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招网 > 审批公示 > 宣汉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1

宣汉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1

2023年12月28日   四川
审批公示
正文  |  服务热线:400-810-9688

前 言

?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宣汉新征程、推动宣汉“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宣汉县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

为贯彻落实《 (略)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略)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宣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新发展阶段宣汉“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结合宣汉县情实际,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宣汉“三农”工作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是“十四五”时期宣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导性文件。规划对宣汉县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协同创建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加速争创全国“百强县”和川渝毗邻地区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 开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宣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加速争创“百强县”的重要时期,“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全县农业农村发展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加快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宣汉县委、县政府聚焦“三农”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增效益,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县农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农业“压舱石”作用日益稳固。一是立足地形地貌特点,探索出富有丘陵山区特色的“长藤结瓜”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具有宣汉特色的“宣式U型渠”专利技术,截至2020年,全县累计建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标准农田71.56万亩,配套田间存储池7.1万立方米,田间管网18.94万米,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实现“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产稳产”。二是水利设施持续完善,新、改建提灌站12座,修复提灌站28座,改造提灌站6座,新增提灌设备220台,全县现有固定提灌站265座,有效灌溉面积达42.46万亩。三是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达75%以上。水稻全程机械化机插秧“13444”先进技术和“公司 合作社”流转经营型、“大户 农户”托管服务型、“能人 农户”互助作业型、“农民 项目机具”股权量化型四种模式作为先进实用技术和 (略) 丘陵山区推广。四是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宣汉县基本形成了“县级站为引领、乡镇站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立完善了“专家定点联系到片、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和“专家 试验示范基地 农技人员 科技示范户 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打造了一批高标准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搭建了科普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宣汉县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设名单, (略) 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优势特色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宣汉县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略) 水稻、玉米、油菜和马铃薯种植大县,也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畜牧业 (略) 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十三五”期间,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持续稳定。一是农业 (略) 前列,2020年全县粮食实现扩面增收,粮食播种总面积达144.7万亩,扩种面积1.91万亩,总产量达58.95万吨,粮食综合单产居达州前列,夺得2 (略) 粮食生产“丰收杯”,被市委、市政 (略) “农业多贡献”工作“粮食生产贡献奖”。二是五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2020年肉牛存栏16.5万头,肉牛出栏9.6万头,牛存栏量和出 (略) 农区第一;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6万亩,年产量约2.5万吨,年产值3.5亿元;水果总面积达8.34万亩,总产量达5.7万吨,产值7亿元,其中“宣汉脆李”面积5.1万亩;茶叶种植面积达5.94万亩、茶叶产量4776吨;食用菌产业发展3000亩,生产量3000万袋,产值2亿元。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稳定向好。全县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35个,绿色食品1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全县80家生产经营主体纳入信用管理及网格化移动监管体系,定性检测合格率99.4%。2019年,宣汉县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一是龙头企业实力强劲。截至2020年,宣汉县 (略) 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9家(省级5家、市级24家),其中从事肉牛、生猪等养殖业的龙头企业2家,从事粮食、肉类等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24家。主要以二产加工为主,以一产经营为主的企业比重逐步降低,以三产融合发展的企业比重逐步增长。2020年度,全县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8.6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1.92亿元。二是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到位。截至2020年,全县登记在册农民合作社1342个,累计完成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备案358个;共培育5个国家级、 (略) 级、 (略) 级和58个县级示范农民合作社。三是家庭农场培育有力。全县各乡镇(街道)家庭农场广泛发展,覆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农机服务等行业,涌现出了一批发展强、带动能力强的家庭农场。截至2020年,全县录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2010家,工商注册登记家庭农场672家、规模户1338家。家庭农场示范场140家, (略) 典型示范家庭农场1家,省、市、县级示范家庭农场分别为26家、61家、52家。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达到11.59万亩,常年解决劳动力就业达到0.51万人,季节性聘请劳动力达到10万人次,全面构建起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亮点纷呈。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达开”川渝统筹建设示范区与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以及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宣汉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一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立足“牛、果、药、茶、菌、粮油、生猪”等优势特色产业,全县规划了不同层级的现代农业园区23个,现 (略) 级1个、市级3个、县级6个。2020年,建成了以大成 (略) 三星级宣汉县肉牛现代农业园区,适度规模养殖比重达91.2%,主导产业总产值达5亿元。二是农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成功打造巴山大峡谷农旅产业示范带、君塘花仙谷休闲农业园、茶河高峰岩生态康养观光园等农旅融合精品项目; (略) 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蒲江街道洋烈社区、渡口土家族乡桃溪村),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蒲江街道洋烈社区、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 (略) 休闲农业主题公园2个(米岩花海、铭远生态)。2020年被命名为“天府旅游名县、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域研学试点县”,获评“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荣誉称号。三是乡村振兴有亮点,建成巴山大峡谷、西南片区“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区”, (略) 级先进乡镇2个、示范村7个,市级先进乡镇3个、示范村14个,以及县级先进乡镇6个、示范村30个。

——农业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宣汉县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工作。一是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二是培训业务人员,实行农村集体资产核查清查,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是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以放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重点,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创新经营模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四是促进农村人才革新,通过搭建平台吸引返乡创业人才、开展培训培育农民人才、第一书记轮换更新人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稳步提升。一是创新村民自治,成功探索出四会管村、五步议事、三项监督的“453”依法治村模式,让老百姓真正“知村情、议村政、监村事、促村兴”。有序开展普法工作,提升法律服务。深入实施乡村普法“六个一”工程,有序启动“八五”普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依托“一村一法律顾问”资源优势,整合多项法治服务职能,扎实开展矛盾调解、普法宣传、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活动,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治服务。突出“四进之治”示范引领,通过综合治理进园区、进景区、进社区、进小区提升治理水平,实践经验被中央政法委宣传推广,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二是结合“四好村”的创建,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评选道德模范户,带动村民形成好风气。宣汉蝉 (略) (略) ,全县创建文明村镇、“四好村”300余个,普 (略) 文明村镇。大力推动移风易俗,指导各村(居)委会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及红白理事会,重点开展“等靠要”、黄赌毒、滥办大办酒席等不正之风专项整治行动,破除婚丧嫁娶中不良风气。全县343个村、79个社区实现了一村(社区)一约一章程,有村规民约的行政村达到100%;君塘镇洋烈社区被表彰为第六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东乡街道津碧社区、庙安乡八庙村等9个村(社区)被表彰为“法治示范村(社区)”。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产业、乡村绿色发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一是农村“三大革命”持续推进,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13%,垃圾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51.6%。二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90.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4.42%,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5%以上,农药、化肥使用量持续减少,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三是禁渔工作有序推进,赎回渔船292艘、网具5840张,对292艘渔船的捕捞许可证、船舶船员证回收、注销。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势头强劲,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63元,增长9.2%, (略) 第一。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由2015年的2.76:1缩小到2020年的2.31:1。三是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8—2020年累计投入8110万元,发展28个产业项目,集中打造了脆李、蓝莓、车厘子、玫瑰、枳壳、茶叶6个3000亩和蔬菜、青花椒、木瓜、柠檬4个1000亩的“6341”优势产业和水产养殖、水果加工等特色产业,带动了1.6万贫困人口增收。四是农村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十三五”期间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2600公里,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3584公里,实现所有乡镇、建制村、社通硬化路;新改扩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25处,新增4G基站50个、5G基站启动建设;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4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2%。五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村卫生室基本实现全覆盖,“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实施,五项社会保险参保达195万人次。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努力奋斗,宣汉“三农”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一二三产加速融合,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但同时“三农”工作还面临不少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及抗风险能力仍然薄弱。由于受片区条件制约,加之历史经济“欠账”较多,宣汉农业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三网”配套待完善,“三力”亟待提升,与农业现代化要求还不相适应;四、五等地占比89.2%,耕地质量不高;受限于地形地貌,沿河、沿库和旱片死角等地区田间用水配套设施略显不足;农村机耕道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与田块相连的作业机耕道和田间生产路匮乏,影响农机作业,增加生产成本,不便于机械化生产,尤其是上峡等部分偏远山区的乡镇产业道路存在路烂、路窄、未硬化等问题。二是产业要素支撑乏力,产业效益不突出。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存在资金缺口,现代设施和装备配套滞后,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0%,距全国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不足;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小,农民培训针对性不强, (略) 校(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但在种养殖过程中科技含量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乏力。无固定的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种子执法难现象仍存在,无生猪、肉牛核心育种场,畜禽种业滞后,种业体系提升滞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小规模低水平养殖方式比重较大、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两品一标”认证数量少,产品营销策划、品牌培育等方面思路不多、措施不够,农产品竞争力不强。新型经营主体“小弱难”,引领带动不强。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合作社多为“空壳社”“一人社”,纽带作用未发挥、功能不健全;家庭农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持续发展空间小。三是产业链条短,三产融合不充分。加工链条短,产销一体化经营程度低。农产品初加工规模小,精深加工程度低,加工技术装备不配套,缺少产地储藏、保鲜运输设施配套,农产品加工体系严重脱节。农旅融合助推全域旅游面临“两大瓶颈”。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滞后,除巴山大峡谷外,新发展和打造的农旅示范项目同质化严重,大多数仅具备观光功能,缺少康养度假、教育研学等业态,且景区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档次不高,功能配套不完善;产业融合发展主要依赖政府,尚未建立起“向上争资、信贷融资、财政投入、社会融资、招商引资”的多渠道资金投入方式,也没有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制约宣汉农旅融合进一步发展、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要素完善和环境优化。四是乡村设施配套不充分与区域不平衡并存。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低、路窄、通行能力不足,部分路段附属设施严重缺失、路面破损严重,特别是芭蕉—上峡等路面破损率达60%,乡镇间、建制村间联网程度较低。各级路网衔接转换存在困难,高速路连接线建设不能满足需求,目前只有中河流域、东北部和天生片区25个乡镇能较快到达高速公路,县域西北部、中东部乡镇上高速绕行时间较长。农村供水管径小、设施老化,中部山区部分乡镇生活生产用水困难。红峰等偏远乡镇末端电压不足、电压负荷大,电能质量有待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上形成了明显的城镇倾向,农村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些地方标准不高、配套不足、利用率低,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明显,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相比尚有距离。五是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提升。宣汉缺乏村庄规划,现存大量问题农房,大部分村庄及重要街道民居建筑高矮不一、风格不一,坟地乱建现象严重,极大影响村容村貌及美观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深度不够。厂溪、南坪等部分乡镇垃圾处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垃圾终端处理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虽已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但群众缺乏垃圾分类意识,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分类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的效果不佳。农村生活污水不达标排放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给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不足,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不到位,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污水处理率低。重地上建厕、轻地下配套,农村厕所无害化处理落后。厕所改造完成后,地上的厕室部分较为完善,但地下化粪池质量较差,存在出粪口损毁、粪格之间隔板变形、雨水渗漏进入化粪池等问题。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宣汉农业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阶段特征发生深刻变化,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但同时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还面临诸多挑战。

一、“十四五”发展机遇

(一)国省战略为宣汉创造政策机遇。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战略的实施,将助推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 (略) 委“一号文件”强 (略) 现代农业“10 3”产业体系领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以90个粮食主产县和48个产油大县为重点,加快建立一批现代粮油产业园区,保障粮食安全,将为宣汉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区域协同为宣汉提供开放机遇。为贯彻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协同创建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万达开三地携手共建农业农村协同发展示范区。区域系列站位全局、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导向将更加有利于宣汉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为宣汉农业农村发展对外合作拓宽空间、畅通要素流动、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政策红利。

(三)重大项目为宣汉带来发展机遇。近年来,宣汉县先后实施了国际农发基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四川山地肉牛产业集群、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治理示范村等重大工程和项目,为争取财政补助资金提供了路径,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二、“十四五”面临挑战

(一)农业农村改革面临阻碍较多。一是主动改的意识不够高。部分干部和农民思想受到禁锢,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改革参与积极性不高,相关部门重视不够,只停留在一般性事务的推进上。二是人才缺乏,创新不够。农业农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基层推进农村改革的干部缺少专业培训,存在理论知识不够、方向把握不准等问题,致使改革创新不够。

(二)农业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当前农业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环境约束增强,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为期十年的禁渔期,养殖划定禁养区,以及污染形势严峻、生态系统退化,这些问题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宣汉作为嘉陵江上游的生态屏障,面临的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大部分区域属于国家限制开发区,亟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立绿色防控体系,运用绿色防控技术,做好环境保护和高效利用工作。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多,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养殖从业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亟需加强,环保设施有待完善,环保压力大,需进一步倡导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布局,就地有效解决畜禽粪污消纳问题。

(三)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另外,生猪、肉牛等养殖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地难问题,并且规模养殖场在选址布局、防疫、环保等方面的严格要求也导致用地难的问题更为突出。

(四)农村劳动力不足与人才缺乏问题并存。一是本地人才外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县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老弱病残”占多数,导致农业从业者老龄化、低素质化,对现代农业科技接受意愿不强、掌握应用程度较低、培训难度大,农村懂生产技术、会经营管理的人才匮乏,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外地人才难引进。宣汉县地处偏远山区,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的政策,但由于基础差,吸引力不够,不管是田秀才,还是土专家,能服务乡村规划建设、管控项目品质、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乡村治理的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留不住、引不来”,农村劳动力不足与人才缺乏问题并存。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十四五”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乡村振兴为统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加速争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为建设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现代化宣汉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节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加快提质增效。坚持改革创新双轮驱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强化现代种业和科技支撑,着力延伸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完善组织链、优化资金链、强化安全链、提升政府服务链,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协调发展,加快三产融合。 (略)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资源要素,培育 (略) 场主体,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坚持以种养为基础、加工为纽带、冷链物流为支撑,强化全产业链开发,挖掘农村生态、旅游、文化等多重功能价值,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提升农业发展整体效益。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自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坚持开放发展,推进区域协同。抢抓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机遇,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多极发力、协同发展,推动制度对接、资源共享、政策协同,联合打造万达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县域经济,把产业链的主体留在县域内,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村就业创业,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自由流动。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


第五节 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抢抓保持脱贫攻坚5年过渡期“一县一策”的特殊政策支持机遇、“十四五”黄金机遇期,围绕县委、县政府战略部署,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旅靓县、开放活县”四大战略,聚焦“农业、农村、农民”三大方面,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全力将宣汉县打造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样板区”。

二、目标定位

“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成渝地区农村创新创业新高地”是宣汉县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具体体现。围绕宣汉县“9 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标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优势特色产业)的目标任务,立足全域种养循环,推进“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探索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模式和路径,实现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现代化,示范引领秦巴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振兴“川牛羊”“川粮油”的宣汉担当,2022年, (略) 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宜居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善治、生活水平提高、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五大先进县考评标准,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产业和乡村绿色发展,落实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打造“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围绕农民富裕富足,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培育“三乡”创新创业主体、搭建“1 N”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三项支撑,打造“成渝地区农村创新创业新高地”。

三、宣传口号

(一)业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争创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建设业兴宣汉。

(二)村美。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乡村绿色发展、环境优美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农业农村生态产品供给,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建设村美宣汉。

(三)民富。生活富裕既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围绕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眼缩小城乡差距。以增收入、提品质、优服务为方向,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创新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建设民富宣汉。

四、发展目标

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动,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三个方面,设置“十四五”期间发展指标30项(详见表1—1)。

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争实现“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成渝地区农村创新创业新高地”三大目标。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现代种业、农业装备和烘干冷链物流等支撑能力取得新突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根本好转,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均衡,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素质和乡村文明达到新高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台阶,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实现农民富裕富足。


表1—1 宣汉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主要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 标

2020年

基期值

2023年

目标值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

属性

农业高质高效

1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144.7

148

150

约束性

2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58.95

59.5

60

约束性

3

油料播种面积(万亩)

52.06

54

55

预期性

4

油料产量(万吨)

9.72

9.9

10

预期性

5

蔬菜种植面积(万亩)

20

22

22.5

预期性

6

肉类总产量(万吨)

7.83

10

12.5

预期性

7

生猪出栏量(万头)

68.1

85

100

预期性

8

肉牛出栏量(万头)

9.6

10

12

预期性

9

水产品产量(万吨)

2.06

>2

>2

预期性

10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100

100

100

预期性

11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79.4

94.57

106.26

预期性

12

建设国家、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个)

10

18

23

预期性

13

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

71.56

88.75

90

约束性

14

创建“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个)

1

3

7

预期性

15

区域性“全程机械化 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个)

1

5

10

预期性

16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70

72

>75

预期性

17

农产品加工集群产值(亿元)

8

10

13

预期性

18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

2.4

2.6

2.75

预期性

19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68

70

75

预期性

乡村宜居宜业

20

撤并建制村与新村委会之间直连畅通率(%)

100

100

预期性

21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0

>90

预期性

22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94.13

95.8

96.8

预期性

23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94.42

95

96

约束性

24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90.1

93

95

预期性

25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

88

95

100

预期性

26

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比例(%)

60

70

75

预期性

27

森林覆盖率(%)

62.09

62.15

62.15

约束性

农民富裕富足

28

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

8

9.2

预期性

29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963

22000

25000

预期性

30

集体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

30

50

100

预期性

第六节 实现路径

“十四五”期间,宣汉县农业农村空间发展应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宣汉县城乡空间开发格局,对乡村地区进行空间重构和产业重组,充分结合宣汉县山水空间特征、现状产业分布及“十四五”期间农村地区发展,规划打造“两轴、两环、三区、多园”的总体发展格局。

一、聚焦“两轴”, (略) 乡村振兴先进县创建

沿前河流域打造乡村振兴示范轴,有效串联北部生态保护区、县城—南坝经济“双核”;沿县城—普光—毛坝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康养轴,重点串联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两轴突出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补充的乡村振兴之路,引领宣汉乡村振兴,助力宣汉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

二、聚焦“两环”,构建“128N”现代农业园区体系

规划两条产业环线,作为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主动脉,串联全县“128N”四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加工物流园,形成“串珠成线,连线成面”的规模效应,促进区域协作、资源共享,辐射带动沿线及周边乡镇产业发展,引领全县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大环线——以大成镇、天生镇、芭蕉镇、南坝镇、樊哙镇、厂溪镇、毛坝镇、马渡关镇等之间的主要道路作为连接通道,重点辐射1个国家级、 (略) 级、 (略) 级和N个县级园区。

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小环线——以东乡街道、清溪镇、桃花镇、峰城镇、南坪镇、黄金镇、普光镇之间的主要道路作为连接通道,重 (略) 级园区和N个县级园区。

三、聚焦“三区”,凸显农业农村核心功能

“十四五”期间,宣汉县农业农村空间发展应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宣汉县城乡空间开发格局,对乡村地区进行空间重构和产业重组,构建适宜宣汉农业产业体系的人地融合镇村空间体系,构建现代田园乡村发展格局。充分结合宣汉山水空间特征、产业分布状况及“十四五”期间农村地区发展情况,将宣汉划分为西南部城乡融合发展区、中部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区、东北部农文旅融合生态休闲区,突出城乡融合、乡村宜居、生态休闲三大功能。

西南部城乡融合发展区。即县域西南部低山浅丘区域,依托“一核一副三城多极”城镇格局, (略) 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县,解决“土地撂荒、人才匮乏、农民增收”问题,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现代要素向农业农村回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中部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区。即州河、前河、中河和后河流域的区域,以中部山区、中河流域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为契机,补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板、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同时加快转变绿色发展方式,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区。

东北部文旅融合生态休闲区。即县域东北部高山区域,以巴山大峡谷景区为龙头,大力实施“文旅靓县”战略,推动巴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生态保护、文化休闲、观光体验等功能为主, (略) 民休闲活动的基本需求。


图1—1 宣汉县农业农村总体布局图


第二章 聚焦农业现代化 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坚 (略) 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为契机,围绕“高山药材、低山种养、中山水果、全域旅游”的产业布局,加快构建宣汉“9 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打造创新能力强、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增强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产业体系现代化

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更高水平”体现在更高水平的产业体系,构建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粮食产业综合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强。坚持“一产往后延、二产两端连、三产走高端”,着力构建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宣汉现代农业“9 3”产业体系,推动品种培优、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一、重点做优9大优势特色产业

(一)抓好稳产保供,助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1. 坚决保障粮油供给能力

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重要指示,大力实施粮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播面、提质量、增效益,压实粮食生产责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一是依托耕地质量提升,充分发挥粮食生产功能区作用,调整优化粮油产业结构,以水稻、油菜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玉米产业转型升级示范片辐射带动种粮(油)大户,大力发展以优质水稻、天府油菜、粮饲兼用玉米、加工型红薯、马铃薯、大豆、花生为主导的粮油产业,推进区域性集中种植,集中连片经营,稳定粮油播面。二是实施优质粮油基地提升工程,开展优质粮食工程和“天府油菜”行动,通过新品种示范、水稻绿色优质高效栽培与油菜免(少)耕栽培、人工直(撒、条)播等轻简化栽培新技术示范推广,促进粮油提质。三是推进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提高主要粮油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在粮食主产区培育或者引进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依托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延链发展宣汉粮油加工业,促进产业增效。

区域布局:因地形地貌、灌溉、耕地条件不同,河谷平坝和丘陵山区实行差异化发展。一是依托胡家、天生、南坝、君塘、清溪、桃花、东乡、蒲江、普光等乡镇(街道)良好的灌溉条件和机械化条件,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二是在峰城、马渡关、桃花、老君、大成等乡镇,耕地适宜种植区面积有限,以提高耕地亩产单位价值为重点,发展粮饲兼用玉米,推进玉米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围绕稳粮增豆的战略目标,推进大豆种植以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打造示范项目。三是依托黄金、君塘等乡镇标准化、规范化高抗高油、宜机播机收、高产优质“天府”油菜新品种示范,辐射带动东乡、天生、马渡关等乡镇(街道)发展“天府”油菜。

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万吨左右。适度提高油菜、大豆、高粱、花生和杂粮播种面积,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55万亩左右,油料总产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至2025年,宣汉县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化率达100%,水稻、油菜、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以上。


专栏一 粮油产业提质行动

1“稻香杯”优质稻产业基地(30万亩)

紧抓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等机遇,依托优质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大中型灌区田间灌排配套等重点项目,确保耕地持续产出能力稳步提高。在胡家、天生、南坝、君塘、清溪、桃花、东乡、蒲江、普光等乡镇(街道)建30万亩“稻香杯”优质稻产业基地,以种植和相关配套为基础,推行“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减耗、控膜减污”,集成高质高效标准化水稻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以优质稻种植为基底,打造大地景观、粮食主题公园,配套住宿、餐饮等旅游设施,促进农旅融合。

2盆周山区“天府粮仓”粮油绿色高质高效行动(2万亩)

推行粮油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等种植技术和模式,推动绿色生产技术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加快完善环境健康、产品安全、排放低碳的绿色生态农业体系。开展专业化服务,拓展“稻田 ”业态,促进农文旅融合,推进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建设。

3盆周山区“天府粮仓”粮油生产能力提升行动(1.5万亩)

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以粮食为核心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种粮大户,示范带动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生产主体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略) 县合作,强化科技引领,增强片区粮食生产能力。在农业装备、加工、产业融合等一系列环节发力,健全和延长产业链条。

4“天府油菜”种植基地(10万亩)

充分发挥产油大县奖励资金项目杠杆作用,依托柏树镇、黄金镇100亩标准化、规范化天府优质油菜新品种展示田辐射带动全县油料生产及产业发展。通过项目实施,在油菜生产优势区发展高抗高油、宜机播机收、高产优质天府油菜,打造10万亩天府油菜生产基地,示范推广“稻—菜—油、稻—芋—油、稻—油、玉—油”等油菜种植模式。推进生态化种植,实施绿色发展方式,推进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实施油菜病虫统一防治,统一机收,提升规模经营水平。

5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16万亩)

聚焦水稻、玉米、油菜等优势粮油产业,以“主攻单产,创建高产,提升效益”为目标,组织开展“农民大培训、品种大示范、技术大推广”三大行动,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创建,带动全县主要粮油作物单产实现年均递增1%。

一是创建5万亩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结合水稻产业优势区域,以胡家、普光、桃花等乡镇为核心,带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全县打造一批500亩以上的规模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区,提供适当物化补助,建立5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重点推广优质水稻品种和订单种植,实现宣汉水稻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示范区水稻亩产达630公斤以上。

二是推进“天府菜油”行动,创建6万亩油菜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包含油菜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社会化服务面积2万亩,油菜轻简化栽培新技术示范片2万亩,建立4个以上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示范片,扶持培育油菜规模种植新型经营主体10家以上,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示范推广,提高全县油菜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优质化水平,促进油菜生产提质增效和增产增收。示范片油菜单产达200公斤以上。

三是创建5万亩玉米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结合玉米产业转型升级,以“品种专用化、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化”为工作主线,在峰城、桃花、老君建立玉米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集成整地、播种、管理、收获等各环节绿色节本高效技术,推行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加大玉米绿色高质精简配套技术创新推广力度,探索玉米绿色高质高效配套技术,实现峰城玉米、蜀宣花牛两个“南方第一”有机融合。示范片青贮玉米生物产量达4800公斤左右。

6大豆种植基地建设项目(5万亩)

围绕稳粮增豆的战略目标,推进大豆种植以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进大豆种植基地项目建设,打造5000亩左右大豆种植基地10个。

7完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和植物免疫诱导抗性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病虫害化学防治向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转变。建设一批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点,提升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处置能力。利用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信息化平台,逐步实现病虫害监测预警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


突出生猪产业稳产保供

总体思路:根据宣汉地形、风向、是否涉及水源保护区、与居民点距离,以及宣汉禁限养区划定要求等,合理划定生猪养殖区域,以规模养殖为主导,生态养殖为特色,确保生猪稳产保供。一是加快推动已开工规模养殖场释放产能,推进蓝润集团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完善饲料加工厂、粪污处理厂建设,形成规模养殖;创新养殖模式,依托温氏、正邦、德康、天王、富昌等大中型养殖龙头企业,与县内中小型养殖主体开展生猪“代养”或股份合作养殖,辐射带动全县生猪养殖。二是优化生猪产业布局,促进生猪产业逐步向东部低山丘陵区域转移,依托林地,推广“畜—沼—果(菜)、生态养殖 沼气(户用) 沼渣沼液利用 高效种植、林下养殖 粪便还林”等多样化的生态养殖循环发展模式。

区域布局:结合宣汉县禁限养区划定要求,突出种养循环,重点依托蓝润、蓝池、双胞胎等龙头企业,带动南坝、天生、柏树、胡家、茶河、石铁、老君、马渡关等乡镇生猪养殖,完善生猪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辐射带动全县在适养区发展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优质生猪养殖。

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生猪产能恢复,猪肉自给率达到100%,至2025年,全县年出栏生猪100万头。全县新(改扩)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场200个。 (略) 优质肉猪基地县,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0%,生猪精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


专栏二 生猪稳产保供专项行动

1生猪标准化养殖场(200个)

抢抓国家优质商品猪保障基地建设机遇,以蓝润、蓝池集团为龙头,通过“企业 养殖单元 农户”的模式,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等“六化”标准,在全县共新(改扩)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单元200个,每个养殖单元按照标准配备防疫设备、贮粪塔等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促进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2宣汉县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

依托蓝润集团,在茶河、马渡关配套建设仔猪、肥猪生产基地,建成5万头能繁母猪基地、50万头生猪育肥场、5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1个,配套年屠宰能力20万吨生产线1条,建成肉类精深加工企业1家。

3富昌5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

(略) ,在柏树镇建设5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覆盖生猪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产品销售全产业链。

4生猪调出大县奖补项目

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专项用于生猪发展和疫病防控,对引进能繁母猪、种猪、仔猪进行补贴。

5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健全县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无害化处理体系,提升基层兽医实验室疫病检测能力,推进无疫小区和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场建设。


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总体思路:瞄准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全力加快蔬菜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强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田间路、灌溉管网等基础设施,推广高效节水、绿色防控技术,鼓励走“龙头企业 合作社(家庭农场) 农户”的订单发展模式,对蔬菜种植环节进行“统供、统管、统销”,促进生产标准化。 (略) (略) 、四川农业 (略) 校与县农业农村局、蔬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紧密合作,加强蔬菜新品种选育、新技术集成、新机械推广,着重完善蔬菜生产集约化育苗、田头预冷等关键环节,促进产品优质化。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开展绿色、有机蔬菜基地认证,以蔬菜质量标准示范基地引领蔬菜品牌化发展,促进产品品牌化。

区域布局: (略) 场需求、市场距离、地形地势等条件分为“西南部城郊鲜销保供蔬菜 中部高山错季鲜销蔬菜 东北部加工型蔬菜/巴山大峡谷旅游保供型蔬菜”三大类别, (略) 场对于鲜销型、加工型蔬菜的需求。利用蒲江、东乡、天生、君塘、南坝、大成、普光等乡镇(街道)靠近宣汉城区、中心集镇的地域优势、人口优势,以供应鲜销型蔬菜为重点,发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鲜销蔬菜为主。依托高山气候差异,在南坪、峰城、桃花重点发展错季蔬菜, (略) , (略) 场缺口。龙泉、渡口、三墩、樊哙、老君等乡镇,依托巴山大峡谷旅游景区 (略) 场,以供应巴山大峡谷旅游鲜销型蔬菜为重点。以厂溪、土黄、黄金、石铁等东北片区以及大成镇为重点,依托蔬菜加工基础,发展高效益、种植技术易掌握的加工型蔬菜产业,引进蔬菜加工企业,订单生产,提升单位价值,突出生态价值。

发展目标:力争至2025年,宣汉县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2万亩,产量稳定在55万余吨,蔬菜加工增值2亿元以上, (略) 级名优蔬菜品牌1个,蔬菜质量合格率达100%。


专栏三 蔬菜产业专项提升行动

1西南部城郊鲜销保供蔬菜基地(2万亩)

(1)露地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

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在蒲江、东乡、天生、君塘、大成、普光等重点乡镇(街道)发展城乡保供鲜销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以露地蔬菜种植为主,主要供给宣汉城区及中心集镇,保 (略) 场稳定,同时还 (略) 主 (略) 场。

(2)设施蔬菜生产基地(0.5万亩)

以天生镇进步社区和天生村为核心,依托 (略) ,投资建设智能化高架大棚,配套降温、升温、光照、基质槽、基质袋、水培箱等设施设备,建设智能化育苗车间1栋,利用纳米技术、有机营养液,采取基质、水培、立体栽培等方式,采取“公司 基地 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主要种植生菜、大番茄、圣女果、芹菜等17个品种的绿色、有机果蔬,产品主 (略) 主 (略) 县、成都、重庆、深圳等地。另外,积极对接“达菜入舟”项目,蔬菜直供舟山,推动东西部协作落地落实。推 (略) 、 (略) (略) 所与蔬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紧密合作,持续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推广应用,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早春和晚秋蔬菜供应能力。

2中部高山错季鲜销蔬菜基地(1万亩)

在南坪、峰城、桃花、老君重点发展莴笋、大白菜、莲花白和白萝卜等错季蔬菜, (略) , (略) 场缺口。

3东北部加工型蔬菜/巴山大峡谷旅游保供型蔬菜基地(7万亩)

龙泉、渡口、三墩、樊哙等乡镇,依托巴山大峡谷旅游景区 (略) 场,以供应巴山大峡谷旅游鲜销型蔬菜为重点,打造亩巴山大峡谷旅游保供型蔬菜基地4万亩。以厂溪、土黄、黄金、石铁等东北片区以及大成镇为重点,依托蔬菜加工基础,打造加工蔬菜基地3万亩;另外,至少再引进培育1—2家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开发蔬菜饮料、蔬菜脆片、魔芋米、魔芋零食、魔芋代餐粉、魔芋面条、辣椒酱、泡辣椒等多元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重点打造1个魔芋基地,建设魔芋种子繁育基地2000亩,魔芋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基地2个,魔芋标准化订单种植基地20000亩。


推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

总体思路: (略) 建设现代 (略) 的发展机遇,落实“川鱼振兴计划”“十年禁渔”,改变养殖模式、提升养殖技术,提高水产品品质,引导宣汉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一是推广“1 9”改田方式(“1”是指用田的十分之一作为鱼沟,开展生态养鱼;“9”是指剩余部分种植优质水稻),创新“稻渔 ”综合种养新模式,提高水稻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增加水产养殖等产业效益,促进渔业养殖向立体纵深转型。二是结合宣汉县前、中、后河丰富淡水资源,充分利用溪沟、中小水库、山坪塘等宜养水面,依托宣汉县开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宣汉县紫色佳人种养殖专业 (略) 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对集中连片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实施溪沟、池塘生态养殖,重点发展草鱼、鲢鱼、鳙鱼、鲈鱼等冷水鱼类。

区域布局:普光、清溪、东乡、蒲江等山前平坝区以发展专业池塘健康静养为主,胡家、柏树、天生、下八、漆树等丘陵区以稻渔综合种养养殖为主。

发展目标:至2025年,全县水产品产量稳定在2万吨左右,总产值稳定在4.5亿元。建成标准化水产良种繁育基地2个,健康养殖示范面积达60%以上,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争创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专栏四 水产健康养殖提升行动

1省级“鱼米之乡”试点县创建项目(1个)

结合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推广胡家镇鸭池村“1 9”改田方式,配套田埂改造、防洪渠系、鱼沟鱼凼建设,引导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标准化的种养和专业化的服务,将鱼虾养殖与水稻生产有机结合,稻鱼和谐共生,大力发展“稻田 ”。2025年, (略) 级“鱼米之乡”试点县。

2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5000亩)

在胡家镇鸭池村建设5000亩粮经复合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配套田埂改造、防洪渠系、鱼沟鱼凼建设。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1 9”改田方式,推广“稻渔 ”综合种养新模式。

3普光—清溪生态水产养殖基地

利用生态溪流自然资源优势,探索水循环流动的养殖模式,让养殖鱼类在野生环境下自然生长,以达到高品质、高健康、原生态、绿色有机的商品鱼质量标准。同时,探索鱼苗孵化技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4巴山智慧水产养殖基地(1000亩)

在漆树土家族乡,结合“前河第一坝”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天然的冷水资源, (略) (略) ,采取“公司 农户”的模式,通过公司统一提供虾苗、技术和回收龙虾等,带动群众发展小龙虾养殖,改扩建1000亩小龙虾养殖基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个)

围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以“住在水边、食有水鲜、观景垂钓、观光游玩”为标准,依托渔业休 (略) 周边的渔村、水产养殖基地、河库等,以创建国家、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为抓手,配套休闲设施,在蒲江街道积极发展休闲垂钓、生态观光、渔家乐、农家乐、观赏鱼为重点的休闲渔业,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观光休闲渔业。

6美丽渔村(1个)

以君塘大渔池村为核心,把美丽新村建设与渔业发展高度有机结合,突出体现渔业产业“美”、渔业文化“美”、渔村生态“美”、村民生活“美”。通过创建“美丽渔村”,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乡村振兴。


(二)立足提质增效,提升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

1. 提质振兴牛产业

总体思路: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加销”一体的总体思路,以种源基地建设为核心,以种养结合绿色发展为重点,以加工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做响品牌为突破口,促进宣汉牛产业提质振兴。一是培育1—2个“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龙头企业,强化蜀宣花牛、宣汉黄牛种质资源保护。二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重点加强养殖场养殖、粪污处理、防疫等设施提档升级,促进标准化养殖;按照“1 1”发展模式配套草畜,推进种养循环,进一步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三是提升打造“蜀宣花牛、宣汉黄牛”两大优势品牌,擦亮宣汉“川字号”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品牌。

产业布局:根据宣汉县牛产业发展基础、山地饲草资源优势,构建“一线一环”的牛产业空间布局,即以大成、马渡关、君塘一线的蜀宣花牛养殖核心区,以清溪、桃花、峰城、塔河、南坝、黄石、下八一环的牛产业“种养 ”结合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县适养乡镇发展牛产业。

发展目标:至2025年, (略) 优质肉牛基地县,全县常年存栏肉牛25万头,出栏12万头以上,新(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场100个,肉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5%,肉牛精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


专栏五 牛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1宣汉县大成肉牛现代农业产业园

围绕四川现代牛业第一园、中国现代牛业科技引领区及蜀宣花牛种源核心基地总体定位,以大成镇瓦窑村、锁辖村、马滩村、柏林村、回龙村5个村为核心区域,按照“一核三区”产业发展布局,升级改造基础设施,夯实蜀宣花牛种源基础,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牧草种植基地,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园区升星晋位。

2四川山地肉牛特色产业集群

立足蜀宣花牛和优质牧草优势产业,以大成镇、塔河镇为核心,围绕“一线一环”,辐射中河流域、210国道、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等沿途乡镇发展种草养畜,种植优质牧草2万亩,建成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10个,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场100个,培育蜀宣花牛种牛场2个,引培肉牛屠宰加工企业2个,年屠宰能力达10万头,牛业综合产业值达100亿元。

3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围绕“牛、果、药、茶、菌”五大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产业融合、主体培育、利益联结,创新探索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新路子,辐射“一线一环”10个乡镇,实现肉牛养殖和牧草种植融合发展。


控面提质果产业

总体思路: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科学划定林果产业空间,推进脆李、车厘子等特色果产业控面提质。一是实施园区带动战略,引领产业基地建设。依托涉农资金、浙川东西部产业协作发展等项目,率先完善产业园区生产采摘道路、冷藏保鲜及避雨灌溉设施等基础配套;优先在车厘子、蓝莓园区打造智慧果园,推进物联网示范应用,提升产业基地水平。二是实施农产品加工战略,提升水果产业附加值。依托方斗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平台,积极引育重点骨干水果产业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引进和更新一批加工设备,重点发展初级加工,辅以精深加工。三是实施品牌建设战略,提升品质比较优势。依托“宣品天下”公共区域品牌培育出竞争力较强的果业生产领头军,健全果业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宣汉脆李”品牌宣传推广以及宣汉车厘子品牌创建工作,促进“产品变商品”,提升知名度。

产业布局:按照产业集聚地发展路径,重点打造以“宣汉脆李”为核心的庙安—柏树、毛坝—红峰、南坝—茶河、巴山大峡谷片区四个脆李示范区;形成东乡—清溪—南坝柑橘产业示范带,蒲江—君塘枇杷产业示范带,沿线串联发展;形成峰城—南坪车厘子产业示范基地和普光蓝莓谷、毛坝红岩村、君塘花仙谷和普光廪君山四个蓝莓产业示范园两翼,构建“一核四区两带两翼N基地”的水果产业布局,辐射带动县域内猕猴桃、桃、果桑、草莓等其他水果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至2025年,水果种植面积稳控在8.5万亩,大户种植面积占比达到60%以上,水果产量5.7万吨以上。产品外销率50%以上、水果初加工率达到40%以上,综合产值达10亿元以上。


专栏六 果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1脆李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项目(5.1万亩)

按照满足半机械化管理的要求,完善生产道、山坪塘等基础设施,建立标准化母本园区、标准化示范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种植托管基地、绿色和有机种植示范区以及新的脆李品种试种基地,改造提升四个片区脆李种植基地,建成5.1万亩高标准脆李产业基地。统一优化脆李品种、统一生产技术规范、统一系统检验检测等“八统一”,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高标准建好宣汉县庙安脆李、勤巴脆李、红峰高山水果等3个现代农业园区,强化产业大数据应用,实施智慧产业工程,推进产业物联网示范。

2车厘子产业基地优化提升项目(2万亩)

在峰城—南坪等区域,按照“做精、做优、做特”的理念,实施车厘子产业标准示范园建设,产业基地标准化提升8000亩,包括避雨大棚、水肥一体化设备车厘子产业提升改造,建好宣汉县高山车厘子现代农业园区。强化生产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攻关,在原有8000亩基础上新发展车厘子12000亩,至2025年全县车厘子产业面积达20000亩,建成以南坪镇凤凰村、花园村、大树村和峰城镇仁义村为主的车厘子产业发展示范区。

3蓝莓产业基地优化提升项目(1万亩)

在普光蓝莓谷、毛坝红岩村、君塘花仙谷和普光廪君山等区域,利用县级涉农整合资金更新蓝莓谷喷、滴灌设施,提档升级以普光蓝莓谷、毛坝红岩蓝莓基地为主的蓝莓产业示范基地,进一步强化加工、冷链物流、整合 (略) 场拓展等,促进农旅融合,挖掘“蓝色经济”,形成“片区联动、组团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至2025年,全县蓝莓种植面积达1万亩。

4特色小水果基地优化提升项目(4000亩)

按照“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理念,利用宣汉县局部区域独特的自然条件及房前屋后微田园,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自主、自愿种植,适度规模发展柑橘、枇杷、猕猴桃、甜柿、桃、梨、葡萄、草莓等特色小水果,加强优质杂柑品种改良,改进生产管理技术,以不同品种搭配,延长花期果期;以赏花、摘果为基础,深度融合乡村旅游,走特色旅游产品路线。加快绿色、有机基地与产品认证,积极推进产地冷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


集聚发展药产业

总体思路: (略) 政府关 (略) 、“川药振兴”等政策机遇,围绕“促聚集、强基础、提效益”思路,推进宣汉中药材产业集聚发展。一是以中药材大健康现代农业园建设为抓手,以道地药材、名贵药材和区域优势品种为主,促进产业发展区域向东北部中高山地区、中部中低山地区集聚,探索利用林药、果药、药药套种间作等模式,加大坡耕地、撂荒地流转利用率。二是在产业园区和集聚区配套完善洗选、烘焙、冷藏和初加工设施,扶持壮大本地药品生产企业,推动品种道地化、产品优质化、链条完整化。三是发展“药材 康养”业态,结合巴山大峡谷、月亮坪等旅游资源打造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和康养产品,采用“政府 企业”投资的方式打造疗养基地,促进农旅融合。

产业布局:按照因地制宜,推动优势品种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原则,优化全县中药材产业布局。一是东北部高中山地区,以龙泉、渡口、三墩、漆树、樊哙、厂溪等乡镇为重点,稳定发展以杜仲、厚朴、黄柏为主的“三木”中药材,兼顾发展适宜高山种植的木香、党参、天麻、桔梗等多年生草本中药材。二是前河流域地区,以南坝、五宝、华景、白马、土黄等乡镇为重点,发展适宜中低山种植的丹参、玄参、白芷、柴胡等一年生草本药材。

发展目标:至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万亩。在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黄连村、鸡坪社区和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庙安镇茶子村、东乡街道红界村等村打造1000亩以上绿色生态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8个,创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2个。


专栏七 药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1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2个)

按照“抓龙头、建基地、育大户、扩规模”的思路,强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中药材核心基地交通环线,合理规划交通路网、电网和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布局。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药材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大户带散户的发展模式,重点打造宣汉县龙泉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宣汉县厂溪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2个园区,推进宣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2绿色生态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8个)

在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打造木香基地、黄连村打造黄连基地、鸡坪社区打造木瓜基地,在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打造厚朴基地,在庙安镇茶子村打造枳壳基地,在东乡街道红界村打造柠檬基地,在普光镇锅坪村打造淫羊藿基地,在厂溪镇柏坪村打造天麻基地。各基地均在1000亩以上。

3中药材品牌提升工程

选择黄连等优势中药材品种,新增宣黄连2万亩以上,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形成“特色 规模 档次”的经营格局。积极鼓励企业和合作社采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中药GAP备案等方式,做强做响“生态品牌”“原产地品牌”等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宣黄连基地,打响宣黄连品牌。

4宣汉县中药材康养产业发展项目(3万亩)

依托宣汉县百里峡、仲泰、龙 (略) ,宣汉县维茂、群峰中药材种植专合社,宣汉县利润、美福家庭农场等主体,采用“政府 企业”投资的方式,打造3个“中药材 康养”的疗养基地,建设森林康养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建成中药材温泉馆,开发药膳饮食,促进农旅融合。


提档升级茶产业

总体思路:推进宣汉茶产业提档升级,切实推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促进茶叶生产区向北部山区茶叶生产优势区集聚,实现茶叶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二是加快推进漆树、三墩、樊哙、土黄等乡镇低产低效茶园、老龄化茶园改造。三是高标准建设茶叶母本园,开展茶苗无性繁育,满足县域及周边县、市发展需要。四是加大茶叶生产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整合力度,重点开展夏秋茶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产业布局:根据宣汉县茶叶种植分布和地理区位等特点,茶产业呈“一带三组团”分布。“一带”即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北部山区生态锌硒茶示范带;“三组团”即绿茶系列组团(石铁乡、樊哙镇、漆树土家族乡、土黄镇等巴山大峡谷片区乡和马渡关镇等)、白茶系列组团(东乡街道、黄金镇等)、红茶系列组团(漆树土家族乡等)。以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北部山区生态锌硒茶示范带为核心,集中连片发展优质绿茶主产、高端白茶辅产、良种红茶补产3大组团功能区。

发展目标:至2025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茶叶产量达5500吨以上,茶叶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力争实现综合产值达8亿元以上。


专栏八 茶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1茶园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1.4万亩)

围绕巴山大峡谷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等重点区域,采取“长藤结瓜、组团发展”的思路,按照高标准园区建设标准打造宣汉县东乡柠檬 白茶(6000亩)、巴山大峡谷富硒茶叶(4000亩)、宣汉县马渡关茶海(4000亩) (略) 、县级园区,创新探索“公司 基地 合作社 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以点连线、以线扩面发展茶叶产业,依托涉农整合资金、浙川东西部协作产业发展项目等配套完善园区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标准化茶园基地。

2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升级项目(2万亩)

依托涉农整合资金、县本级农业发展资金等,加快推进石铁、樊哙、漆树等乡镇低质低效茶园改造升级,大力推进标准示范茶园和母本园建设。通过更新树冠,恢复树势,重施基肥,多施农家肥,割草还园,禁用一切除草剂,修复肥培土壤,配套完善茶叶园区生产道路、山坪塘及渠系、绿色防控等基础设施,改造低产茶园,抓点带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奖补办法,全面推进良种茶园建设。

3“茶叶 ”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

依托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文旅景区等优势,以茶叶基地园区自然风光和产业景观做乡村旅游文章。一是推进茶园“茶 花、茶 艺”改造,丰富景观造型,建设生态观光茶园,配套茶家乐、茶文化馆等,挖掘茶文化。二是采取“政府搭台、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等形式,结合“巴人文化、土家文化、红军文化”,开展茶文化研讨、茶品鉴赏、茶艺表演、茶史展示、茶旅体验等活动,提升茶品牌,宣传茶文化,推广茶功能,让茶叶成为“讲好宣汉故事”的又一素材和名片,推动宣汉茶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4茶叶品牌提升工程

依托“宣品天下”公共区域品牌培育出竞争力较强的茶叶生产领头军,重点从品牌创建、地标申创、绿色有机认证等方面着手,以质量抓效益,以品质胜口碑,鼓励本土企业打造自主品牌,不断提升“九顶雪眉”“绿源春”等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与茶果行业其他区域的品质比较优势。宣汉茶叶积极申创 “两品一标”品牌建设。


巩固提升菌产业

总体思路:围绕“1421”发展思路,巩固提升食用菌产业。一是提升1个核心园区,培育壮大食用菌研究所,引领带动天丰菌业、鑫峰菌业等主体发展,建立联合体,促进普光食用菌园区提档升级。二是打造4大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黑木耳、香菇、羊肚菌、珍稀菇等菌产业。三是培育2大名优品牌,深入推进“黄金木耳”“老君香菇” (略) 场化。四是争创1个县级园区,培育方斗食用菌、黄金黑木耳、老君香菇、羊肚菌珍稀菇产业基地。

产业布局:以方斗为核心,重点打造4大食用菌产业基地,构建“菌”产业“一园四基地”的产业布局。“一园”即位于普光镇的“宣汉县方斗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四基地”是以黄金为核心的黑木耳生产基地,以老君、君塘、漆树为核心的香菇生产基地;以芭蕉、天生、大成等为核心的羊肚菌示范基地,以东乡、蒲江为核心的珍稀菇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每年新发展食用菌3000万袋,产值约2亿元。


专栏九 菌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1宣汉县方斗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

以普光镇方斗村为核心,改造提升园区至5000亩。一方面, (略) (略) 合作,提升园区现代食用菌栽培技术,创新栽培模式,推广“层架式”“短袋直立式”栽培模式,提高工厂化制袋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千名硕博进达州”等计划引进食用菌专业硕博研究生,为品种选育、新品种研发提供技术支撑;最后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经营模式(公司统一生产菌袋和技术指导、农户分户出菇管理,公司统一回收产品的“统分统”模式),实现双赢。

2宣汉县现代食用菌产业基地(4个)

在宣汉县后河、中河流域普光、黄金、老君、天生等乡镇,依托“政府 企业”投资的方式重点打造木耳、香菇及珍稀菇集中示范基地3000亩,辐射带动全县食用菌年累计推广达1500万袋,做强“老君香菇”“黄金木耳”地理标志等品牌建设;加强技术服务队*体系、配套完善冷链物流初加工建设。


不断提升烟产业

总体思路:依托宣汉县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牢 (略) (略) 烟草局(公司)、四川中烟战略合作,建设“全国优质雪茄烟叶原料基地”,把峰城打造成为“中国雪茄特色风情小镇”的机遇,建立“烟豆套种、粮烟轮作”的耕作制度,烟叶与大豆、豌豆等套种、烟叶与水稻、玉米轮作模式,实现“以粮固烟、以烟促粮”粮烟协同发展。以峰城为中心,将桃花、南坪、厂溪四个乡镇1.2万亩宜烟土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及补齐晾制设施,不断提升烟叶产业,做深做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产业布局:坚持小集中大连片,以30亩为最小单元,在峰城、南坪、桃花、厂溪等乡镇发展雪茄烟叶产业,分步落实“一区一园”建设(“一区”,建设1个3000亩的雪茄烟叶规模化种植区,“一园”,打造1个500亩专属基地建设目标)。

发展目标:至2025年,宣汉县烟叶拟种植3000亩,收购烟叶6000担,实现产值1500万元。


专栏十 烟叶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1烟叶产业“一区一园”种植基地(3000亩)

2022年在天龙、牙石、寨扁三个村打造烟叶生产示范片3个,种植雪茄烟叶550亩,其中四川中烟长城雪茄厂专属基地500亩,山东中烟50亩。至2025年,全县烟叶种植规模达3000亩。

2标准晾房配套建设项目(1100座)

在烟叶生产示范片区按20000元/座,配套建设标准晾房1100座,产权移交村委会。烟农向村委会缴纳使用金,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几方共赢。

二、创新发展3大先导性支撑产业

(一)打好种业翻身仗。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必须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核心是抓好耕地保护、提升种业科技。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紧抓新一轮良种更新换代机遇,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一是加强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利用。加快宣汉县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重点梳理蜀宣花牛、粮油、中药材等重点种质资源,加强植物种质资源圃和鱼类种质资源库建设,积极构建县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二是强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同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相结合,推动杂交水稻、玉米制种基地,特色优势农作物区域良繁基地,畜禽核心育种场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固定的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承担国家级、省级水稻、玉米、油菜试验示范任务,积极创建现代种业园区。三是全面提升种业发展支撑。对育种基础性研究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引进,采取联合培养、定期培训等形式,强化种业人才培养;引导种子企业开展科企合作,构建以种业企业为主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强化县农科所人才队*建设,形成“行业专家 高校人才 乡土专家”的人才梯队。四是做好 (略) 监管工作。加强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建设和资质考核, (略) 场准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子,确保种子的高纯度、高质量,发挥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核心作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川鱼产业良种覆盖率90%。


专栏十一 现代农业种业发展重点项目

1蜀宣花牛优质种源基地(大成、塔河)

以大成、塔河为核心,在大成镇、塔河镇及周边乡镇,建成蜀宣花牛核心育种场2家,发展建设蜀宣花牛扩繁场10家。区域内新增发展蜀宣花牛20000头,其中种牛场饲养核心种牛2000头,扩繁场饲养种牛3000头。通过蜀宣花牛优质种源基地的建设,提升供种能力,促进良种牛基因的快速传递,缓解优质牛源供给不足,显著提高蜀宣花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宣汉县蜀宣花牛、宣汉黄牛原种场暨基因库建设项目

建设蜀宣花牛、宣汉黄牛原种场(国家一级原种场)各1家,建设国家级蜀宣花牛基 (略) 级实验室1个,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

3宣汉黄牛保种区建设

将樊哙、土黄、渡口、三墩、漆树、龙泉6个乡镇所辖区域规划为巴山牛(宣汉黄牛)保种区,新建巴山牛(宣汉牛)保种场1个,建立保种核心群,留种方式、交配方式采用统一技术标准,以多种方式开展宣汉黄牛种质资源保护。

4宣汉县能繁母猪基地及冷链物流建设项目

依托宣 (略) ,在普光镇、柏树镇建成存栏能繁母猪1万头,年出栏商品猪20万头的养殖基地,新建饲料加工厂1个,年加工饲料10万吨。配套建设冷链物流1000吨冻库。

5种公猪站建设项目

在普光联池坝、南坝天台村、柏树镇九军村建设种公猪站3个,存栏种公猪500头;配套建设采精室、精液处理室,按照公猪饲养量配置精液生产、检测设备,严格把控种猪来源,注重生物安全,完善种公猪站和配种体系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范生产精液。

6平丘、山区粮油新品种试验示范项目

按照集试验、展示、示范为一体的田间规划设计要求,狠抓渠、池、路配套和田形调整、地力培肥等基础工作,推进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展示示范基地建设,筛选出适合县域种植新品种,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主动承担国家、省、市、 (略) 所及宣汉本地的杂交水稻、玉米区域试验、品种试验、引种试验,开展农作物种子“品种推优”示范展示任务。

7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在君塘镇、普光镇、胡家镇、东乡街道办建设3000亩以上水稻制种基地。引进中国种子集团和四川绿丹种业在宣汉落实杂交水稻制种,建立以制种大户及制种能手等新型主体培育、制种补贴、制种风险保障补贴、机械化制种试验示范等保障,促进宣汉农业生产稳产收。

8渔业良种化提升项目

承担宣汉县水产良种引进、试验和推广任务,落实苗种繁殖、引种育种、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樊哙镇建设15亩大鲵繁育基地,完善仿生态繁育池及配套设施建设,保护大鲵种质资源。二是在樊哙镇、毛坝镇建10亩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作为大鲵、岩原鲤等繁育场、放流站。三是在漆树建90亩水产良种场,完善各类鱼池及配套设施。

9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在峰城镇、龙泉土家族乡、老君乡等核心区创建10000亩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良种繁育基地,完善田间基础工程,配套挂藏室、考种室、实验室、检测室、种子加工车间、种子库房、农机具房、晒场等土建工程及相关的附属设施。


(二)推进现代农业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更高水平体现在更高水平的科技和物质装备。“十四五”期间宣汉要贯彻落实《 (略) 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快推进《 (略) 现代农业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方案》落实,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宣汉农业现代化。一是强化农机装备技术支撑。围绕耕、种、防、收、烘等主要环节,加快建立“ (略) 所( (略) 校) 企业 合作社 基地”协同创新、联合攻关新机制,重点支持全县现代农业“9 3”产业体系缺门断档现代农机装备研发。二是增强农机装备供给能力。引进培育一批农机装备制造、服务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形成集生产、作业、培训为一体的“全程机械化 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重点发展适应丘陵山区作业的中小型农机以及适应特色农作物生产、特色养殖需要的高效专用农机。三是开展农机装备智能化提升示范,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支持引进一批适用的智能化农机装备和技术,推动信息感知、互联网和智能控制等技术应用于农机装备;县财政通过涉农资金等渠道,对农机装备配备卫星导航、作业监测等智能终端和农机合作社开展社会化作业服务给予专项补贴;将智能采收、变量施肥播种、精量植保、智慧灌溉、精准饲喂、环境调控等智能农机装备列入专项支持计划,在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项目中优先支持智能农机装备作业服务。四是培育农机装备产业新业态。深入挖掘农机产业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发展休闲农机、农机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农机资源全域化融合、品牌化经营、多元化增值。通过农(机)旅结合、农(机)科结合、农(机)文结合等模式,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业态,打造一批精品农机节庆、农事体验活动,拓展农机产业价值链。


专栏十二 现代农业装备发展重点项目

1强化农机购置补贴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开展农机购置补贴综合奖补、新产品补贴试点,对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薄弱环节予以补贴,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落地落实。

2智慧农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以农机、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机企业为主体, (略) 校为支撑,产学研推用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的农机科技创新和协作攻关机制。聚焦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支持企业、合 (略) 所( (略) 校)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高端装备研发,引导推动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深松机等农机装载北斗导航智能监控信息设备,加速遥感技术在墒情、苗情、病虫害、轮作休耕、产量监测等方面的示范作用。架好“产学研推用”联系桥梁,构建研发推广应用平台,积极为企业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深入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设备和农产品初加工设备智能化。


(三)加强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围绕鲜活农产品,聚焦新型经营主体,统筹中央、省级资金,按照“1个县级农产品区域性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地 N个村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集配中心”的模式推进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示范县建设,构建宣汉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体系,解决好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 (略) 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是新建县级农产品区域性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地。重点加强各种冷藏、速冻设备,自动化分拣、清洗和加工等冷链物流装备建设,推进传 (略) 场冷链装备与设施升级改造,支持现有电商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站点提升,形成县、乡、村三级冷链物流体系。二是提升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选择一批重点乡 (略) 场,配备农产品预冷、清选分级、分拣包装、保鲜冷藏等设施设备,建设与“电子商务”“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等新兴业态相适应的基础设施设备。三是完善村级仓储保鲜设施,选择一批重点村,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供销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建设村级仓储保鲜保活设施,配备农产品分拣分级、预冷包装、烘干脱水等商品化设施设备,辐射带动周边中心村,从源头解决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问题。


专栏十三 现代烘干冷链物流发展重点项目

(略) 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试点县建设

紧抓四川一半建设名额向脱贫县倾斜,并在部分条件上予以放宽政策机遇,围绕县域内蜀宣花牛、优质粮油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区位交通优势,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田间地头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为重点,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库”的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体系, (略) 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试点县。

2运营主体培育工程

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支持本地中小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发展,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烘干冷链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平台企业,打造以分级包装、烘干预冷仓储、流通加工、集散批发为主的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集群,为农户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3现代化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依托南坝镇食品工业园,引进冷藏加工、冷藏存储、冷藏运输及配送、冷藏销售于一体的冷链系统,满足冷链需求。


三、加快建设“ (略) 县”四级园区载体

以国家、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指标为统筹,构建宣汉县“128N”现代农业园区体系,做好国家级、省级园区,示范带动全县涵盖川粮油、川药、川茶、川菜、川果等 (略) 、县级园区发展,推进宣汉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群发展,打造具有标杆和引领作用的综合性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载体。

(一)完善“六措四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路径。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一是做强产业基地, (略) 现代农业“10 3”产业体系,打造种养循环、集中连片的绿色园区。二是做响农业品牌,培育壮大园区主导产业,不断提升“川字号”品牌知名度,打造主导产业鲜明的特色园区。三是做大精深加工,结合宣汉种养状况确定加工类型和加工产能。四是做实经营主体,引进和培育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入园发展,鼓励组建产业化联合体。五是做优服务支撑,突出农业装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六是做好融合文章,促进三产融合,做深产村融合,打造协同一体发展的开放园区。

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水平,一是创新完善园区组织管理体制;二是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村集体以集体资产入股, (略) 场价格风险保障机制。三是建立多方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创新完善要素投入保障机制;四是培育园区高素质农民,创新完善人才振兴机制。

(二)优化园区结构与空间布局。结合现代农业园区 (略) 市申报趋势,全面对标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标准,补要素、强保障、合力建园区,补链条、强融合、聚力建园区,补机制、强联动、群力建园区,向粮油产业适度倾斜,提升建设10个以粮油产 (略) 、市、县级园区,构建宣汉“128N”四级农业园区体系,层次上涵盖宣汉优势特色产业,空间上辐射覆盖各乡镇。至2025年,争创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略) 级、 (略) 级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一批县级园区,以园区为抓手,助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表2—1 宣汉县“128N”现代农业园区体系表


序号

园区名称

主导产业

创建级别

1

宣汉县大成肉牛现代农业产业园

蜀宣花牛 优质牧草

国家级


2

宣汉县胡家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粮油

省级


3

宣汉县龙泉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

中药材


4

宣汉县君塘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粮油

市级


5

宣汉县南坝粮油 肉牛现代农业园区

粮油 肉牛


6

宣汉县桃花现代农业园区

粮油


7

宣汉县天生粮油 蔬菜现代农业园区

粮油


8

宣汉县茶河生猪种养结合现代农业园区

生猪 粮油


9

宣汉县庙安脆李现代农业园区

脆李


10

宣汉县勤巴脆李现代农业园区

脆李


11

宣汉县东乡柠檬白茶现代农业园区

茶叶



N

宣汉县清溪粮复合经现代园区

宣汉县黄金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宣汉县峰城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宣汉县五宝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宣汉县土黄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

宣汉县马渡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宣汉县塔河蜀宣花牛种业现代农业园区

宣汉县方斗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

宣汉县厂溪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

宣汉县巴山大峡谷富硒茶现代农业园区

宣汉县普光蓝莓现代农业园区

宣汉县南坪车厘子现代农业园区


县级



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延伸产业链,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按照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与销区对接、向园区集中的原则,统筹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重点引进、扶持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上下游产品衔接的加工体系,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构建粮油种植、烘干、储藏、脱壳、磨制等完整产业链条,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区域内构建育、繁、养、宰、加、销一体化融合发展产业链条,补齐果蔬种植、预冷、保鲜、仓储、干制等产业链各环节,构建完善特色产业“种植 产地加工 精深加工”产业链。至2025年,农产品加工集群产值达13亿元。

1. 打造农副产品加工集群

以方斗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和南坝食品工业园区为抓手,联动全县农产品加工流通发展。一是提升方斗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加工能力,建设农产品技术研发中心,配套建设现代农产 (略) 场,完善检验检测、仓储物流、交易信息服务等平台,引进10家以上企业入驻农产品加工园区(集中区)。二是以南坝畜禽产品集中加工区为核心,推进定点屠宰场扩量升级,搞好冷鲜肉精细分割,开发低温肉制产品; (略) (略) 、 (略) 等省、市级龙头企业,培育大型粮油、生猪、肉牛加工龙头企业2—3家,推进农副产品等精深加工。至2025年,农产品加工园区(集中区)入驻企业达到15家以上,集群产值突破8亿元。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一是全面推进农产品初加工。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提高质量效益。粮油、中药材、茶叶等农产品重点发展烘干、储藏等初加工,制成成品粮及其初级制品,如大米、面粉、米粉等产品,实现保值增值。果蔬重点发展冷冻、冷藏、包装、脱水等初加工,实现减损增效。生猪、肉牛等畜产品,搞好冷鲜肉精细分割,扩大高温软包装,开发低温肉制产品,提高冷藏储运水平,积极推进跨区域、连锁式经营,至2025年粮油、果蔬、中药材、茶叶等农产品初加工产值达1.5亿元。

二是重点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油菜籽、花生等油料作物以榨取油脂为主。果蔬等农产品发展精细加工,通过推进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利用专用原料,开发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果蔬脆片系列产品。稻米、中药材、茶叶等农产品,重点推进深度开发,通过创新超临界萃取、生物发酵和蛋白质改性等技术,提取药物、抗氧化剂、保健品等系列加工产品,至2025年,粮油、果蔬、中药材、畜禽、烟叶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达2.5亿元。

三是积极推进综合利用加工。采取提取、分离技术,推进稻壳米糠及麦麸提取油酸、米糠油等。利用农作物秸秆,开展食用菌及有机肥生产。利用果蔬皮渣,开展果蔬皮渣食用化加工,开发生产食醋果胶等产品。利用畜禽粪便,开展有机肥生产。至2025年,粮油、果蔬、畜禽等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产值达1亿元。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坚持招大引强和集群发展,紧盯“三类500强”企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大力开展精品招商、精准招商,重点引进1—2个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引进一批综合利用加工企业,强化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有机衔接。开展加工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强化中小企业梯度培育。

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种养殖大户创办微小加工企业

依托宣汉粮油、蔬菜、水果、茶叶和猪牛等种养殖原材料,注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落实财政扶持、税费减免、设施用地、电价优惠等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衔接资金作用,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财政资金保值增值能力,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新建加工作坊、乡村车间等微小加工企业,以产地加工带动农民就业,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至2025年,扶持创办水稻烘干、榨油、果蔬保鲜仓储、水果切片等微小加工企业20个左右。


专栏十四 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重点项目

1粮食初加工项目(30万吨)

在东乡街道、南坝镇分别建1处中型烘干场,配套粮食烘干机主机、热风炉、提升机、引风机等设备,服务中部片区。根据宣汉粮食的品种、含水量,制定相应烘干工艺流程,日烘干能力达100吨;在君塘、黄石、五宝、华景、桃花等乡镇扶持全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宣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海平种植家庭农场等合作社或家庭农场,配套建设300平方米的村级粮食产地初加工车间,新增烘干设备。

2魔芋等蔬菜初加工项目

依托厂溪镇、老君乡、大成镇乡镇的加工型蔬菜产业基础,在厂溪镇、下八镇、老君乡、大成镇、天生镇等乡镇各建设1个蔬菜产地初加工车间,配套1座低温库、1个加工车间、1个包装车间,配置清洗线、挑选线、加工切割线、保鲜冷藏线等生产线,购置清洗机、烘干机、切菜机、绞碎机、无菌灌装设备,建设冷链运输体系和污水处理系统,促进蔬菜产地初加工。

3方斗食用菌加工项目

依托普光现代食用菌产业园,提升现有加工设备,引进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将食用菌生产种植与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等相结合,在普光镇方斗村建设1个食用菌精深加工车间(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配置腌制、灭菌、包装生产线,食用菌罐头生产线,进行食用菌精深加工,增加食用菌附加值。在羊肚菌现代化生产基础上,制作“桑黄酒”,将口服液、胶囊、罐头作为未来探索方向。 (略) 最大杏鲍菇生产基地优势,新建脱水、包装线(即食型包装/精包装)、保鲜生产线各1条,配套冷链、物流配送设施,促进杏鲍菇鲜销。

4水果初加工项目

依托勤巴脆李、东乡柠檬、普光蓝莓、南坪—峰城车厘子、清溪黄金蜜柚等产业基础,在毛坝镇大堰滩村、东乡街道红界村、普光镇大田村、清溪镇锣寨村等各建1个400平方米小型水果产地初加工中心,配套水果清洗、分选和包装生产线,分别配套建设1个小型冻库,引进无菌冷灌装技术,进行水果产地初加工。

5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建设项目

以东乡、南坝等中部中低山中药材集中连片种植基地为基础,在东乡、南坝分别建设1个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服务点,将产地初加工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引进推广小型清洗机、切片机、烘干机等加工设备,推进中药材产业初加工。

6肉牛、生猪定点屠宰场

(略) 场去活禽化,促进定点屠宰场扩量升级。在县城周边建屠宰场,东乡、南坝年屠宰10万头,胡家、普光、土黄年屠宰5万头,配套屠宰生产线、屠宰车间、待宰圈、检验检疫室、办公生活区,购置主要生产设备,配套无害化污水处理系统、场地硬化、储水池等基础设施,满足全县畜禽屠宰需求。

7粮食精深加工中心(5万吨)

依托胡家粮油现代农业园,新建1个年加工量5万吨的稻米精深加工工厂(1000平方米),配置1条精深加工产线,引进稻米分级加工、着水调质、大米精碾、大米抛光与色选等4大精深加工技术,从事不淘洗米、营养强化米、胚芽米等产品加工;配套稻米干燥设施、原料库、预处理车间、预榨车间、浸出车间、精炼车间、储藏库、灌装车间以及相关设备,从事稻米油加工。与东乡街道、南坝镇的粮食初级加工联动发展。

8酿酒专用粮精深加工项目

加深与五粮液集团合作,在峰城、柏树、大成、南坝、华景等乡镇示范推广酿酒型专用高粱新品种,在原有5000亩基础上适度扩大种植规模。引进高粱新品种12个进行品比筛选试验,开展高粱轻简化栽培试验和药效试验,高粱新品种种植规模至1万亩以上,为高粱加工提供优质原材料。依托五粮液集团提供的科技支撑,在峰城规划建设1个酿酒加工作坊,配套建设加工车间、冷冻储存室,购置脱壳机、蒸汽锅炉等专业设备,对酿酒专用粮食(高粱)进行加工、转化。

9玉米精深加工项目

结合饲料型玉米发展精深加工,在峰城镇规划建设1个玉米精深加工车间。一是配套建设玉米淀粉深加工车间、包装车间、锅炉房、办公室、给水站、存贮仓库、成品库,进行玉米淀粉加工。二是配套建设玉米秸秆青储饲料加工车间,购置圆捆打捆包膜机,引进膜缠绕包装青贮技术,进行青储饲料加工,为蜀宣花牛、生猪提供饲料,推进粮改饲和种养结合。

10油菜籽精深加工项目(10万吨)

利用宣汉县天府油菜产量和品质优势,引进中粮祥瑞等龙头企业,整合县域内油脂加工企业,在南坝新建1个油菜籽精深加工车间,配套预榨、浸出、精炼、小包装、锅炉和日加工200吨油料的全套先进制油设备,年设计生产能力10万吨,重点发展优质天府食用油、调和油。

11庙安脆李精深加工园

以庙安脆李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在庙安镇洞子村规划建设1个2000平方米的脆李精深加工园,在现有果酒加工厂基础上进行设备、技术提档升级,引进1条精深加工产线,配套建设分拣车间、干燥加工车间、包装车间、保鲜库,生产脆红李原浆酒,提升脆李附加值。购置选果机、清洗机、切片机、杀青、化糖、真空浸渍机和真空炸制脱油机等果蔬脆片生产设备,进行果蔬脆片加工。建设产品研发中心1个,引入化工、药物科技等实验室和企业,为开发脆李酥、脆李酱、脆李月饼等系列脆李文创食品提供技术支撑。

12南坝精深加工园

在南坝现有的加工屠宰加工园基础上进行升级、改建,主要配套建设生猪屠宰、冷鲜肉分割、排酸冷库、食品初加工(卤制、香肠、火腿)及废弃物处理等设施设备,依托高效率的现代加工设备,以批量屠宰和规模化加工为主,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数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13茶叶加工项目

依托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规划建设的高山生态锌硒茶叶综合产业示范园区,以九顶 (略) 级龙头企业为支撑,新建1个生态锌硒茶精深加工中心、1个产品营销商务服务中心、1个茶产品研发中心。主要建设生产车间、库房、实验室、办公楼及配套设施,在初级加工的基础上提取茶多酚、咖啡碱、茶多糖等多种有效成分,并开展茶饮料(品)、茶食品生产;分别在樊哙镇、漆树土家族乡、东乡街道建设1个茶叶初级加工车间、3条茶叶初制加工流水线,集中配套一批贮藏、烘干、净化、分等分级等产业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

14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

一是2万吨中药制剂药品及饮片加工项目。 (略) 改造提升生产车间、仓库、办公生活用房,建设中药材饮片加工生产线,配套完善风选机、洗药机、筛选机、切药机、煅药锅、烘箱、烘干机等饮片生产加工设备,年加工中药制剂药品及饮片2万吨。加工产品主要有板蓝根颗粒、辛夷鼻炎丸、安乐胶囊等制剂药品种12个及200多种中药饮片。二是中药材萃取加工项目。依托 (略) ,在龙泉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按照GMP标准,建设1个现代中药前处理车间和提取生产车间,提取生产车间包括中药提取生产线和灭菌处理中心,生产线采用微机控制。配套建设1座办公楼和1个绿色环保的科研检验中心;配套1个仓储中心,包括药材库、成品库和包材库。 三是中成药加工项目。在龙泉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新建1个生产厂房,购置中成药加工生产线2条,加工生产栓剂、片剂、颗粒剂、口服液等中成药品种。

15优质牧草—有机肥加工项目

一是在大成镇内规划建设1个饲料加工厂,配套建设带棚青贮池、青贮机械、饲料加工房、TMR饲料机械设备,进行青贮饲料加工。配备温湿度传感器及摄像头等设备,监控饲料储存情况与质量情况。二是在大成镇瓦窑村,依托 (略) ,改扩建有机肥厂1个,配套污水泵沉淀池、地下式沼气池、沼液暂存池、带棚干粪池、田间管网、田间存储池等设施设备,粪污排放到牧草基地,促进种养循环,实现年产有机肥10万吨。

16有机肥加工项目

依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点县项目的实施,在大成、茶河、君塘标准化养殖基地分别建设1个有机肥加工厂,引进自动清粪控制箱、固液分离机、粪污发酵处理机等粪污处理设备,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将沼液、沼渣用于周边园区脆李种植,有机肥装袋运输提供给周边种植园,实现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

17“秸秆—食用菌—有机肥”项目

在大成镇新建1个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中心,新建秸秆加工厂房,购置收储、加工设施设备。依托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回收秸秆,并出售给食用菌产业园用作菌包基料,废菌包回收至有机肥厂,经粉碎、发酵后,菌糠配合一些必要的微量元素,接种固氢及放线菌群,生产含有大量有益菌群的微生物有机多元肥,用于蔬菜、果树种植基地使用,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

18油菜籽副产物综合加工中心

采取提取、分离技术,促进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一是利用油脂加工菜籽饼粕,提炼浓缩蛋白粉,提取天然植酸钠、多酚、多糖,制备菜籽生物活性肽、复合氨基酸、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二是以精炼(水化油脚)下脚料为原料,提取卵磷脂、肌醇磷脂、脑磷脂等磷脂产品。三是从脱臭馏出物中提取天然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开发具有调节血脂功能的保健产品。

19农副产品加工集群

方斗园区在原有基础上扩大20亩,建设生产厂房面积12000平方米,建设管理用房200平方米,购置生产设备30台,提升方斗园区加工能力,建设农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同时提升设备,促进南坝畜禽产品集中加工区扩量升级。


(二)提升价值链,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1. 打造全国生态康养示范区

以全国生态康养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实施“文旅靓县”战略,发展农旅体验、文化休闲、田园观光、康养度假等多种融合业态,加快“田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现代农业新功能拓展,撬动乡村经济发展,满足新兴消费需求。

一是东北部打造生态农旅示范区。以巴山大峡谷景区为龙头,以巴山牛和中药材为载体,以渡口风情特色小镇、朝阳康养小镇、桑树坪度假小镇为支撑,打造北部美丽休闲乡村、巴山云顶旅游度假区、巴山茶博园等文旅体验圈。二是西南部打造产业融合发展区。围绕蜀宣花牛和优质粮油主导产业,重点扶持洋烈水乡、庙安花果山、君塘花仙谷等休闲项目,发展会务接待、研学培训、农事体验、乡村民宿等新业态。三是西北部重点打造生态康养度假区。围绕普光罗家坝遗址公园、马渡关石林、普光香炉山、毛坝五马归槽等康养项目,完善旅游道路交通、绿道及驿站等配套设施,建成文化创意类旅游商品品牌1个。四是东南部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区。依托宣汉县 (略) 、四川 (略) 等2大龙头企业,重点打造集峨城竹海、天生温泉小镇为一体的天生归原田园综合体。力争至2025年,全县乡村旅游达160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150亿元。


专栏十五 乡村旅游提升行动重点项目

1巴山大峡谷景区

建设土黄—巴山大峡谷公交轨道环线、完善巴山大峡谷内环线二期工程,建成罗盘顶云端酒店、玻璃桥等后续项目,推动夜游巴山体验性项目对外开放,推进巴山大峡谷景区5A创建工作。

2宣汉县大巴山乡村休闲旅游及巴蜀民居建设项目

依托宣汉县巴山大 (略) 等主体,在渡口土家族乡、樊哙镇、三墩土家族乡、漆树土家族乡4个乡镇,结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及土家文化,打造渡口风情小镇、桑树坪休闲小镇、朝阳康养小镇3个特色小镇,建设30个具有土家文化的乡村休闲示范点,建设特色民宿800家,配套农事体验相关设施设备。

3洋烈水乡

围绕滨水度假 水上运动 湿地休闲,重点建设符家坝滨水度假区、水上漂浮运动基地、巴国水舞灯光秀、光影艺术街、渔子溪夜光湿地等项目,做实产业基础,进行提档升级,解决现有产品留不住游客的问题。

4庙安花果山

借助优越的生态资源和成片脆李基地等农业本底,面向生态健康、大众休闲、亲子互动、时尚运动等全年龄段群体,打造一个集观花采果的田园休闲基地。

5君塘花仙谷

建1条旅游客运专线,实施园区主要道路沿线绿化景观提升,发挥生态、产业、交通优势,打造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特色生态有机产业园。

6天生温泉小镇

围绕主题丰富的旅游产品,做好花卉、蔬菜种植的同时,增加趣味产品,加强蔬菜大棚的体验性,让天生归原适合各年龄段的游客,提升旅游价值;加快项目建设力度,同时保持田园风光,保护生态环境,做好酒店、小木屋、小竹屋选址,增强接待能力,创新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到来。

7峨城竹海

依托现有景区的竹海资源,创新竹海观光和生态体验,并向天生镇郎家沟扩展,开发其温泉资源,大力打造竹海温泉养生度假产品,形成山上竹林静心、山下温泉养生的产品体系,突出竹林养生、温泉度假主题。


推动农村电商新业态发展

以推动电商与产业融合发展为支撑、以搭平台促活动为抓手、以培育电商企业主体和人才队*为保障,促进宣汉传统电商转型升级。一是“内培外引”加速发展大型电子商务平台。通过融资奖励、贷款贴息、新技术与新模式应用扶持等方式加速本地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壮大;加强与京东集团“京东农场”大型电商平台合作,联合宣汉重点龙头企业打造全县首个“京东农场”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借助京东农场严格的数字化生产管理标准、京东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能力,把宣汉优势特色产业做高端、做精细,提升宣汉农业品 (略) 场溢价率。二是支持电子商务线上线下销售,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推动新技术、新模式与电子商务加速融合,鼓励本地电商企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副产品,根据销售业绩给予一定奖励;支持本地企业建设特色体验店(特色产品体验店、电商体验店),扩大线下销售,拓宽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三是完善电子商务三大支撑体系。推动宣汉县电商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对乡镇村级服务站、服务点进行整合,实现镇级快递物流站点覆盖率达100%,村级快递物流站点覆盖率达50%,促进县域电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设智慧农村物流分拣中心,发挥县级物流配送中心枢纽作用,加快推进村级派送站和乡镇二级分拨点改造、新建,实现电商物流配送服务网络辐射全县所有行政村,初步建成县、乡镇、村三级具有服务农村产品上行功能的双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主要针对本地企业和合作社负责人、创业青年、城乡青年、大学生村官、退*军人等农村各类群体,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基础知识普及培训、电商营销和实操技能等电商增值培训,并建立培训后服务机制,完善电商培训推广体系。


专栏十六 农村电商新业态发展重点项目

1“京东农场”数字农业示范基地

联合京东集团,在全县打造首个“京东农场”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共同推进京东农场谷雨数字管控平台、物联网数字基地、管理标准体系、区块链溯源体系建设,完善京品源营销服务,示范引领全县大数据农业建设,带动宣汉特色农产品走向品牌化、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实现农产品溢价倍增。

2 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巩固提升行动

聚焦 “品牌打造、智慧赋能、市场运营、责任落实”四大任务,持续发挥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运营能力,不断拓展镇级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功能,为工业产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提供保障,持续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打造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升级版。


创响“宣品天下”三级品牌

围绕“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企业、塑造大品牌”发展思路,聚焦粮油、畜禽、茶果等优势特色产业,以“宣品天下”县级区域公共品牌为统领,构建“区域公共品牌 企业品牌 产品品牌”三级品牌体系,让品牌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

(1)构建三级品牌体系。

打响“宣品天下”区域公共品牌。以政府为主导,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参与,对宣汉县特色农产品以及承载本地传统文化、加工工艺的特色食品进行包装营销,引导区域品牌形成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形象、统一包装标识,打造区域品牌标杆。一是授权“两品一标”企业使用“宣品天下”区域公共品牌。二是优先推荐“宣品天下”品牌企业开展名特优新目录申报,参加各大展会, (略) 场的占有率。三是鼓励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商、销售商等积极申请使用“宣品天下”区域公共品牌。

强化企业品牌创建。一是重点支持具有资金、技术优势和深加工能力,具有文化地域特征和文化附加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企业自主品牌。二是继续支持“桃花米业”“锦宏牧业”“铭远生态”等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三是重点选取具有地域特征和附加能力的桃花米、宣汉牛肉、庙安脆李、漆碑茶等特色农产品,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引导企业积 (略) 著名商标、 (略) 名牌产品认证注册。

做优特色产品品牌。围绕特色养殖、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生态茶叶、精品水果、高山药材等产业,依托宣汉牛肉、宣汉桃花米、老君香菇、漆碑茶、庙安脆李、黄金黑木耳等多个传统名优产品品牌,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借助农博会、西博会、展销会等渠道,利用电商、“互联网 ”等新手段,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塑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走得出“小而美”的宣汉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至2025年,累计培育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两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共计30个以上,其中,有机产品5个以上、绿色食品20个以上、地标产品5个以上。

(2)完善农业品牌配套体系

一是制定宣品天下公用品牌准许使用办法。明确宣品天下公用品牌使用主体必备条件、品牌使用申报程序、品牌使用主体的权利及义务,加强品牌监管及保护,严格执行品牌授权退出机制。二是优化品牌中介服务。鼓励农产品品牌服务专门化、机构化运营,积极引进 (略) 场咨询或品牌营运机构,大力培育宣汉本土中介机构;提升品牌社会化服务水平,支持社会组织或团体社会服务机构或专业协会。三是完善品牌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地方法规保护体系,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品牌维护体系。引 (略) 场主体依法注册、培育、拓展农业品牌,进一步保护知识产权,打造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新型农业。四是完善品牌推广机制。继续实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奖励机制,支持企业与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大力实施品牌推介,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宣品天下”品牌提升行动,积极举办、承办或广泛参与各级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广泛开展农业经贸活动,深化电子商务平台合作,运用新媒体广泛开展视频直播、宣传推介,全面提升宣汉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提升“宣汉造” (略) 场占有率。五是加大“宣品天下”品牌保护力度。严格“宣品天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实行动态管理;同类农产品统一包装标识,建立包装物备案制度,强化追溯标识管理,开展品牌维权打假行动,严厉查处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3)加大品牌整合力度

一是将蜀宣花牛、蓝莓、车厘子、茶叶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整合纳入“宣品天下”品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区域品牌运营体系,同时对现有牛肉制品系列进行品牌整合,形成拳头品牌、知名品牌,建设宣汉牛 (略) 场或中心。二是建立健全包括组织运行、技术支撑、服务共享、考核激励和监督保障等相配套的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从而确保品牌整合工作常规化、日常化开展和落地,品牌建设持续开展下去。

(4)促进品牌营销

加强乡村特色产业知名品牌系统的管理, (略) 场推广和宣传力度,采用多种媒体和技术手段来推介、宣传、塑造宣汉县乡村特色产业知名品牌整体形象。通过策划和 (略) 场推广、宣传活动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大众认可度。

一是举办特色主题活动。在“正月会仙节、三月桃花节、李花节、四月杜鹃花节、五月蓝莓采摘节、七八月脆李采摘节、八月花田艺穗节、巴人文化节、十二月冰雪节”的基础上,举办美食节、露营节、音乐节、城市灯光秀、摄影展、特色商品大赛、品牌创建百日擂台赛等不同主题的特色活动,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地区风采的乡村特色产业品牌,通过节、会、展、演、赛等形式,创响宣汉乡村特色产业品牌。

二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抖音、微博、门户网站、广场LED屏幕、交通主干道以广告、视频等形式宣传农业品牌知识及产品识别方法,扩大宣传面;结合科技下乡、新职农民培训、进农家、进社区活动,面向消费者宣传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知识,树立生产主体是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提高对品牌农产品的认知能力,与生产主体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督促获标企业提升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品牌安全防范能力。

三是鼓励企业品牌推广。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工作,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参加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四川农博会、西博会等活动,加强农业品牌线下推介、扩大贸易。同时积极对接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顶级电商平台,建设线上地方特色馆,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线上宣传。

(三)筑牢安全链,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推进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可追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推进农业发展标准体系建设

一是以建立尽最大可能减量使用化肥、农兽渔药等的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为重点,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全面提升生产主体源头管控能力。二是整合统筹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技术标准,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构建以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体系。三是制定切合实际的果蔬生产、农产品贮存、服务管理等标准;制订畜牧养殖生产技术规范、疫病防控技术规范、屠宰场兽医卫生检验等标准;修订水产健康养殖、苗种繁育、资源养护等标准。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

以县级检测站(质监站)为主体,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检测为骨干,生产经营主体自检为基础,完善县—乡—村(主体)三级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推进农产品检测县域全覆盖,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发展宣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核心引领作用,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抽检力度,重点加强大 (略) 前抽检工作,更新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水平, (略) 、市级检验监测机构开展相关业务工作,承担下乡、进企业取样和原始样品转送。二是提升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检测能力,更新增加农药残留测定仪、自动检糖计、脂肪测定仪等检测设备,配备专业的检测人员,覆盖本乡镇及周边农产品检测。三是鼓励企业、合作社在重点园区配套建设农产品自检实验室,为园区、散种农户提供农产品快检服务,补充完善散种农产品检测“空白”。至2025年,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100%;至2035年,逐步建立并完善风险调查、评估、监测、监督抽查“四位一体”风险控制机制,立体把控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将全县家庭农场、合作社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管理,特别是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企业100%纳入追溯管理,实现“带证上网、带码上线、 (略) ”,并随时督促上传生产、收获、销售等相关信息,全面推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广使用“电子合格证 追溯码 品牌Logo”模式,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保障公共消费安全。一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督促相关生产者解决配套用房和网络接入条件,配置企业专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电脑、电子合格证打印机、电子监控设备,由质监站联系技术人员进行安装操作集中培训,各生产单位随时上传相关生产、收获、销售信息,并及时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 (略) 前质量安全检测。相关生产单位建有自检室的,利用自有自检室开展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上传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站;未建立自检室的单位,依托县质监站、乡镇农业综合服务 (略) 产品检测,并将检测结果登记上传到追溯网站。三是做好后期维护管理。由县质监站牵头,领导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人员,定期、不定期对生产主体的追溯系统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技术人员开展集中性技术培训指导。


专栏十七 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项目

1三级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

在全县范围内建设30家以上种养业生产园区(企业)检测室或速测室。至2025年,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略) 场体系建设项目

健全监管执法机制,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完善监管信息共享制度。

3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全面运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全面推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广使用“电子合格证 追溯码 品牌Logo”模式,督促生产者及时在国家农产品追溯平台上传生产、收获、销售等相关信息,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


五、加快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聚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员活力提升服务效能。一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科创中心)建设,建设一批专家服务基地、 (略) 、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各园区专家工作站,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与四川农大、 (略) 、 (略) 、 (略) (略) (略) 县合作,开展肉牛、果蔬、粮油等产业的高产高效高质栽培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为宣汉县科技攻关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和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机制等为重点,建设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促进“ (略) 所—项目平台—企业对接—产业创新”一体化建设,以项目实施为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每年围绕粮猪生产和“牛、果、药、茶、菌”特色产业培育3个以上的相对稳定的集示范展示、指导培训、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一体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5—10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突出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的运用。“十四五”期间,每年推广应用3—6项节本增效、生态环保、优质绿色高效技术,全县建设项目确保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二是持续实施“达州英才”计划, (略) 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加快引进和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县级每年开展5天以上脱产业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250人以上,强化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加快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推进农业农村科研杰出人才培养,建设“硕博创新创业”基地5个,研究制定农业产业发展特殊人才支持政策,完善“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特殊引才激励措施,引进一批“高精尖缺”硕博人才。加快建设一支农业产业发展的头雁队*、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业领军人才。三是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县、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作用,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稳定农技推广队*,巩固和完善“县级站为引领、乡镇站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完善“专家定点联系到片、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和“专家 示范展示基地 农技人员 科技示范主体 辐射带动户”技术服务模式,确保科技人员到、田良种良法入户。通过完善新型基层农技体系机制,提升农技人员技术能力,加强技术创新推广团队建设。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完善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融合发展机制。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技体系驿站建设,推进各级农业科技人员下沉生产一线,更好地发挥专长,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专栏十八 农业科技支撑重点项目

1农业科创中心(成果转化平台)

新建科创中心1个,建设一批专家服务基地、 (略) 、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各园区专家工作站,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2院县合作平台

依托农业科创中心,深化与四川农业大学、 (略) 、 (略) 、 (略) (略) (略) 县合作,开展肉牛、果蔬、粮油等产业的高产高效高质栽培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促进“ (略) 所—项目平台—企业对接—产业创新”一体化建设。

3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个)

采取补助方式,在胡家、普光、天生等乡镇分别建设1个集示范展示、指导培训、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示范推广“牛、果、药、茶、菌”特色产业和油菜免(少)耕栽培、人工直(撒、条)播、机耕机播机收等轻简化栽培技术,推行“稻—菜—油、稻—芋—油、稻—油、玉—油”等油菜种植模式、“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减耗、控膜减污”等集成高质高效标准化水稻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以非洲猪瘟为重点的动物卫生防控综合配套技术模式、蜀宣花牛育肥配套集成模式。

4硕博创新创业中心

推进农业农村科研杰出人才培养,建设“硕博创新创业基地”5个,研究制定农业产业发展特殊人才支持政策,完善“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特殊引才激励措施,引进一批“高精尖缺”硕博人才。

5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完善基层农技体系机制,提升农技人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构建“县 乡镇 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完善特聘农技员管理和使用,加强技术创新推广团队建设。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推广优质新品种选育、育苗移栽、机械化耕种、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果蔬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


第二节 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体系现代化

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更高水平体现在更高水平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更高水平的耕地建设质量,基本建成集中连片、能灌能排、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通过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集中资金用于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十四五”时期,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灌区配套改造力度,提升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水平,提高宣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重要农产品安全高效供给。

一、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设施化

(一)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区域,立足宣汉盆周山区地形地貌特点,依托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三大”工程,争取项目,以财政资金和群众自筹结合的方式,推进“七网”配套、“三力”提升“长藤结瓜式”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夯实保耕地抓手。一是结合大巴山褶皱山区地形地貌,创新建设模式,抓集中连片规划,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创新“1 9”改田方式,既可提高水稻品质,增加水产养殖效益,又能保障粮食安全。二是在“宣式U型渠”基础上,创新技术规范,抓组装集成推广。三是建立农田建设信息台账,创新工作思路,抓统一组织实施。四是创新“以用促管、管用结合,工程竣工、管护上马、落实责任、严格奖惩”的建管机制,抓科学有序管理。至2025年,建成9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重点覆盖西北部、北部等乡镇,建成后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1—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

(二)加快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立足于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以“机器换人”为抓手,集成农机、农资、育种、植保、养殖、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全方位综合服务,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和“如何把地种好”的问题,有效地发展了农业生产力,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突出全程机械化和综合农事服务,着力解决农业机械化生产中仍大量存在的服务衔接不够的问题,实行耕、种、管、收全程服务。

坚持政府引导、 (略) 场主导、合理规划布局,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机服务组织和农业企业等为建设主体,以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以粮食稳产保供、提质增效和助农增收为核心,紧扣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优先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农机化机耕道、产业道建设,弥补产业基地不通公路的“空白”。加快机库棚、烘干中心、育秧工厂等农机化基础建设,为周边种粮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耕田、育秧、防虫、施肥、收割、烘干等一条龙服务,基本实现自动化、精准化、标准化,确保水稻芽苗的一致性和高质量,实现水稻育秧的工业化生产。粮食烘干中心的建设,不仅能大大减少劳动力的投入,还能避免因不利天气造成粮食霉烂的情况,同时也能提高粮食品质。

全县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农机库棚10处3000平方米、标准化育秧工厂3个、粮食烘干中心10处3000平方米,同时引导建设一批村级农事服务中心。

同时全县重点新建产业道路100公里。

(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加快建立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水利设施。一是着力完善工程保障体系,加快灌区现代化改造,推进智慧灌区建设;加快推进低洼圩区和水网地区的排涝泵站、圩口闸配套改造、河道疏浚整治以及圩堤达标建设;坚持蓄引提相结合,加快推进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推广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同时配套用水计量和智能灌溉控制系统。二是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主体、明确管护范围标准、完善管护配套制度、创新工程管护模式。三是夯实农村水利发展基础,坚持规划统筹引领、严格工程建设管理、加强基层队*建设、强化水利科技创新。四是认真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保障工程用地需求、落实占用补偿机制、严格监督考核问责、强化舆论宣传引导。至2025年,全县农田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7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总灌溉面积的45%。


专栏十九 现代农业基础提升行动

1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19.04万亩,改造提升8.97万亩)

围绕“四创四抓”,以红峰、马渡关镇等西北乡镇,上峡、芭蕉等南部乡镇,新华、厂溪、华景、黄金、渡口等北部乡镇为重点,按照区域适宜化、水系优先化、坎埂牢固化、表土复位化和淹水调平化的“五化”建设标准,新建19.04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8.97万亩。包含格田、旱地整理、山坪塘整治、新建蓄水池,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区“七网”配套(田网、渠网、路网、观光网、服务网、信息化网、设施用地网)和“三力”提升(排灌能力、土壤肥力、机械作业能力)。

2农村撂荒地治理工程

采取土地出租、入股、托管等方式,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撂荒耕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至2025年,实施撂荒地治理5万亩。

3提灌站新建改造工程

以沿河、沿库和旱片死角等地区为重点,进行机电提灌站建设和老旧提灌站更新改造,实施胡家沟灌区改造,开展提灌设施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示范建设。至2025年,新建改造提灌站60座,保障常年机电灌溉能力25万亩。

4产业道新建项目

新建硬化、整治宜机化基础设施产业道路100公里,宽度3.5—4.5米。

5农机库棚新建项目

新建农机库棚10处3000平方米,解决有机无处停放、无法规范管理问题。

6标准化育秧工厂新建项目

新建标准化育秧工厂3个,配备环境监测装备及恒温恒湿装置、电子显示屏等智能化监控、喷淋系统、育秧密室及配套设备、全自动化育秧流水线及配套设备等。

7标准化烘干中心新建项目

新建粮食烘干中心10处3000平方米,每处并配套15T烘干机3台/套。

8提高农业防灾减灾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防控能力

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农业地质灾害避险、人工增雨抗旱和果区防雹工程建设;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加快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立重大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加强救灾物资储备点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升乡村救灾物资、装备保障和应急避险能力;持续提升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


二、积极推广实用高效农机,推进机械化

(一)提高农田“宜机化”水平

争取中央和地方相关资金及社会资本加快补齐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短板,提高农田“宜机化”水平。一是加快推进“宜机化”建设,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推进园区道路、产业道、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田网、水网、路网、电网和信息网与宜机化互相协调,合理配套。二是合理布局农机具存放和维修、农作物育秧育苗、农产品产地烘干存储及初加工等农机作业服务配套设施,将晒场、烘干、机具库棚等配套设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三是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零变整和互联互通,切实解决农机下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至2025年,现代农业园区农机通达率达90%以上。

(二)实施农机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培育壮大农机经营主体。落实农业保险、信贷担保、融资租赁等政策,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 (略) 等新型农机服务主体。二是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创新,积极开展农机化共享服务。集成资金项目技术,培育一批“全程机械化 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推广应用网络订单作业服务和新技术新装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支农项目等,支持农机合作社开展订单作业、跨区服务、生产托管和代管服务,免费发放跨区作业证,按规定免收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及其运输车辆通行费,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三是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农机安全监管“放管服”改革,按规定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强化农机维修网点建设,逐步将农机维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内容;明确乡镇农机推广职责,配齐配强农机推广人员,提升农机推广服务能力。

(三)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

紧扣现代丘陵山区特色高效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由粮油作物向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扩展,由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业等领域拓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

一是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农机、农技、种植、畜牧、渔业、种业、农产品加工等有关方面的相互配合,推动产学研推用多部门联合攻关、品种栽培养殖装备多学科协调联动,加快选育和推广适于机械化作业、轻简化栽培的品种,继续推进以胡家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为中心的“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促进良种、良法、良地、良机全面配套,加快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与耕种收环节机械化集成配套,围绕精准饲喂、环境控制和粪污综合利用等主要环节推动畜牧渔业机械化装备的综合应用水平,为全程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

二是开展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行动。聚焦宣汉9大优势特色产业, (略) 、市、县级园区开展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行动, (略) 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活动;将先进适用农 (略) 、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纳入奖励资金使用范围,着力整村整乡整县推进;在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创建行动。至2025年,创建1000亩以上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乡镇(基地)3个。


专栏二十 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项目

1区域性“全程机械化 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项目(10 N个)

以粮油园区为重点,在大成、马渡关、峰城、胡家、五宝、君塘、清溪、桃花等地,建设10个区域性“全程机械化 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同时以业主为依托,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创建一批村级“全程机械化 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2“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7个)

依托胡家“五良”融合示范区,带动天生、南坝、君塘、马渡关、峰城、黄金“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促进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融合配套,加快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耕种收环节机械化集成配套。

3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基地(3个)

以普光、君塘、天生为重点,打造1000亩以上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基地3个,示范推广秸秆还田、耕整土地、高效植保等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突破四川丘陵山区稻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薄弱环节和短板。


三、加强智慧农业试点示范建设,推进数字化

(一)搭建农业大数据应用平台

构建一个集数据监测、分析、发布和服务等功 (略) 、市、县三级接轨农业大数据应用平台,推进宣汉农业大数据开放共享、互联互通。一是整合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实施“一村一镇一地图”,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一张图”大数据体系。二是建立全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一张图”管理系统。三是完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耕地等级调查数据库、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 (略)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平台,构建宣汉县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二)推进智慧农业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等项目建设,推动“5G 农业”率先在农业现代化园区落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方面深度融合应用,打造一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智慧农业试点示范基地。一是建设数字田园,促进种植业信息化。加快发展数字农情,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等手段,动态监测、发布预警,推动智能技术与装备的集成应用,推进种植业生产经营智能管理,重点在胡家镇打造1个智慧粮油示范园区。二是建设数字养殖牧场,促进畜牧业智能化。加快应用个体体征智能监测技术,推进养殖场(屠宰、饲料、兽药企业等)数据直联直报,构建“一场(企)一码、一畜(禽)一标”动态数据库,加快建设数字奶业云平台,重点在大成镇打造1个智慧养牛示范园。三是发展数字渔场,促进渔业智慧化。构建“物联网 ”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系统,推进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精准投喂、病害监测预警、无人机巡航等数字技术装备应用,重点在漆树土家族乡打造1个现代智慧水产养殖基地。


专栏二十一 智慧农业试点示范重点项目

1农业大数据中心

以“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发展”为宗旨,新建宣汉县农业大数据中心1个,构建一个集数据监测、分析、发布和服务等功 (略) 、市、县三级接轨农业大数据应用平台。利用传感器采集气候、土壤大数据,提供农户最佳化的栽种管理决策,指导全县农事生产、 (略) 场需求,辅助农业决策,规避风险、增产增收、管理透明。

2智慧农业园区建设工程

在胡家镇打造1个智慧粮油示范园区,规划“一院一超八大中心”, (略) 、 (略) 、大田托管服务中心、智慧农业智能装备应用中心、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农资连锁配送中心、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农副(水)产品直销中心、益农信息社运营管理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

3智慧养牛系统建设工程

以大成镇蜀宣花牛种养循环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和RFID技术将智慧养牛生产管理、智慧养牛系统环境监控、智慧专家系统、一品一码产品溯源整合为一套完整的智慧养牛系统,打造简化养牛系统打理、生产流程顺畅、牛肉生产安全的智慧养殖体系。


第三节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经营体系现代化

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更高水平体现在更高水平的规模化经营,形成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为主,发达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联系的一体化经营体系。按照家庭农场为基础、合作社为枢纽、龙头企业为引领的要求,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促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打造农业产业化升级版,加快经营体系现代化。

一、培育壮大多元新型经营主体

(一)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结合宣汉实际,按照“发展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培育,将家庭农场主优先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至2025年,力争将全县家庭农场主轮训一遍,实现“一组一场”。一是“顶层式”政策支持。建立政策扶持机制,落实家庭农场奖补资金、 (略) 财政农业专项、产业协作等资金,持续改善家庭农场基础设施条件。二是“结对式”技术合作。与四川农业大学、 (略) (略) 校签订合作协议,强化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联乡包户工作机制,以项目实施为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三是“拉网式”渠道拓宽。将搭建营销平台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提升的重要推手,搭建线下线上销售平台,与大型商超批发主体签订线下销售战略合作协议,持续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销售渠道。四是“示范式”典型选育。围绕“牛、果、药、茶、菌”五大特色产业,重点培育规模较大、管理规范、 (略) 级典型作为示范。

(二)推动农民合作社提档升级,增强为农服务能力

(略) 市县示范社四级联创机制,以“两增一联合”推动农民合作社提档升级,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纽带作用。一是增加农民合作社会计服务中心,为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规范的会计记账、核算、税收申报、政策信息等综合性服务。二是增加农机合作社,推行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农业生产代管和托管等多种模式,开展高效便捷的农机作业服务,提升“全程机械化 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服务水平。三是合作社联合发展。通过农民合作社“同区域不同产业”配套发展和“同产业不同区域”联合发展。由宣汉九苑茶叶、老君菇营销、庙安水果等国家级示范社牵头,通过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生产技术和流程、统一疫病防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收储销售“六统一”模式,推进县域内合作社联合发展。

(三)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培育壮大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打造乡村产业振兴骨干力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略) 市县四级龙头企业,形成“四级联动”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宣汉现代加工物流体系,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产品主产区转移集中,以西商农产品(冷链)物流园、方斗农副产品加工园和南坝精深加工园等园区为依托,重点支持桃花米业、巴人村酒业等企业。至2025年,新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户。 (略) 重点龙头企业产值倍增计划,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与“牛、果、药、茶、菌”五大特色产业发展结合,重点扶持佳肴食品、琦云药业、利根葛业、桃花米业等产学研结合紧密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至2025年,新增超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三是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按照产业链条一体化、经营主体一体化、利益联结一体化的思路,围绕具有“宣汉特色”的主导产业,创建一批带动县域产业发展的联合体,支持联合体内核心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构建订单生产、保护价、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形式。

二、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将生产环节集中起来,统一委托给专业服务主体,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一是完善服务主体与其他主体的组织形式,推广“服务主体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农户”“服务主体 各类新型经营主体 农户”等组织形式,以服务为纽带,促进各主体形成紧密联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二是创新多种服务模式,坚持需求导向,因地制宜发展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对接式等单环节、多环节多种服务模式,探索发展“县级服务中心 乡镇托管员 村托管员”三级服务协办体系,逐步转变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着力解决耕地撂荒和“谁来种地”的难题。三是完善服务标准,积极推进开展有合法的组织机构、有健全的章程制度、有规范的服务行为、有专业的服务人员、有一定的服务能力的专业化服务组织规范化创建活动,制定、发布《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 (略) 级示范托管服务组织和托管服务品牌,遴选重点乡镇开展社会化服务规范创新试点示范。四是加大对服务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对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免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切实保障服务主体的合理用地需求,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三章 聚焦农村现代化 (略) 乡村振兴先进县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宣汉建设的重要位置,以科学规划为导向,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大力推进乡村建设,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显著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第一节 深入实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一、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建设

(一)科学开展村分类工作

以行政村为单位,逐村研究人口变化、现状基础,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文脉、发展趋势、产业功能等因素,以县域抓统筹、村镇抓落实为原则,按照聚集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其他类(留待观察)等5种类型,科学合理确定县域内村的类型,制定宣汉县村庄分类目录,优化村布局,形成县域村分类一张图,并将其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二)因地制宜编制村规划

因地制宜、分类编制一批切合宣汉农村发展实际、符合农民发展意愿和乡村振兴要求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规划。一是组织高水平专业规划机构和团队,对所有规划发展村庄开展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探索“中心镇带一般镇、中心村带一般村”的跨行政区规划编制模式。以高质量的村庄规划引领各类村庄建设,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充分彰显乡村特色与生态价值,促进乡村振兴。至2025年,全县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85%以上。二是制定村庄规划导则和乡村建设导则,指导各乡镇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强风貌和建筑引导,统筹河道水系、道路林网、农田景观、 (略) 落、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三是提升村级组织和村民参与规划编制的深度和广度,规划落实相应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和乡村风貌提升等行动计划。

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按照连点成线、串线成面、连片推进、因地(村)施策的思路,重点实施“三大革命”,以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美丽家园创建,常态化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点”向“面”、由“整治”向“提升”、由“干净整洁”向“生态宜居”转变。

(一)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分类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建和旱厕改造,全面消除农村无厕户和露天粪坑,基本普及卫生厕所。一是加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 (略) 、市改厕项目的相关要求,按照《农村三格式户厕建设技术规范》(GB/T38836—2020)、《农村集中下水道收集户厕建设技术规范》(GB/T38838—2020)等规范,结合宣汉经济水平、基础条件和工作目标等因素,尊重当地农民意愿,推动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力争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8%以上。二是加强乡村公厕建设。以村委会、客运站点、新村聚居点、现代农业园区等人口集中区域为重点,结合宜居乡村、乡村旅游发展等风貌特点,按相关标准推动乡村公厕建设和改造,确保每个行政村有2处以上的公厕。三是建立 (略) 场运作相结合的后续常态长效管护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参与改厕建设、建后管护、粪肥收运、粪肥利用等工作。

(二)深入推进农村“垃圾革命”

按照“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原则,进一步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模式,通过网格化模式开展垃圾收集和就地资源化利用,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能力。一是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五有”(有垃圾收运处理设施、有清扫保洁队*、有再生资源回收点、有村规民约、有资金投入)“五扫”(房前屋后自己扫、公共区域轮流扫、道路沟渠保洁扫、每月一次集中扫、评优评先鼓励扫)长效机制,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二是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引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处置习惯,推行农户定点投放,合理规划设置收集点和收运车辆。到2025年,确保每户至少有1个垃圾桶,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2个垃圾固定收集点,每个乡镇至少配备2个中转站、5辆垃圾车、5辆粪污清运车,全县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100%。

(三)有序推进农村“污水革命”

因地制宜分类梯次推进乡镇污水处理站和村镇微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应用适合农村特点的污水处理工艺,提升强化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和水平。一是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环境敏感区、污染严重区、村民集中区优先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一般区域后续建设。二是农村居住相对分散,生活污水排放点面广,须结合不同特点采取相配的治理模式,做到“应收尽收、应建尽建、应治尽治”。对靠近城镇的村庄,采取以城带乡的方式,将农村污水接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对离城镇较远但居住较为集中、人口较多的农村聚居点,采取集中式污水处理;对人口较少的偏远村庄,采取分散式、单户式污水处理,因循就势处理,就地回收利用。农户生活污水经工艺流程处理后排放,排放标准需达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2626—2019)。至2025年,力争实现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比例达到75%。

(四)改善提升村容村貌

深入推进宣汉美丽乡村建设,改善提升宣汉村容村貌。一是按全面实施“六化”工程,突出“净化为基础、硬化为补充、绿化为关键、美化为特色、亮化为衬托、文化为核心”的美丽乡村新模式,打造一批功能现代、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示范性新村、特色田园乡村、 (略) ,形成村有景点、路有景观、街有特色的美丽乡村。二是实施宜居巴蜀产村相融示范工程,突出巴山新居、土家民居等不同区域的乡土特色和民族地域特点,重点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延续山水田园与村落相融相合的肌理形态,努力打造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道路沿线景观美、产业提效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五美”村庄。注重乡 (略) 经济、林果经济相结合,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创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休闲农庄。

三、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提档升级

(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六网会战”,对需持续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持续推进,适时提档升级已建成的基础设施,促进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以建为主转到建管并重。

建好“乡村道路网”。紧抓全国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县机遇,加强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强化措施和要素保障,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十四五”期间,一是加快推进快速通道建设、道路改造工程,拟新改建农村公路4319公里,建好农村产业路。二是突出巴山大峡谷文旅景区龙头带动作用,规划建设4条旅游环线,统筹推进景区道路提档升级,修缮荔枝古道、盐茶古道等历史遗迹,建设乡村旅游路。三是有序推进通组硬化路建设,提升农村公路覆盖广度和深度,形成全县乡镇场镇连接高速公路一小时交通圈,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创建工作,建制村通村公路通畅率达100%,实现常住人口20户以上村民小组100%通硬化路,建好村内主干道。

2. 建好“乡村供水网”。一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依托宣汉县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在浅丘、丘陵和中山地区各新建1个净水厂,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二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更换华景等部分乡镇供水管网,抓好土溪口水库建设。至2025年,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供水水质和水量得到有效保证,供水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

3. 建好“电力照明网”。一是推进西南部乡镇智能电网建设。通过农网实体层、数据采集层、通信支撑层、信息管理层四个方面,重点打造灵活可靠的配电领域、农村智能互动用电领域、“云大物移智”技术应用、配网通信网络以及农村综合能源服务5个农村智能化电网建设项目,实现安全、优质、清洁、高效、互动的电力供应。二是加强红峰镇等偏远山区乡镇一级高压配电网建设,补齐偏远山区乡镇供电短板。三是实施农村亮化工程,推动布局“风光一体型LED”路灯,明确路灯技术质量标准、施工进度、双方职责等重要事项,各任务村负责工程施工监督、日常维护管理等费用的落实,选聘有用电知识的管护人,负责长期维护,建立运行管护长效机制。

4. 建好“农村能源网”。在现有管网设施基础上,充分考虑经济性、安全性等因素,推进乡镇和农村天然气发展。一是加大天然气管网及配套设施向镇村延伸力度,强 (略) 场主体建设,尽早完善全域气源管线,建立以管输气源为主,以CNG、LNG为补充的乡镇(村)供气管网系统,提高天然气农村入户通达率。二是紧密结合全县养殖业发展趋势及规模,持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构建和完善沼气后续服务网点,配置农村沼气服务车辆。三是以村级试点示范为先导,示范推广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开展生物质低碳能源示范项目建设。

5. 建好“农村通信网”。一是完善通信传输设施建设,梳理规划道路信息,明确各条道路宽度及长度,以一定面积的规划区域为样本,梳理各类地块业务需求,加强5G通信基站建设,打造5G与工业融合应用示范试点,深化5G与农业、卫生、教育、旅游业等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二是加快全县广播电视网络环网建设,完善全县广电网络杆路、线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推动宽带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自然村无差别化光纤和5G网络覆盖。三是持续做好宽带网络建设维护助力复工复产,强化网络运行维护,保障网络质量,发挥信息通信行业优势,全力保障宽带网络助教助学。

6. 建好“治安防控网”。一是加强农村应急广播布点建设。建成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实现对全县应急广播系统统一管理, (略) 、市级应急广播信息接入和分发需求等任务。至2025年,完成对镇村组、社区的线路、设施设备的改进完善,确保应急广播发挥最大功效。二是全面推进“雪亮工程”建设,不断拓宽视频监控覆盖面,紧紧围绕“建设、管理、应用”三个关键环节,强力推进农村地区视频监控网络建设与联网运用。三是大力推动“慧眼工程”建设,打通视频监控“最后一公里”,按照“群众自愿、企业建设、综治整合、保密高效”的原则,在村民房前屋后、果园、猪圈等位置安装摄像头,实现视频实时监控、对讲喊话、入侵报警等功能,并根据群众意愿将视频信号接入公共视频系统。

(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西南部城乡融合发展区为核心,结合城乡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体育设施、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资源均衡配置,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就学环境,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二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略) 与 (略) 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加快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三是围绕乡村发展规划,有重点地建设室内室外健身场地设施,改造提升一批乡镇级农村社区健身中心,至2025年底,各镇(街道)、社区(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实现100%全覆盖,实现城区和镇(街道)、农村社区(行政村)“10分钟”健身圈。四是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村(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公办养老机构调整改革,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


专栏二十二 美丽宣汉 f 宜居乡村建设重点工程

1宜居乡村风貌塑造工程

分类指导、分层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的“美丽四川 f 宜居乡村”,塑造宣汉乡村风貌多样性。以“城郊”风貌要素为主导的近郊现代乡村,重点打造现代农村景观;以“河谷平坝”风貌要素为主导的田园乡村,保留现存的阡陌交通的网格状耕作肌理,重点打造农田生产景观;以“丘陵山区”风貌要素为主导的丘陵乡村,保证丘陵作为基质的生态性,重点打造丘陵生态景观。至2025年,新建美丽宜居乡村200个。

2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

以巴山大峡谷、西南片区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样板,启动打造中部山区三镇、中河流域五镇等乡村振兴示范区,2025年全县建成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和中部片区5个乡村振兴示范区, (略) 乡村振兴先进县。

3农村无公害厕所建设项目

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无害化卫生厕所,在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区、乡村旅游点等重点区域开展旅游厕所建设,加快完善乡镇政府所在地、 (略) 、乡村学校、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略) 场等公厕建设。至2025年,完成50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农村无害化户用卫生厕所达到95%以上,每个行政村有2处以上的公厕,公厕管护机制健全。

4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在东乡、蒲江、君塘、胡家、南坝等地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实施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建立健全村庄保洁体系,在行政村建立和完善保洁员、清运员、监督员“三员”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以“大分流再分类”为方向,构建“前端分类责任化、中端再分多元化,末端处置专业化”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格局。推广“互联网 ”回收新模式,各乡镇自行选择1—2个村先行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再逐步全面推开。至2025年,确保每户至少有1个垃圾桶,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2个垃圾固定收集点,每个乡镇至少配备2个中转站、5辆垃圾车、5辆粪污清运车,全县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100%。

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千村示范工程”建设,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消除黑臭水体工程、宣汉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小微污)、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强化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至2025年,全县建制镇、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100%。

6农村道路畅通工程

构建县乡村三类路网结构,推进通组硬化路建设,形成全县乡镇场镇连接高速公路一小时交通圈,至2025年,新改建农村公路4319公里。推进普光罗家坝经毛坝五马林场、红峰红岩果园至马渡关石林接通川青宁空中草原,天生峨城山经庙安花果山、洋烈水乡至县城,巴山大峡谷内环线二期,沿州河滨水环线4条旅游环线建设。

7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水源地适当扩建项目,完善水库管理制度,逐步建设智慧水务工程,实现饮用水量和水质达标。

8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

推进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在规模养殖重点地区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配套建设沼气后续服务网点,配置沼气服务车辆;继续推广农村高效低排生物质炉、以电代柴产品、太阳能光板等新型清洁产品。


第二节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围绕乡村宜居宜业的目标,突出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抓好长江十年禁渔,积极开展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统筹县域内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一、开展耕地土壤环境分类管控

强化土壤环境调研和风险评估,全面摸清县域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家底,开展耕地分类管理,更新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分类清单,优先保护类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保障,有效管控风险,促进耕地土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一是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的保护力度,各乡镇(街道)对辖区内的优先保护类耕地,要强化污染源头预防,合理开发利用。采取严格保护措施,推行种养结合、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少耕免耕、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防止因过度施肥、滥用农药等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土壤环境质量下降,避免形成新增受污染耕地。县农业农村局、 (略) 宣汉生态环境局、相关乡镇(街道) (略) 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结合基本农田储备、调整工作,依法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二是强化安全利用类耕地的风险控制。对于安全利用类耕地,各相关乡镇(街道)要制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安全利用管理台账,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留存工作证明材料,实现从生产过程到产品质量的可追溯、能查验的完整闭环管理链条,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 (略) 、县要求。三是加强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各乡镇(街道)对辖区内的严格管控类耕地,要加强用途管理,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引导种植非食用农产品,也可结合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将严格管控类耕地纳入造林或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受污染耕地中发现存在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按照相关技术规定,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落实有关措施。四是更新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分类清单。根据土地用途变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和农产品质量监测评价结果,按照《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环办土壤〔2019〕53号)有关要求,涉及受污染耕地的相关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提出辖区内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分类清单调整方案。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更高水平体现在更高水平的绿色低碳发展,土地和水资源高效集约节约利用,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幅降低,种养业良性循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提高生态系统自净能力,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幸福宣汉为主线,创新防治模式,推广防治成果,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多措并举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争创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县,建设一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乡镇。

(一)推广控水农业模式

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积极推广控水农业,加快发展太阳能、水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设施设备推广应用,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灌溉难、抗旱难等问题。一是以红峰镇龙口村明刚现代农业园区远程智能控制节水灌溉为示范,推广应用两栖式潜水泵、土壤墒情传感器、小型气象站、APP远程智能控制等智能灌溉系统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用手机远程操作实现智能、精准灌溉园区。二是以秦巴山区茶园雾灌技术为示范,引进雾炮喷雾系统,推广应用雾喷技术,实现智能、精准灌溉,助力解决丘陵地区灌溉难问题。三是充分发挥太阳能提灌站作用,增强抗旱能力,促进农民增产。

(二)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

一是持续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在粮经作物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缓释肥料,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不少于50万亩次,缓释肥料应用面积不少于5万亩次,计划至2025年化肥亩均用量比目前减少20%。二是抓好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创新,大力推广安全低残留的绿色农药、绿色兽药,持续推进病虫智慧测报精准化减量、病虫害绿色防控减量与专业化统防统治减量工作。至2025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8%以上,核心区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率100%,肥料利用率达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超过50%,绿色防控覆盖率超过35%,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目标。

(三)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一是持续推进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继续推进沼气工程。依托有机肥建设项目,辐射带动宣汉县有机肥中心建设,探索推广“高效种植业—生态养殖业—沼气工程—有机肥料”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建设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至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占比达80%以上。二是持续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等“五化”利用,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研究和引进。至2025年,引进1—2个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左右,其中饲料化利用率达到38%以上,秸秆离田率力争达80%以上。三是推进农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生产和使用厚度0.01毫米以上农膜,扶持农膜回收网点和废旧农膜加工能力建设。

三、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突出抓好耕地保护与地力提升。重点围绕粮油、水果、蔬菜等产业,为全县新型经营主体和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提供个性化测土配方施肥全程技术指导服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地肥力与有机质含量。

(二)推行农业低碳循环发展

1. 种养结合模式。一是在大成、塔河等乡镇推广“蜀宣花牛 优质牧草”种养循环模式,实施蜀宣花牛养殖场的圈舍、粪污处理、饲草饲料种贮等设施升级改造,优质牧草基地大力推广牛粪发酵有机肥、绿色防控等技术。二是在茶河、天生等乡镇推广“猪—沼—果(菜)”种养循环模式,依托规模化生猪养殖,建设生猪高架网床养殖场,开展生猪粪尿有机肥生产,配套建设一批新型沼气池,对生物质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开发利用。三是依托胡家、君塘等乡镇水稻种植基础,发展稻鱼、稻鸭、稻虾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带动西南片区稻田立体种养基地建设。

2. 轮作复种模式。探索“粮经复合循环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走“粮经复合、同步并举、钱粮双增”的发展新路。一是因地制宜推广“水稻 油菜/蔬菜”水旱轮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减少化肥使用量,打造区域现代粮油作物绿色种植示范基地。二是在清溪、天生等乡镇,示范推广“稻—菇”粮经复合模式,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实现用地和养地的最佳效益。

3. 林下经济模式。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是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大食物观”,助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立足宣汉生态禀赋资源,保护为主、利用为辅,适度挖掘宣汉山区森林资源,通过高效利用残次林和速生林等林下区域,盘活林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荒山荒地,适度发展“林下 ”经济(林菌、林禽、林药、林养等)。一是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在黄金、老君等乡镇,种植木耳、香菇,推广“林菌”模式;在峰城、桃花、龙泉、厂溪、红峰等乡镇,种植白芷、黄连等中药材,推广“林药”模式。二是适度发展林下养殖,依托茶河、塔河等乡镇养殖基础和林地资源,严格控制养殖密度,林下散养生猪、跑山鸡、梅花鹿等畜禽,推广“林禽”“林畜”模式。三是合理拓展“森林 ”新业态,充分发挥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森林旅游和养老度假等产业。

四、抓好长江十年禁渔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确保十年禁渔令有效落实。为落实禁渔期和禁渔区各项规定,宣汉县后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境内其他天然河流暂定实行10年禁捕,同时县水产局强化巡查监管,有效保护渔业资源。水产执法人员深入沿河村组、 (略) 坝,宣传禁渔制度,提高群众禁渔意识。渔政执法人员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开展水上和*地执法巡查,重点深入涉鱼餐馆、 (略) 场,对是否有食用、销售野生鱼类进行检查,呼吁广大群众拒绝食用、购买野生鱼,并依法严厉打击销售、捕捞等违法行为。通过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捕捞行为,确保河中无渔船、水中无渔网、市场无野生鱼。

五、开展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不断提升生态农业碳汇,实现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一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量或产品的排放强度。通过种植水稻间歇灌溉控制*烷、提高肥效降低N2O排放,改善动物健康和饲料消化率控制肠道CH4,提高畜禽废弃物利用率和效率减少*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等措施,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二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和草地固碳增汇能力。通过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人工种草和草畜平衡等,提升农田草地有机质,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农田从碳源转到碳汇。三是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抵扣生产生活能源碳排放。秸秆、畜禽粪便等生物质可生产生物天然气、生物液体燃料、燃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抵扣生产生活使用的化石能源的排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治理理念,全方位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一是固好山上土,明确区域内无根山的范围、面积,结合山体坡度、土壤条件、防灾要求,确定退距控制宽度,加强山体保护;修复山体自然形态,种植原生乡土植物,重建山体植物群落,开展山体提升行动。二是集净田间水,强化河(湖)长制,以前、中、后河流域为重点,系统实施水环境整治和河流廊道水生态修复,力争出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以保护、建设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与自然景观为前提,采用生态护岸、自然弯曲河道等修复技术,进行水生态“拟自然”修复。三是保护四旁林,合理规划经营性商品林,明确区域内的生态林地、生产性林地的范围、面积,深入开展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全面推进“林长制”。四是整理山下田,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分类管理,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药化肥使用负增长;落实耕地休养生息和轮作休耕制度,保护和改良农田生态系统。五是用好县域湖,梳理现有水塘的数量、位置,制定修复计划,着重恢复其水源调蓄、污水净化、防洪排涝等功能,加强对原有水塘的保护;利用现状集中池塘、河流转弯及交汇处等水体,配合清河行动、亲水公园建设,适当新增人工景观湖等景观水体。六是恢复坡上草,在农林交错区、林缘地带以及25度以上的坡耕地,按照“1 1”模式组织实施新一轮退牧还草、退耕还草等工程,增加林草覆盖度, 通过人工补播等措施,促进草山草坡植被自然修复。


专栏二十三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

1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开展农村土壤普查工作;推广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在畜禽养殖主产区整县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在重点使用农膜区整县推进农膜回收。

2实施农业节水工程

建设节水型乡村,严格执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将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灌区、用水单元,推广智能控制节水灌溉、雾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开展高效节水示范镇(村)创建活动,重点实施太阳能提灌站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与节水改造工程,推进重点水源工程的灌区工程建设。

3化肥农药减量控害工程

围绕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脆李、茶叶等重点产业,建立IPM绿色防控示范园区,优先选择胡家片区创建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农药减量控害示范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重大病虫源头区。

4“林下经济 ”基地建设项目

林下食用菌种植项目200亩。选择4~5年生遮荫达到70%以上的人工速生林地(树势偏弱的林地可适当增加遮阳网等辅助措施,以改善遮荫度)用于食用菌生产,采取单摆式栽培,或结合观光农业进行架式栽培。

林下中药材种植项目1000亩。主要种植淫羊藿、黄精、天麻等品种,提升林地利用效率,促进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林下生态养殖项目200亩。依托丰富的林地优势,创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养殖大户等示范引领作用,积极鼓励老百姓拓宽增收门路,充分利用好林下资源,养殖跑山鸡,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带动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森林康养项目1000亩。依托五马归槽林场森林康养旅游资源,加强特色森林资源生态景观资源的培育、重要森林资源保护、森林体验产品开发,通过森林资源转化,实现森林 康养 旅游的产业提升。

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建10个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南坝、塔河、大成、峰城),引进1家饲草料加工企业,提高牧草商品化率,至2025年全县秸秆处理利用能力达60万吨。

6“畜—沼—粮”模式推广项目

依托大成镇蜀宣花牛 优质牧草、茶河镇蓝润集团生猪养殖 脆李种植,培育建设一批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主体。至2025年,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

7“生态亮点”示范工程

编制《宣汉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全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8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

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实施物种保护计划,保护修复关键栖息地,科学开展就地和迁徙地保护,开展前中后河流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估,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建设。


第三节 扎实做好乡村治理,建设文明和谐乡村

扎实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立足解决村(社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难点问题,健全“四级治理”体系和“三治融合”机制,以“453”模式为抓手,将大力推进村级依法治理作为推进依法治县的重要着力点,以法治乡村为依托,实现依法治村、依法治社区,提高治理效能,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一、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立足“当好排头兵、争创百强县”定位,优布局、夯根基、促发展,推动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25个工作方案落地落实,通过“三个高标准”做实“两改”文章,切实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一是突破固有机制,结合乡镇规划定位、产业发展定位、国土空间定位,依托“三个定位”高标准推动规划布局。二是夯实底部根基,围绕道路交通领域、供水保障领域、市政设施领域,瞄准“三大领域”高标准推动设施完善。三是紧扣发展链条,依托政策资金扶持、龙头示范带动、产业集群连片,通过“三项举措”高标准推动农旅发展。

(一)突破固有机制。“三个定位”高标准推动规划布局。一是乡镇规划定位。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采用“多镇合一”“镇村合一”“多村合一”的规划编制模式,结合“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发展思路,从不同乡镇类别发展定位进行规划,形成综合型城镇、旅游型城镇、文旅型乡镇、农贸型乡镇和商贸型城镇。二是产业发展定位。抢抓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一系列重大机遇,融合发展机制,整合资源要素,构建县域工业“四驾马车”,做好巴山大峡谷为龙头的“文旅靓县”产业布局,带动发展“牛、果、药、茶、菌”五大特色产业,树立“宣品天下”农产品公用品牌标杆。三是国土空间定位。统筹乡村产业空间布局,保障设施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落实“一户一宅”要求,推动乡村居民点适度集聚,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形成山水田园与乡镇村落相融的空间肌理。

(二)夯实底部根基。“三大领域”高标准推动设施完善。一是道路交通领域。按照“基础设施建设不削弱、基本公共服务不降低”要求,积极争取资金新改(扩)建农村道路,打通新老乡镇、新老村社之间的断头路、瓶颈路、直连路,有序推进产业路、旅游路,建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二是供水保障领域。围绕“提供更安全、更放心、更优质的水资源”目标,新、改(扩)建各类水利工程,提升乡镇水源、饮水、灌溉、安全、生态保障能力,补齐水利工程短板,推进镇村供水一体化,迅速转变农村饮水从“有水喝”到“水好喝”的格局。 (略) 政设施领域。实施“三优一升一增”专项行动,全面建成全县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优化乡镇污水管网建设和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健全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加大农村危旧房屋尤其是抗震能力不足的危旧房改造力度。

(三)紧扣发展链条。通过“三项举措”高标准推动农旅产业发展。一是政策资金扶持。由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统筹整合政策、资金,建立全县乡村农旅工作推进协调机制,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推进“旅游 产业”和“产业 旅游”双向融合,构建乡村农旅利益联结新机制。二是龙头示范带动。依托巴山大峡 (略) 场辐射带动作用,做响“蜀宣花牛”“宣汉脆李”“宣汉茶叶”“宣汉车厘子”“勤巴脆李”等农业区域品牌,结合旅游环线示范点位,带动乡村民宿客栈、农家乐、乡村酒店的发展。三是产业集群连片。倾力打造蜀宣花牛种养结合产业集群,集中连片种植优质牧草;集中连片发展优质绿茶主产、高端白茶辅产、良种红茶补产的3大组团功能区,构建农业产业集群连片发展新格局。

二、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加快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宣汉需紧随形式变化,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加强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建好用好道德讲堂,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社团作用,修订完善乡规民约,教育、管理两手齐抓;开展“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挖掘本地道德闪光点,采集汇编为“百姓故事”,通过以城带乡、结对帮扶,志愿者、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和农村高素质群体,传达时代精神、传递时代风尚;依托“志愿者服务队”,推进宣汉志愿服务建设,发挥好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公益岗位、学校教师等的作用,积极开展农技传授、移风易俗、邻里互助、科学普及等活动,每季度常态化开展“模范家庭”“优秀标兵”评选,树立群众典范。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政府引导。分层次、分类别进行规划指导和工作部署,突出必须有的要点要素;明确责任主体,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新农村发展规划,纳入考核范畴,增强刚性硬性;尊重乡情村情,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扩大乡村自主空间,鼓励基层创造性开展工作,增强运用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

(二)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

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涵育乡风文明,不断丰富创建形式、深化创建内涵,评选一批典型文明村镇。以星级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模范家庭等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完善全县乡村文明创建体系。在农村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评议活动。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设立志愿服务站点,营造相互关爱、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至2025年, (略) 级乡村振兴战略先进乡镇、 (略) 级乡村振兴战略先进乡镇、15个县级乡村振兴战略先进乡镇。全县县级以上文明村达343个,农村参与文明家庭创建率达100%。

(三)加强乡村优秀文化传承弘扬

1. 挖掘与开发乡村文脉。围绕“文化地标和精神家园”定位,全面推进文化馆新、扩建,积极打造文化精品活动;利用三墩、龙泉等土家族传统村落文化资源,通过“打造一个、示范一片”,建立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长效利用机制;打造巴山红军公园和王维舟故居,弘扬传承宣汉红色文化;建设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有机结合遗址建设与文化活动建设,弘扬传承巴人文化。

2. 保护与修订乡村志书。以修志编鉴为主,统筹兼顾旧志整理、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方志馆(室)建设等工作;大力推进志书编纂工作,加强地方志资源的抢救保护和深度挖掘、加工,发掘巴人文化、红军文化、土家文化、民歌文化等文化精髓;大力推进数字化管理建设,广泛应用“互联网 ”等信息技术。

3. 传承与弘扬乡村技艺。邀请巴文化专家指导,培育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人,加强巴山民俗艺术团建设,组建一批民间传唱传承团队,切实推进对薅草锣鼓、土家婚俗表演等“非遗”项目的挖掘创造和传承,鼓励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开展传承活动,积极引导、鼓励“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发扬宣汉杂技、评书、金钱板、莲花乐、舞狮、巫舞(跳神)、车车灯、彩船、打钱棍、打围鼓、打锣鼓等非遗传统技艺;进行全县民间文化艺术、民俗民风全面调查、整理;发挥乡村技艺培育领头人创业示范作用,引领创业创新,为旅游商品开发、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做出重要贡献。

4. 实施乡村文化品牌工程。以政府主导组织带动,创建文化重点乡镇。以巴人服饰、巴人歌舞和巴文化遗址的“三巴文化”为载体,积极创新优秀文艺作品,组织开展文化表演;在节假日、旅游旺季、重大活动等重要节点,常态化、高标准地开展“渡口巴人风情篝火晚会”,打造“川东第一民俗盛会”;以胡家镇为中心,宣传举办宣汉农民丰收节,弘扬宣汉农耕文化、展示农村改革发展成就。通过比赛、演出、文化交流等方式,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的宣汉文化品牌效益,秀出宣汉文化名片。

(四)多形式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切实结合农村实际和群众需求,面向农村、围绕农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准确把握精神文明建设中农民群众的关注点兴趣点,充分利用“书香宣汉 f 唯美阅读”、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村晚”等文化惠民活动,将高品质的电影、戏曲、图书、期刊、科普活动、文艺汇演等送进群众之中;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依法依规成立各类文艺团体,让群众自发自主地获取文化、尊重文化、热爱文化;优化以城带乡的项目和机制,推动送政策、送信息、送培训、送服务的工作长期持续。

三、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健全“四级治理”体系

1. 健全县级主导“组织体系”。发挥“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的统筹作用,下设办公室、工作组和专项组。在37个乡镇(街道)设立调查委员会、群众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等相应机构,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事务。城乡基层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同步完善,定期协商联动、反馈落实、监督考核,全面构建县、乡镇、村社、网格四级党组织牵引推动、多元主体全覆盖参与的城乡基层治理组织体系。

2. 健全乡镇主体“工作体系”。合并乡镇派出所、司法所、调解中心等职责,建立规范化综合治理中心,成立乡镇党委主体和村“两委”联动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社会稳定、基层党建等工作。 (略) 党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群众组织、行业部门五大主体,抓好总体规划,加强党员、志愿者两个服务队,对接网络、智慧、科技三大平台,畅通信息渠道。

3. 健全村社负责“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乡镇党群服务中心、村社党群服务站和群众服务点三级服务体系,引导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农村党员等发挥作用,落实便民中心分窗、志愿组织、村级阵地轮流、党内爱心资金等服务,完善应急机制,准确衔接服务群众需求。

4. 健全群众参与“补充体系”。将党小组建在网格、联户上,负责社情民意收集、上报、反馈,使党组织成为“神经中枢”。坚持法治护航,开展常态化法治宣教活动,引导群众学法用法;坚持自治为根,实行“三务”定期公开、村民代表大会定期召开、重大事项定期上报,不断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坚持德治夯基,深化道德模范巡讲活动,常态开放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娱乐需求。

(二)完善“三治融合”机制

1. 以“协商议事”为抓手,抓实农村自治。一是抓好村级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发挥好红黑榜制度作用,使自主活动“有地方”。二是加强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协商解决矛盾,使自治活动“有组织”。三是结合村规民约规范化建设工程,推进“一村一约”建设,探索村民委员会、论坛等协商形式,建立健全舆情收集、沟通酝酿、意见反馈制度,保障村民自我管理“有规章”。通过协商议事,保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2. 以“公开公平”为重点,抓严农村法治。一是完善村务公开机制,推进实现村务公开“五有十全”村级全覆盖,紧密结合农村发展新形势,积极探索“网上公开”“点题公开”等新途径。二是加强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村干部依法办事能力,依法治理社区事务(村民选举、村务公开、民主监督),引导农民依法信访。三是加大法治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让农民尊崇法律, 让农民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实现乡村治理公平、公正。

3. 以“家风晾晒”为关键,抓活农村德治。一是依托“村民理事会”“阳光议事日”等,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等人员,深入挖掘提炼家风、家训、家规。二是由威信高的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代表担任成员,成立百姓道德评议团,制定村民道德规范。三是由各村定期开展典型评选活动,评选出一批“好媳妇”“好儿女”“最美家庭”等系列先进典型,并依托村规民约等褒善贬恶,推进乡村移风易俗。

(三)推广“453”依法治村模式

1. 健全“四会管村”构架,补齐民主管理短板。健全以村(社区)党支部委员会、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四会管村”组织架构,完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民主管理体系,构建领导有力、监督有责的村级自治格局。村(社区)支委会行使领导权,村(居)民会议行使决策权,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权。

2. 完善“五步议事”规则,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在落实“一事一议”制度基础上,完善“五步议事”(支委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合议、职能部门审议、村(居)民会议决议)民主决策制度。村级重大事项经支委调研提议、“两委”商议论证、党员大会合议会诊、职能部门审议把关、村(居)民会议拍板后才能实施,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

3. 完善“三项监督”机制,拓展民主监督渠道。在进一步强化责任、务实工作的同时,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不断拓宽民主监督新渠道,完善干部履职监督、“三务公开”监督、村级账务监督新体系,进一步激发民主自治活力。

(四)深化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

1. 加强平安乡村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设。按照“防控风险、服务发展,破解难题、补齐短板”要求,进行宣汉平安乡村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同规划、同落实,把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智慧乡村”、统筹城乡等建设规划;健全责任分工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实施项目化管理。二是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以乡镇党委为核心、村“两委”为支撑、警务室和调解室为骨干、治安巡逻队为基础的模式;加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乡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综治工作站的建设,建立健全联合机制;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扎实抓好“三项重点工作”,整合部门资源,推动农村社会治安管理措施落实到网格中。三是强化科技应用。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能传感等现代信息科技,提升维护农村公共安全科技化水平;深入实施“雪亮工程”,建立健全“镇—村—农户”三级联网联控视频监控网络,结合“村村响”广播、网格化终端机,初步构建“空中有监控、路面有巡逻、村内有联防”的管理新模式;坚持以公安信息资源综合管理共享服务平台为依托,逐步整合网格化、计生、民政等信息资源联网运行,实现公共监控共享共用。四是强化社会共治。建立健全常态化打击整治机制,结合“互联网 ”,采用实名管理、治安等级管理,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利用基层组织,并加大行业协会和各类社会组织培养扶持力度;按照定点、定量、定时原则,立足镇村实际,配置群防群治力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源头防范,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基层平安和谐三级联创。

2. 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积极营造法治氛围,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一是推进涉农立法,规范行政执法。健全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 (略)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立法;严格实施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基层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培养“通专结合”“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执法人才。二是加强安全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强化涉农重点领域执法和执法监督检查,加大农资生产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资源利用、农村环境污染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农村环境治理、脱贫攻坚、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等领域专项督察。三是完善服务体系,健全调剂机制。鼓励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主动向农村延伸;持续依托“一村一法律顾问”资源优势,整合多项法治服务职能,开展矛盾调解、普法宣传、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活动;健全乡村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实行社(组)、村(社区)、乡镇(街道)三级调解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四是提高普法宣传,建设数字法治乡村。依托法治大讲堂、普法手机报等载体,广泛开展法治宣传和“以案说法、随案说法”活动,有序启动“八五”普法,深入实施乡村普法“六个一”工程,大力推进 (略) 落、进社区;纵深开展“诚信 f 守法 f 感恩”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着力培育平安文化、法治文化;加快“数字法治乡村”建设,推进“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设,实现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事务办理“掌上学”“掌上问”“掌上办”。


专栏二十四 现代乡村治理提升重大工程

1基层党组织提升

大力实施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工程,实施优秀农民工党员发展专项计划,持续推进“一村两名后备力量培养计划”。从各行政村优秀农民工、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促进基层党组织提升。

2乡村优秀文化传承弘扬

保护好罗家坝遗址、土家族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加强文物抢救保护和展示利用,实施以巴文化为引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建设四川巴文化艺术之乡。

3文明家庭建设工程

以主题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绿色家庭、书香家庭、平安家庭、星级家庭等特色评选活动。搭建平台,建设家风家训馆、亲子阅读基地、打造家风孝道主题馆、主题广场。

4群众自治能力建设

积 (略) 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统筹推进乡村综治中心、司法所、基层法庭、基层派出所建设。

第四章 聚焦农民现代化 打造成渝地区农村“双创”新高地


第一节 积极培育高素质农民,促进农民素质现代化

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积极培育高素质农民,坚持外引内育双管齐下,加快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中心建设,做优人才和平台支撑,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5421”培育高素质农民

立足宣汉现代农业规划和布局、主导产业、乡村振兴战略、农民现有技术水平和现有资源禀赋5个出发点,重点围绕粮猪生产和“粮、牛、果、药、茶、菌”等主导产业,通过“农广校 社会培育机构 农技推广机构”相结合,实行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考察交流、线上学习4种培育方式;严格落实部、省“综合素养课、专业能力课、能力拓展课等三大模块化培训”要求,坚持“省市级、县乡级、土专家”三级师资并重原则,提升农民经营管理和专业生产2个水平;采取“村社组织—乡镇初核—县级审核”的方式遴选学员,按照八项制度严格教学工作,构建1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对符合条件的高素质农民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经认定为职业农民的,在土地流转、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税收优惠、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落实好国家、省、市相关扶持政策。

二、外引内育做实人才队*支撑

立足全县产业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深入推进引才借智和本土人才资源开发,外引内育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引进

落实优秀社会人才引进机制,成立“人才引进与管理办公室”,制定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深入推进人才工作“放管服”改革,全面摸清县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现状,认真落实预审管理“两管八不管”、用人单位“三个自主”等要求,多渠道多方式发布引才公告,积极组团“走出去”引才,持续有效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二)推进高层技能人才借智

全面拓宽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范围,重点围绕牛、中药材、草牧、种子种业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采取挂职兼职、联合聘用、设立专家人才工作站等方式,农业农村、文体旅游、卫生健康和教育等部门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人才,提供技术指导,培养行业人才,深入推进宣汉科技转化应用。

(三)突出产业骨干人才培养

将人才培养纳入全县教育培训计划,充分发挥现有人才和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围绕乡村振兴,分层分类举办中药材、设施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实用技能培训班。落实文化人才激励政策,发展以“巴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体验产业,实施旅游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饭店、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等培训,培养基层文化骨干人才,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

(四)抓实典型示范人才树立

坚持注重实绩、民主公开、人岗匹配、倾斜一线、示范引领的原则,在个人申请、组织推荐、资格审查、组织考察、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选拔聘任县级领军人才、县管拔尖人才;定期举办商会、年会、回乡投资洽谈会、乡贤恳谈会等,深入挖掘乡贤人才资源,建立动态的乡贤人才数据库。通过搭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平台,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激励人才在本职岗位上多出成果、多作贡献,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第二节 积极推进农村创新创业,促进农民生活现代化

一、积极推进农村创新创业

(一)培育“三乡”创新创业主体

1. 培育返乡创业主体。一是继续实施“归雁工程”。坚持产业发展优先规划、创办领办项目优先立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优先投入、项目内基础设施优先配套“四个优先”,推动“人才回乡、项目回引、资金回流”。二是组建“智力支乡联络会”。定期召开创新创业座谈会、乡友恳谈会,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搭建协商议事平台。每年推荐评选一批乡村振兴优秀返乡创业人才,给予每人适当奖励。

2. 培育入乡创业主体。一是注重强化“三向激励”。坚持“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理念,持续强化政治激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在37个乡镇(街道)分别建立青年人才党支部,明确专人联系服务务工返乡人员、农村致富能手等优秀青年人才,择优充实村级班子、强化基层引领功能。二是优化乡村营商环境。继续实施“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实施方案”“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扶持奖励办法”“大礼包 微服务”等激励措施,强化政策倾斜扶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等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的主体入乡创业,引入新技术和新理念。

3. 培育在乡创业主体。一是加大能人培训力度。立足宣汉本土产业发展优势,重点围绕蜀宣花牛、优质粮猪、中药材、食用菌、脆李等主导产业,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以及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在政策、资金、技术上及时给予指导和必要的扶持,解决乡村能人发展瓶颈,努力实现规模化种养经营,带动宣汉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二是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乡村能人,挖掘可操作性强、能带动致富的项目,定期召开乡村能人培训和经验交流会,聘请经济专家和科技人员讲课,搭建互相学习经验平台,提供必要科技推广经费,建强“领头雁”队*,充分发挥乡村能人的“头羊”效应,激发内生动力、带动更多人致富。

(二)搭建“1+N”创新创业平台

以构建乡村振兴创业培训“新摇篮”,增添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为目标,以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产业迭代升级为导向,着力打造以“1个创新创业中心 N个实训基地”为载体的“1+N”宣汉乡村创新创业平台。

建设硕博创新创业中心1个。建设硕博创新创业中心,研究制定农业产业发展特殊人才支持政策,完善“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特殊引才激励措施,引进一批“高精尖缺”硕博人才。依托硕博创新创业中心,构筑“训研创”链条,培育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立足农业科研基础,积极探索培育具备专业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切实服务乡村振兴。发挥“农科教”一体化辅导优势,以农业科研创新驱动创业,以创业培训培育创业型新型职业农民,依托专家智库,构筑以农业创业教育线为核心,农民创业培训孵化线和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线为侧翼的“训研创”一体的农业创新创业链条,着力培养面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宣汉农业创新创业人才。

建设N个创业实训基地。依托创新创业中心,秉承“创新思路、优化路径、推广成果”的发展理念,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整合资源、集聚力量,打造N个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充分发挥“智库 中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对接其他平台或区域举办培训实训,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依托方斗农副产品加工区等创业孵化基地、“庙安花果山”等创业示范园和巴山大峡谷、 (略) 基地、峨城山休闲基地等产业基地,每年建设1个县级农村创新创业园区,至2025年力争建设1个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结合牛、果、药、茶、菌、巴文化等乡村特色产业,打造2个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争创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三)优化三项创新创业支撑

1. 构建专家智库咨询常态化机制。顶层参与,机制创新,形成合作多元模式。与四川农业大学、四 (略)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专家智库,由智库提供机制建设、制度建设、政策体系、人才培养、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常态化、持续性智力支持服务,共同打造立足达州、服务四川、辐射全国的乡村振兴智库平台。

2. 建立产教结合化人才培训模式。一是突出产业导向因需施教。以乡镇(街道)产业经济为培训导向,打破传统单向封闭模式,面向37个乡镇(街道)征集需求项目,确定不同的特色专题课程,开展“订单式”培训,形成“需求 培训”—“培训 使用”的双向培训模式。二是树立问题导向优选师资。在确定培训课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智库功能,优选最符合“订单”需求的师资力量,邀请专家讲授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方面新思想、理念和技术。三是强化实效导向打造品牌。注重实践实战式教学,对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瓶颈进行破题,现场为基层一线干部、种养大户等答疑解惑,推动先进理念和技术及时落地。

3. 搭建“1+1”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构建“1+1”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即“1个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1组知识产权执行机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包含四大战略:知识产权创新战略、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知识产权应用战略和知识产权人才战略。结合四大战略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政策法规支撑;按照执行机制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机制,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培训机制、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机制和知识产权布局、追踪和监控机制的制定和执行。

二、全面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一)发展富民产业,稳定农民经营性收入

一是夯实农村路网、水利设施等建设基础,加大农业机械的引进,推广宣汉“田管家”模式,解决土地撂荒问题,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间接效益。二是围绕全县粮、猪、牛、果等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川优6203、国豪玉7号、德名油100等粮油新品种的推广,大力开展良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重点围绕“粮、牛、果、药、茶、菌”农业主导产业,依托县农广校和县农机推广站、县经作站、县茶果站4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达川区银河职业技术学校等多元主体,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种养技能,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二)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一是依托国家优惠政策,加大一次性创业补贴力度,给予信贷支持、税费减免,通过开展“三乡行动”,新回引“三类人才”200名以上,推进农村创新创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二是促进土地流转,依托当地的土地、劳动力的资源,吸引和支持优秀的企业到宣汉办厂兴业,发展服务型业态,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三是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工程,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当地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三)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要深化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一是有序规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支持承包户土地向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相对集中,增加土地承包户转让土地经营权的租金收入。二是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增加宅基地及地上房屋的资产性收益;三是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大改革覆盖面,有序开展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等工作,探索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集体性分红收入。

(四)兑现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一是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防范、减轻 (略) 场风险对农民增收造成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力度,拓宽财政补贴农业保险险种和范围,提高保障水平,适当降低农户缴纳保费比例,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积极推进农民收入保险试点,提升对农户的保险服务水平。二是对耕地地力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农机购置补贴等涉农惠农政策执行情况大排查,逐项建立清单整改。三是督促严格执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足额发放种粮大户和规模养殖户等政策补助,及时结清农民收入。

专栏二十五 农民现代化发展重点项目

1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

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紧盯宣汉特色产业,以经营管理型、生产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等类型为重点,逐步从专业技术服务向全程产业链服务转化,加大高素质农民培养力度。至2025年,全县培育高素质农民3000名以上。

2人才引进工程

积极采取“候鸟型”人才工作站、“周末工程师”等做法, (略) 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柔性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专家智力服务基层示范行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吸引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训计划2.0,大力发展“新农科”,建设一流涉农专业与课程,采用“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等方式,引进一批农业从业人才。

3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

继续开展“千名硕博进达州”行动,实施“归雁工程”“三乡行动”等行动,依托宣汉县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加快先进、成熟、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集成示范,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实用技术培训。至2025年,培养10名以上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

4农村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

一是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平台,构筑“训研创”链条,培育农业创新创业人才。二是依托方斗农副产品加工区等创业孵化基地、“庙安花果山”等创业示范园和巴山大峡谷等产业基地,至2025年力争建设1个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打造2个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争创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5农民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倍增计划

建立精准帮扶机制,通过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促进务工就业、深化农村改革、落实惠农政策、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提升。至2025年,农村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至2035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

第五章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宣汉乡村全面振兴,防止返贫是宣汉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以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为重点,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抓好浙川东西部协作、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工作、推进扶贫资金有序转向、加强组织领导五大手段,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一节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一、立足平台,开展常态化对比

一是立足平台,在线比对。建立信息统一交换平台,依托宣汉县大数据中心,开发覆盖全县区域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系统,支持政府部门和相关领域的数据信息“一站式”核对。二是共享数据,精准比对。建立起部门数据信息对比共享机制,加强民政、不动产登记、公积金管理、银行等部门联动,及时共享比对数据。三是主动筛查,常态比对。对易致贫农户进行定期比对,精准核查相关信息;对脱贫户,由教育、卫健、医保、住建等行业扶贫部门常态化比对“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情况,筛查是否有返贫风险。

二、信息共享,实现动态化监测

一是建立行业部门筛查预警。出台相关长效参与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发动全县部门参与。二是县乡村振兴局比对认定。行业部门筛查到返贫风险信息及时反馈县乡村振兴局进行比对认定,精准制定措施。三是各部门之间进行协作动态监测。组织行业部门定期核查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对已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的解除预警监测。

三、整合资源,抓好精准化帮扶

一是产业帮扶增收。鼓励、引导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两类人群以资金、生产要素或者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农业产业中来,获得资产收益、产业分红或者务工工资等来增加收入。二是社会帮扶解困。发动全县社会力量参与慈善捐款,所筹集资金和物资统筹用于解决监测对象最急需、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动力激发增效。建立相关激励机制与奖励政策,激发监测对象脱贫、致富内在动力。四是返贫保险助力。积极探索社会资金参与防贫保险新方式,筑牢防止返贫致贫的最后一道防线。


第二节 持续抓好浙川东西协作和对口支援

5年衔接过渡期内,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年活动”。一是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持续引领东西部非公企业与脱贫村进行结对帮扶,科学规划村企结对捐赠资金用途、做好资金监管,对捐赠资金使用全程参与项目指导,确保村企结对捐赠资金效益最大化。二是加快推进浙川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建设。宣汉强化政策支持,在资金、土地、电价、环保指标等方面给予园区倾斜, (略) 投入各类帮扶资金,实施帮扶项目,双边协作打造舟山宣汉东西部协作产业园,重点发展果蔬生产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三是加强宣汉、定海两地劳务协作。签订对口帮扶协议,联结宣汉本地职业学校和定海区相关行业协会,推进校企就业合作;发挥两地各自资源优势,不断 (略) 定海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务协作对接机制,搭建劳务供需平台、提高劳务协作组织化程度,促进宣汉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有序转移。


第三节 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

一是完善安置区设施配套建设。加强后续扶持用地支持,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安置区教育医疗设施,重点支持大型安置区配套教育、医疗设施建设;做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确保覆盖所有安置区; (略) 级教育转移资金倾斜支持,改善办学条件。二是提升安置区社区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安置社区治理机制,配套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利民服务便捷化;将农村集中安置区建设成文明美丽新村,创建“ (略) ”和“美丽宜居乡村”,突出整村搬迁特色。三是加强安置区产业和就业帮扶。借助浙川东西部协作契机,以就业安置为主,推动安置区配套产业园区建设和项目落地,开发安置区兜底就业岗位,预留安置区场地扶持创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产能向安置区周边集聚,鼓励安置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依托重点建设项目、政府工程,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参与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产业带动就业。四是强化安置人员技能培训提升。结合搬迁点地理特色、搬迁群众培训需求、县外劳务输出需求等开展实用型劳动技能培训,增强搬迁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通过调查摸底与乡村振兴部门信息比对等方式收集群众务工意愿,摸清搬迁群众就业能力、就业需求,结合劳动力特点、农村现状和当前就业情况,强化技能培训,举办厨师、工匠、水电、脆李栽培等农村实用专业培训。


第四节 推进扶贫资金有序转向

“十三五”期间集中精力基本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十四五”期间,要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进一步加大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一是推进资金向相对贫困倾斜。集中加大对相对贫困的帮扶力度,建立稳定增长机制,财政资金投入增速要明显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速度;统筹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等项目资金。二是做好脱贫接续经营管理。明确扶贫资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加强后续经营管理、维护和监督,切实保障集体和农牧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各乡镇聚焦农村边缘人口和已脱贫且享受政策人口,实施“防贫保”业务或建立防贫保障基金。三是整合扶贫财政资金支持。通过“三变”入股、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资金扶持;按“项目跟着产业走”原则,重点支持产业发展中小型农田水利、大棚设施、厂(库)房、大型农机具升级和冷链、加工等设施建设。四是加强金融保险政策支持。优化金融支农政策,加大劝耕贷、小额创业贷款等信贷与担保支持;设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年担保贷款额度不低于3000万元,逐年增加;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劝耕贷”地方银行基准利率上浮20%的部分,对粮油种 (略) “劝耕贷”担保费进行全额补贴,对粮油种植经营主体以外 (略) “劝耕贷”担保费给予50%补贴;鼓励农业保险提标扩面,扶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动产业提升。


第五节 加强各级组织领导

一是做好领导体制衔接。充分发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议事协调工作机制。二是做好帮扶政策衔接。抓紧出台完善优化调整政策的具体措施,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三是做好工作体系衔接。及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不散、干劲不减。四是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十四五”相关规划。五是做好考核机制衔接。开展乡村振兴考核时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做好衔接,同时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工作。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第六章 改革开放 持续增强发展动能


按照“扩面、提速、集成”的要求,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开放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节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在清理核实和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将农村集体各类经营性资产、资源折股量化,按股份或份额量化到成员,加强股权管理,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管理,盘活资产、开发资源,做大做强一二三产业,推行“345”工作思路,发展宣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集体和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益。一是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帮扶联动、账务监管三大机制,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二是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指导、严格工作考核等四项措施,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是创新资产资源造血功能、落实股份权能、探索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利用产业扶持基金发展特色产业、引进工商资本下乡发展服务业等五条路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以村级为主体,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强化示范,探索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提升村级组织“造血”功能,推动资源变资本、产品变商品、村民变股民、人力变人才、 组织变“组工”的发展态势,至2025年,全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面提升,市场主体地位明确,法人治理机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形成一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50%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集体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100%。

一、选强配好村级领导班子

一是着力加强村党支部组织建设。以“党建 ”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做好老中青结合,将有文化、懂科技、有经验、善管理的年轻人选配到村领导岗位上来,用制度、成长通道用人,用高报酬留人,建设农村专业化队*,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 (略) 场经济、财务管理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增强 (略) 场经济的本领,分期分批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到村集体经济发达地方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全面提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水平。

二、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发展激励机制

一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干部年度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与评先评优、提拔使用挂钩,对发展集体经济有突 出贡献的予以提拔重用,激发乡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内在动力。二是健全制度措施,强化“责任”落实,定期分析研判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三是明确工作职责,各有关单位各司其 职、紧密协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 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统筹各类支农、助农、涉农等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倾斜。通过财税减免优惠、金融贷款贴息、土地整治规划等优惠政策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成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的叠加效应,增强“输血”功能,持续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保障。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依托各级财政扶持,通过贷款融资、招商引资等资本兴办村集体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村集体可持续、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

四、探索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一是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源”,坚持跨村抱团、以点带面、强村带弱村,找准切入点,通过开发特色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种养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措施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二是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 农民”“党建 合作社 农民”“公司 合作社 农户”“第一书记 合作社 农民”等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创新探索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资产盘活型、资本运营型、基金运作型、村庄经营型、产业发展型、生产服务型、村落建设型、土地股份合作型等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三是因地制宜拓宽渠道提升发展层次,对于城镇周边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扶持建设门面房、商业楼出租,发展物业经济,增加租金收入。对于山林、田地资源丰富的村,鼓励村集体通过返租倒包、股份合作、统一营销等方式,参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村,鼓励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开发果蔬采摘、休闲体验、民俗度假等形式的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多方拓宽收入渠道;对于一些无资源、资产的村,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在县、乡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或者其他投资途径,增加“双无村”的稳定收入。四是鼓励组建村劳务合作社,以实行劳务总承包的方式对外承接道路养护、家政、企业后勤等工作,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增加村级服务经营收入。五是盘活集体固定资产存量,对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办公用房、仓库等村所有各类物业进行资源整合、二次开发,提升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增加村集体固定资产的租赁、仓储等收益。


第二节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活力,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探索量化资产、配置股权、确定权能、健全管理和按股分红的最佳方式,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一是进一步巩固“三权分置”改革成果。依法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平等保护经营者的土地经营权,开展“第二轮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二是健全城乡统一 (略) 场。按照《 (略) 场体系行动方案》,以激活土地要素为目标,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 (略) 试点,推 (略) 场化配置,完善建设用地使用和管理制度。三是完善农村土地改革制度保障。建立调解仲裁队*,夯实业务培训,形成“乡村组三级调解、县级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化解机制,完善土地纠纷调处机制。


第三节 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一、完善城乡人才流动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推进农 (略) 民化。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城镇落户限制,探索农民就地城镇化机制;探索建立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 (略) 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与建设用地、建设资金、转移支付挂钩机制等;引导适宜乡村产业向小城镇集聚,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推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鼓励农民的非农就业。二是推动人才资源双向流动。依托宣汉职业中专学校及农民夜校等各类培训主体,培养一大批适应城乡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深入实施“达州英才计划”,充分利用人才驿站招才引智,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投入农业农村的政策机制,积极推动“三乡工程”;实施农业专家下基层行动,在条件成熟的行政村建设农业专家联络站,引导专家人才驻站开展服务;支持通过下乡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服务活动开展;完善配套政策,实施新乡贤返乡工程,支持下乡返乡创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生产生活服务等新产业。

二、统筹优化城乡发展用地供给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承接流转土地,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依规开展土地统筹经营与托管服务,鼓励服务联盟、产业化联合体等各类服务主体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建立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增加乡村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加大涉农建设用地支撑力度,支持预留部分建设用地规模不上图入库,用于尚未确定选址的产业项目及农村建设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所需的建设用地空间;积极开展乡村闲置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鼓励各地通过“点状”规划和供地模式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发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预留不超过5%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农业设施用地保障机制。 (略) 相关文件精神,明确界定设施农业用地范围,合理确定设施农业用地规模。鼓励利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未利用地,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展设施农业建设。

三、创新农业农村多元投入机制

(一)稳定财政投入机制。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明确和强化“三农”投入责任,建立健全农业农村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略) 的统一部署,建立宣汉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发行一般和专项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和乡村建设行动,实现涉农专项转移支付和涉农基建投资的分类统筹整合;积极申报国家、省级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落实《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加大政府投资对农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二)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吸引金融资本、社会力量投入农业农村;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管护和运营公益性基础设施或社会事业项目,鼓励利用社会资本开展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

(三)强化金融支农体制机制。依托达州银行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村村通”建设;探索以土地经营权、农民以集体资产股份抵押、担保贷款办法,开发“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项目未来收益”、大型农机等为抵押物的金融产品;建立农村信用信息采集和评价体系,加大金融机构对宣汉信贷资源支持力度;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发挥“保险 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落实“扩面、提标、增品”要求,加强农业保险与政策融合。至2025年,基本建成运行规范、功能完善、与宣汉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农户需求相契合的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政策性农业保险基本覆盖全县水稻、玉米、脆李、蜀宣花牛等主要种养品种,收入保险成为农业保险的重要险种。


第四节 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农业农村投入优先保障机制。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同时,整合使用土地出让收入中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重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二是扎实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明确宣汉农业农村发展重点、主导产业,突破区域、项目、种类等限制,分类整合各级涉农资金,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涉农资金进行归并,集中投入、综合打造、整体推进,实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建成一片”。三是引导推动金融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引入农业信贷担保服务,建立农业担保体系,为县域范围内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


第五节 推进农业开放合作

一、践行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战略

充分利用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机遇,积极吸纳成渝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分享成渝设施平台、政策平台和功能平台,主动接受成渝功能辐射。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区域直连直通、生态发展、产业融合三方面,宣汉积极融入国家粮油保障基地、国家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国家优质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供应成渝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共建富硒茶、道地中药材等大巴山特色农副产品区域共用品牌,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二、落实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创建

充分发挥万达开三地和毗邻地区主体作用,落实建设“粮油、蔬菜、生猪、茶叶、柑橘、中药材、水产等特色产业带”和“农产品品牌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乡村振兴人居环境示范区”等“十大共建”任务,以交通物流、产业能源、开放创新、公共服务、生态保护五个一体化,共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按照“一区三片六带”总体布局,宣汉重点建设高山康养旅游示范片、优势特色产业带;共同成立乡旅联盟,共建万达开乡村旅游示范区;与重庆毗邻地区开展成渝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区试点建设,共同打造农业合作园区样板。

三、落实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创建

以川陕革命老区为载体,合力促进战略同融,做好规划协同,突出红色文化元素,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合作优势,与万源、城口共建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在旅游发展、矿产资源产业链打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培育发展绿色生态富硒、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共同打造西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富硒茶、中药材、脆李等区域性特色产业。

四、创新推动农业更高水平开放合作

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引进推广先进的发展理念、生产技术和生产标准,以及先进装备,谋划一批标志性、关键性重大项目,提升内联外通水平,对接成渝产业配套,融入“双城圈”、建好“示范区”。一是加大农产品出口主体培育力度,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依托跨境电商新业态,促进宣汉农耕文化传播与农产品出口,积极创建特色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争创农产品出口示范县。二是建设农产品跨区域合作联盟和企业“走出去”联盟,积极参加中国西部博览会、中国西部(重庆)国家农产品交易会和四川农业博览会(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扩大宣汉农业农村发展影响力。三是创新招商方式,持续推动载体建设,坚持以龙头企业带动行业集聚、产业集群,紧抓补链条、强链条项目招引建设。


专栏二十五 改革开放重点项目

1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

选取一批合并行政村开展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充分发挥集体、村民、企业等各类经营服务组织发展乡村优势产业,探索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行动。

2万达开乡村振兴示范区

按照“一区三片六带”总体布局,推进宣汉重点乡镇与开州区、 (略) 重点乡镇协同建设高山康养旅游示范片。2025年万达开乡村振兴示范区基本建成。

3万达开乡村旅游示范区

万达开共同成立乡旅联盟,打造“踏青赏花、浪漫游、避暑纳凉康养游、红色文化教育游、假期亲子出游、大巴山赏雪游”等主题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联合搭建乡村旅游平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4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

宣汉与万源、城口共同培育发展绿色生态富硒、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协作发展,共同打造西部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产业集群。

第七章 强化保障 全力推动规划落地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工作机制制度,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职责,落实规划实绩考核并做好结果应用,提高规划实施的政策、资金等保障水平,确保规划各项任务加快推进、主要目标顺利实现。


第一节 组织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略) 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行县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将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纳入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强化乡村振兴督查,创新完善督查方式,建立常态化约谈机制,推进政策举措落地落实。


第二节 规划衔接

进一步增强规划体系的系统性,积极对接《 (略)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略)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宣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统领,以专项规划为支撑,有条件的乡镇、村庄完善规划体系,构建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宣汉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规划体系,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系统衔接和统筹管理,实现多规合一。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各部门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把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步伐。


第三节 政策引领

认真贯彻 (略) 、市关于强农惠农的各项政策,重点衔接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支撑,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引领作用。制定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支持农业农村比例考核措施。持续修订、整合、细化相关领域配套政策,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做好与规划目标任务的有效衔接。深入开展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加强政策储备,建立健全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管理服务,改进政策执行和落实方式,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发放的监督检查,同时积极发挥四川宣兴 (略) 、 (略) (略) (略) 等国有企业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确保各类补贴政策、农业项目执行好、落实好。


第四节 资金保障

加强与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对接,最大程度地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逐步完善县级财政投入“三农”的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农业农村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 (略) 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建立健全稳增长、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优先向农业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短板倾斜。在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等领域积极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农担、农贷功能,建立县农业农村局、县金融办与各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贷通”运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水平、扩大涉农信贷规模,提升金融支持“三农”力度。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和特色农业保险,持续增强保险品种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农业灾害风险分担机制,发挥保险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节 实绩考核

完善规划评估调整制度,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及时开展中期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和形势变化按需进行规划修订,探索实行年度评估和重点领域专项评估,及时把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提炼上升为流程、制度和标准。县农业农村局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将规划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分级、分类评价各地各部门实施情况,督促各项目标任务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落地落实。探索建立科学全面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统计监测制度和成效评价体系,加强乡村统计工作和数据开发应用。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公众参与形式,及时公开规划实施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略) 环境保护条例》 (略) “十四五”规划、宣汉县“十四五”规划相关工作安排等要求,《宣汉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全县“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故作出以下环境评价专章。


第一节 宣汉县农业农村环境基本现状

宣汉 (略) ,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巴山南麓,跨东经10722′~10832′和北纬3106′~3149′,幅员面积4271平方公里。宣汉县是国家黄牛、茶叶、粮油商品生产基地,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调出大县、全省优质油菜第一大县、全省第二大奶源基地县。宣汉县境内森林覆盖率62.09%,现有巴山大峡谷、洋烈水乡等3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地质公园1个。

2020年,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45天,水资源总量60.08亿立方米,其中供用生活用水3882万立方米;降水均未出现酸雨;土壤环境质量整体保持较好,无污染事件发生;年末全县污水处理率达99.4%,清运和处理生活垃圾8.3万吨;宣汉县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整体较脆弱,辖区内水系较发达、地形复杂,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绵延,呈“七山一水两分田”总体地貌,在汛期易出现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第二节 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主要影响

一、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规划》全面 (略) 市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科学分析了“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对加快实现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阶段性目标具有积极作用。从《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来看,《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 (略)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略)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规划进行了有效衔接,《规划》项目符合《 (略) 主体功能区规划》《 (略)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第一批)(试行)》的相关要求。同时,《规划》与《宣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农业农村相关目标任务保持一致,并与国土、水利、交通等领域的专项规划进行了对接,规划之间不存在矛盾和冲突。

二、规划实施后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

《规划》实施后,宣汉县将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幅提升农业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化水平。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扩大粮油、果蔬、茶叶及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提高植被覆盖率,有利于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对减少水土流失、调节区域气候、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积极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深入推进“绿化宣汉”建设,强化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治理,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整体生态环境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总体而言,《规划》实施后对实现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有积极意义。

三、规划实施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规划》实施后,农业生产过程中仍将存在化肥、农药、农膜、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动植物激素等投入品使用情况,伴有农业面源氨气、秸秆燃烧废气、农机废气等污染源,现代农业园区(尤其是加工园区)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和废弃物可能造成面源污染,集约化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畜禽、水产粪便和废水可能存在未完全有效利用或无害化处置;部分项目在施工建设阶段因土地平整、区内道路建设及各类建设项目的施工,将导致开挖面裸露、地表覆盖物改变,影响山地植被,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同时伴有粉尘、噪声、施工设备排放的有害气体和固体废弃物等,一定程度上对区域土壤、水体、大气环境和人居环境造成影响。


第三节 拟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一、减缓种植业环境影响

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开展化肥减量行动,推广测土配方肥、水肥一体等技术,加大缓控释肥、水溶肥料等新型高效肥料应用推广;积极开展农药减量行动,积极推广政府购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服务,严控高残留农药使用;推进液体农膜、可降解农膜示范推广,建立健全农膜和农药包装回收处理体系;深入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的“五化”利用,持续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二、减缓养殖业环境影响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力度,位于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小区)和专业户进行依法关闭或搬离;严格落实各养殖场(小区)的环保主体责任,完善畜禽粪污贮存、处理、利用设施配套,提高畜禽粪便还田利用率;科学渔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执行水产养殖证制定,强化水质监测;加快水产养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减少污染,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

三、减缓现代农业园区环境影响

严格执行园区项目准入制度和负面清单制度,对有生态破坏可能的项目实行禁入准则;各园区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应当严格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资源再生性、资源替代性”的绿色发展理念,强化对园区内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统一收集和集中处理。

四、减缓农村人居环境影响

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重点开展农村厕所整治,推进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整治,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率;持续推进农村沼气工程,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推进环境绿化、村容美化、生活优化,改善提升农村环境。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规划》结合宣汉县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与资源分布、地形地貌等实际进行综合考虑, (略) 相关规划基本协调一致。采取从源头对农业农村污染物进行防治,环保措施科学合理,能够有效控制生态影响和环境污染,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和环境效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实施本《规划》总体可行。

名词解释

〔1〕巴山大峡谷、西南片区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区:“巴山大峡谷示范区”即樊哙镇、三墩土家族乡、渡口土家族乡、漆树土家族乡、龙泉土家族乡;“西南片区示范区”即大成镇、君塘镇、蒲江街道、东乡街道、庙安镇、天生镇。

〔2〕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3〕宣汉“9 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宣粮(油)、宣牛、宣猪、宣药、宣果、宣茶、宣鱼、宣烟、宣菌(菜)九大优势特色产业,做强现代种业、智能农机装备制造、烘干冷链物流三大支撑产业。

〔4〕“128N”四级园区体系:1个国家级园区 (略) 级园区 (略) 级园区 N个县级园区。

〔5〕“1 1”草畜配套模式:即养殖一万头牛配套种植一万亩草。

〔6〕“三类500强”企业: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三类企业。

〔7〕“四好农村路”: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8〕PPP 模式: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9〕“雪亮工程”:是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10〕中部山区三镇、中河流域五镇:中部山区三镇即南坪镇、峰城镇、桃花镇;中河流域五镇即普光镇、黄金镇、新华镇、厂溪镇、石铁乡。

〔11〕“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两减”即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三基本”即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12〕乡村普法“六个一”工程:即每个基层司法所设立一个法治辅导站、一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组建一支法治宣传队*,每个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一个法治宣传栏,每个村民小组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每户发放一张便民法律服务联系卡。

〔13〕“三乡行动”:吸引能人回乡、支持业主兴乡、 (略) 民下乡。

〔14〕“三类人才”:农业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工商业主。

〔15〕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

〔16〕“三变”:指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17〕“劝耕贷”:通过政府推荐、 (略) 共同核定额度,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资金需求的一种贷款新产品。

〔18〕万达开乡村振兴示范区“一区三片六带”:一区即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区,三片即高山康养旅游示范片、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片、现代农业先导示范片,六带即优质粮油、生猪、晚熟柑橘、道地中药材、生态茶叶、乡村旅游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带


标签: 农业农村 规划

扫描微信服务号

每日接收免费信息

特色服务

采招网 版权所有 2006-     京ICP证070615号 京ICP备09044717号-2    本站法律顾问:北斗鼎铭律师事务所 周正国律师

您已成功参与促销活动!
稍候客服经理将会与您联系,请保持通话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