟类栖息、觅食环境等产生干扰。建议施工单位尽量选择在7~9月完成距离各个生态小岛较近区域及沿岸绿化带鸟类较为集中区域的疏浚作业及底泥原位修复作业,做好日常的鸟类观测与跟踪监测,繁殖区与越冬期施工区域尽量远离各生态小岛及鸟类集中分布的水面,并根据鸟类的分布区域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施工作业区范围及作业时序,禁止夜间施工,禁止破坏各生态小岛周边的芦苇、芦竹等部分鸟类活动的活动区域,最大程度减少对鸟类的干扰。

  本项目建成后将改善杏林湾水质环境,扩大鸟类栖息地的面积、栖息地的类型,营造不同类型湿生植被,丰富杏林湾鱼类、鸟类的食源,有助于杏林湾鸟类多样性的恢复与提升。

  ③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体育岛区域野生动物分布密度较小,野生动物都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工程开工后,施工人员、施工车船的进入以及占地区植被清理等工程活动,虽然可能改变占地区域的生态环境、迫使动物迁徙至周边的岛上。体育岛加高并恢复植被后,岛上的动物资源将逐渐恢复。

  ④对景观的影响

  从林冠线视线角度来看,本工程建设后影响较小;若远期体育岛建设中种植乔木,体育岛整体较现状有所加高会存在一定影响,考虑到周边湾区距离体育岛直线距离较远,总体影响可控,应结合构建地形标高合理分配乔灌木种植区域,结合高程打造局部节点,优化视线通廊。

  ⑤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施工期对水生生态的影响主要来自工程清淤及底泥原位修复抛填过程,临时围堰构筑施工造成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增加,对水生生物造成影响;另外,底泥疏浚、底泥原位恢复、鸟类栖息地建设等占用水体施工过程对底栖生物的破坏影响。随着施工结束后生态恢复的实施,这一影响将会逐步减少或消失。

  7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施工期环境风险主要是清淤、运泥船舶事故溢油环境风险,体育岛淤泥脱水站、淤泥输送管道破裂淤泥泄露的风险,船舶通航安全风险,以及车船运泥泄漏风险等。溢油事故数模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库区水文动力条件相对较弱,各工况下,油膜的分布面积和趋势相差不是很大,预测各种风况条件下的油膜扩散范围有限,影响较小。在落实环评提出的相应风险防控措施及应急预案后,项目环境风险可接受。

  8公众参与:按照要求开展了公众参与。

扫描微信服务号

每日接收免费信息

特色服务

采招网 版权所有 2006-     京ICP证070615号 京ICP备09044717号-2    本站法律顾问:北斗鼎铭律师事务所 周正国律师

恭喜您抢到

具体详情请联系客服人员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采招网所有

恭喜您抢到

具体详情请联系客服人员

您已参加了618礼品抢购活动
稍候将会有客服人员联系您
请注意来电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采招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