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采招网 > 招标频道 > 招标日历 > 招标公告 >  埇桥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埇桥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来自:采招网(www.bidcenter.com.cn) 战略规划 乡村振兴

所属地区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 发布时间 2022/5/6 关键词战略规划乡村振兴   近期更新2946项目点击关注“战略规划,乡村振兴”实时招标项目

项目招标进展

注册即可查看免费招标信息  立即免费注册   立即登录     服务热线:400-810-9688

如果您已经是会员请先登录

埇桥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埇桥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

埇桥区人民政府

2019年9月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篇 规划背景...................................... 2

第一章 重大意义.................................... 2

第一节 推动乡村振兴是落实农村工作总要求的使命担当 2

第二节 推动乡村振兴是推进埇桥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2

第三节 推动乡村振兴是加快迈向农业强区的必然要求. 3

第二章 面临形势.................................... 3

第一节 机遇难得................................. 3

第二节 挑战不少................................. 4

第三章 振兴基础.................................... 4

第一节 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4

第二节 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激发..................... 5

第三节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6

第四节 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7

第二篇 总体要求...................................... 8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8

第一节 指导思想................................. 8

第二节 基本原则................................. 9

第五章 发展目标.................................... 9

第一节 到2020年的目标.......................... 9

第二节 到2022年的目标......................... 10

第六章 远景展望................................... 12

第三篇 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13

第七章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13

第一节 强化空间用途管制........................ 13

第二节 协调城乡发展布局........................ 13

第三节 科学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14

第八章 优化乡村发展空间........................... 14

第一节 高效利用生产空间........................ 14

第二节 优化布局生活空间........................ 15

第三节 严格保护生态空间........................ 15

第九章 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16

第一节 集聚提升类村庄.......................... 16

第二节 城郊融合类村庄.......................... 17

中国采招网(bid center.com.cn)[

第三节 特色保护类村庄.......................... 17

第四节 搬迁撤并类村庄.......................... 17

第四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构筑乡村振兴强支撑.......... 18

第十章 构建现代化农村水利网络体系................. 18

第一节 构建防洪减灾基础设施体系................ 18

第二节 构建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19

第十一章 打造便捷高效农村交通物流网............... 19

第一节 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19

第二节 全面提升农村物流设施水平................ 20

第十二章 增强农村能源保障能力..................... 21

第一节 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21

第二节 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21

第十三章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22

第五篇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开创产业兴旺新局面.......... 24

第十四章 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 24

第一节 完善农业支持保障制度.................... 25

第二节 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25

第三节 提高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26

第四节 提高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26

第十五章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27

第一节 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 27

第二节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8

第三节 大力培育埇桥农业知名品牌................ 28

第四节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29

第十六章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29

第一节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9

第二节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 30

第三节 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 30

第四节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31

第十七章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31

第一节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31

第二节 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 32

第三节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 33

第四节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3

第五节 加快推进地方优质品种保护与发展.......... 33

第十八章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36

第一节 提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36

第二节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 37

第三节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 37

第四节 培育乡村新经济新业态.................... 38

第五节 打造农村产业新载体...................... 38

第十九章 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39

第一节 提高农户参与程度........................ 39

第二节 创新收益分享模式........................ 40

第三节 强化政策扶持引导........................ 40

第二十章 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41

第一节 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 41

第二节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41

第三节 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42

第六篇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乡村 塑造生态宜居新风貌...... 44

第二十一章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44

第一节 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44

第二节 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45

第三节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45

第二十二章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6

第一节 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三大革命”............ 47

第二节 着力提升村容村貌........................ 47

第三节 健全乡村长效管理机制.................... 48

第四节 强化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50

第七篇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 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52

第二十三章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52

第一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2

第二节 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53

第三节 倡导诚信道德规范........................ 53

第四节 促进乡村移风易俗........................ 54

第二十四章 弘扬埇桥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55

第一节 保护利用优秀乡村传统文化................ 55

第二节 重塑乡村文化生态........................ 55

第三节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56

第二十五章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56

第一节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6

第二节 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57

第三节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57

第八篇 提升现代乡村治理能力 构建治理有效新体系...... 60

第二十六章 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 60

第一节 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 60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 61

第三节 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61

第四节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与保障........ 62

第二十七章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63

第一节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63

第二节 提升乡村法治水平........................ 64

第三节 推进乡村德治建设........................ 65

第四节 建设平安乡村............................ 66

第二十八章 夯实基层政权........................... 67

第一节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67

第二节 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 67

第三节 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 68

第九篇 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打造生活富裕新乡村........ 70

第二十九章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70

第一节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70

第二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71

第三十章 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 72

第一节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72

第二节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73

第三节 强化就业制度保障........................ 73

第三十一章 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74

第一节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74

第二节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75

第三节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76

第四节 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 77

第五节 打造农村放心消费市场.................... 77

第六节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78

第十篇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确保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80

第三十二章 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80

第一节 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 80

第二节 保障农业转移人口权益.................... 81

第三节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81

第三十三章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82

第一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82

第二节 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82

第三节 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83

第三十四章 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 84

第一节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84

第二节 保障农村发展用地需求.................... 85

第三节 盘活利用农村建设用地.................... 85

第三十五章 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86

第一节 保障财政资金投入........................ 86

第二节 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86

第三节 引导撬动社会资本........................ 87

第三十六章 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87

第一节 健全金融支农组织体系.................... 87

第二节 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 88

第三节 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 89

第十一篇 统筹规划实施 保障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90

第三十七章 加强组织领导........................... 91

第一节 落实各方责任............................ 91

第二节 加强法治保障............................ 91

第三节 动员社会参与............................ 92

第四节 抓好评估考核............................ 92

第三十八章 有序实现乡村振兴....................... 92

第一节 准确聚焦阶段任务........................ 93

第二节 科学把握节奏力度........................ 93

第三节 梯次推进乡村振兴........................ 93


前 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宿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年)》,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特编制《埇桥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科学把握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明确至 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和 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我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是指导各乡镇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

第一篇规划背景第一章重大意义

第一节 推动乡村振兴是落实农村工作总要求的使命担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农村工作总要求的使命担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要以只争朝夕和“功成不必在我”的使命担当,扎扎实实深入推进,突出埇桥特色、形成宿州亮点,努力打造乡村振兴埇桥样板。

第二节 推动乡村振兴是推进埇桥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埇桥高质量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埇桥的重大举措。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推动埇桥农业农村经济迈向新台阶,助力埇桥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推动乡村振兴是加快迈向农业强区的必然要求

当前埇桥区正处于农业大区迈向农业强区关键时期,但“三农”发展仍存在短板,如农业大而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农村克短项、补短板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是彻底化解城乡二元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快推动埇桥区由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强区转变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面临形势

从2018年到2022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5年,乡村发展将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推动乡村振兴既有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节 机遇难得

从区位上看,埇桥区地处淮海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区域,国家、省将在政策实施、跨区域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土地保障、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政策叠加效应持续释放,有利于埇桥区加快集聚资源要素。从政策方面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埇桥区作为农业大区又是宿州市的主城区,有望获得更多的农业农村政策支持,进一步激活农村农业发展活力和动力。从市场机遇看,我国人均GDP即将迈过1万美元,人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对更高质量的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我区在乡村振兴中,要紧抓这一机遇,大力增加绿色安全农产品供给,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有利于我区农业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

第二节 挑战不少

目前埇桥区乡村发展仍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业新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还不够大,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大,部分村庄普遍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农村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依然存在,乡村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较大,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城乡之间要素流动机制亟待健全。

第三章振兴基础

第一节 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2017年实现农业产值124亿元、粮食总产量188.3万吨,年产肉类16.1万吨、禽蛋7.12万吨、奶类0.95万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拥有龙头企业39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26家,家庭农场1296家,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86家。产业融合取得新突破,2017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加工产值328.6亿元,全区拥有顺河板材、符离食品2个产值超50亿元的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建成100家农村淘宝店和“网上供销埇桥馆”,电商年销售额达5.6亿元。农业休闲旅游量质提升,市外桃源、夏刘寨、沈圩村、清水湾等一批集水果采摘、休闲观光、垂钓、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已初具规模,年营业收入达9000万元。品牌建设成效初显,全区拥有符离集烧鸡、红树湾地板2个中国驰名商标,“斯华奇厨柜”“天维牧康”牛肉等30多个安徽省著名商标,符离集烧鸡、宿州王枣子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第二节 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激发

获批全省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截至2017年底,已建成1个区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27个乡镇分中心、276个村级服务站;全区土地流转面积102.6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2.19%。每个乡(镇)、涉农街道办事处全面启动“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制定下发了《宿州市埇桥区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创新,推出了具有埇桥特色的“劝耕贷4.0”版本,实现对区级以上的家庭农场及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全覆盖,截止2017年底劝耕贷合计贷款达到246笔1.7亿元。

第三节 城乡加快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作用,全力服务中心城市建设,连获两届省级文明城区称号,连续三年获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区称号。大力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兴建符离居易文化小镇、灰古付湖特色小镇、蒿沟特色小镇、夹沟温泉小镇,夹沟镇获评省级旅游乡镇。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截止至2017年底,23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完成,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45%提高到52.3%。桃园光明、符离沈圩、夹沟夏刘寨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一体化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2017年达到*****查看详情元,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有所缩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第三节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相互促进、同步推进,强化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强化扶贫与扶志、扶智精准结合,强力推动脱贫攻坚十大工程落地实施,在全区形成政府、社会和市场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脱贫攻坚力度逐年加大,仅2017年一年就整合资金19.3亿元、组织干部1.23万名开展扶贫工作,是历年来投入最多、力度最大的一年。经过多年努力,全区脱贫工作成效显著,2015-2017年三年内脱贫7.7万人,平均每年脱贫2.57万人。

第四节 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十八大”以来至2017年,我区投入15.6亿元,建成一级公路43.4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960公里,拉开城乡交通大框架。投入6.3亿元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四获省江淮杯一等奖、五获市汴河杯一等奖。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2处,覆盖104个行政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不断提标,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先进单位。教育发展进一步均衡。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显著加强,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专栏1 2012年以来埇桥区乡村发展成效

主要指标

单位

2012年

2017年

农业生产

高标准农田规模

万亩

105.3

107.8

粮食产量

亿斤

35.50

37.66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56.0

58.0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85.0

89.8

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2753

3498

农村发展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45.3

70

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

%

78

100

森林覆盖率

%

17.5

20.85

农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比

--

2.91

2.80

新农合人均补助标准

190

450

农村低保覆盖人数

万人

4.3

3.7

农村贫困发生率

%

9.2

1.4

第二篇总体要求第四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特别是在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区各级党组织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第五章发展目标

第一节 到2020年的目标

到2020年,全区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乡镇、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体系质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村改革继续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取得新进展,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第二节 到2022年的目标

到2022年,全区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巩固加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大改善,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全部达标。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初步形成。乡村治理更加规范有效,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显著增强,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初步确立。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加强,城乡收入差距稳步缩小。

专栏2 埇桥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主要指标

分类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17年

基期值

2020年

目标值

2022年

目标值

属性

产业兴旺

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亿斤

36.4

>36.4

>36.4

约束性

2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2.35

3.5

4.3

预期性

3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89.8

90

95

预期性

4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

--

1.95

2.45

2.87

预期性

5

产业联合体

86

103

115

预期性

6

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98

118

130

预期性

7

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

亿元

1.72

3.2

4

预期性

8

休闲农业和乡村

旅游接待人次

万人次

57

80

100

预期性

生态宜居

9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73

80

82

约束性

10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89

>90

>90

预期性

11

村庄绿化覆盖率

%

47

50

52

预期性

12

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占比

%

84

95

99

预期性

13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18

28.6

37.8

预期性

乡风文明

14

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

%

60

95

98

预期性

15

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

%

32

50

60

预期性

16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55

65

70

预期性

17

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

%

11.2

12.5

14.0

预期性

治理有效

18

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

%

58

95

100

预期性

19

达到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站)的村占比

%

100

100

100

预期性

20

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村占比

%

50

>55

>60

预期性

21

有村规民约的村占比

%

95

100

100

预期性

生活富裕

22

集体经济强村占比

%

2.5

8

9

预期性

23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33.6

30.8

29

预期性

24

城乡居民收入比

--

2.8

2.7

2.6

预期性

25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8

90

92

预期性

26

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

%

100

100

100

约束性

注:本指标体系和规划中非特定称谓的“村”均指村民委员会和涉农居民委员会所辖地域。

第六章远景展望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形成城乡协调联动、乡村全面发展新格局。

第七章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全面安排和总体布局全区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和整治,推动现代化空间布局向乡村延伸,加快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协调融合的城乡空间格局。

第一节 强化空间用途管制

严格贯彻落实生态、农业、城镇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三区三线”,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我区精准落地,统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第二节 协调城乡发展布局

以城镇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宿州市中心城市为核心,依托区域交通走廊,有重点、有选择、分步骤梯度推进,形成“一主两副六星多点”的城乡空间布局,做优做亮“主城”,高标准推进中心城区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壮大“两副”,加快符离“镇当县建”步伐,推动宿马园区发展;提升“六星”,加大蕲县、芦岭、大店、时村、曹村、夹沟升级力度;强化“多点”,引导其他乡镇利用自身优势,打造成特色小城镇。

第三节科学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类空间性规划,强化县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引导约束作用。统筹各类规划协调融合,推进“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结合美丽乡村布点,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完善乡村规划体系,逐步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强化新建农房规划管控,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法律规定,建立健全违法用地和建设查处机制。

第八章优化乡村发展空间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乡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自然秀美,形成科学合理的乡村空间布局体系。

第一节 高效利用生产空间

完善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协同推进埇灵泗粮油主产片区建设。积极创建“四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突出付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乡村产业集聚集约高效发展,推动第二产业向埇桥经济开发区、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和付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集中,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充分利用五柳自然资源、古运河文化资源、沈圩农业资源、采煤沉陷区水面资源等,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养老养生业,促进农村产业化融合发展。加快乡村物流、商贸、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农产品融入大市场,促进农业对外开放。

第二节优化布局生活空间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强化城镇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强化服务“三农”的核心功能。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强化生产主体功能。优化整合村庄资源,注重融入历史、汉文化、古村落、生态等元素,加快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健康的社交圈,不断提升农民的幸福感。

第三节 严格保护生态空间

贯彻落实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与生态保护规划,保护好五柳古运河生态敏感区,维护生态系统安全性。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重视山体形貌维护、植被修复养护、水系岸线防护,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严格生态空间管控,确保生态保护红线“性质不转换、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责任不改变”。加强四旁绿化、农田林网绿化建设,推进建设慢行绿道系统,到2022年初步实现城乡绿道慢行系统全线贯通,营造森林绕城、林水相映的全域生态廊道。

第九章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根据不同发展现状、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实现埇桥区村庄差别化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节集聚提升类村庄

现有规模较大仍将存续的以农业为主的村庄,有序推进改造提升,积极发展农业多种经营,激活产业、提振人气,打造成为农耕文明延续型村庄。以沈圩苗木花卉、八张和沈家设施蔬菜、关湖甜叶菊、闵祠银杏、镇头香稻米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村,重点提升产业层次和规模等级,打造成特色专业生产型村庄。以蒿沟牡丹节、沈圩桃花节、关湖油菜花节、五柳旅游节、沟西西瓜节等特色品牌为代表的休闲服务为主的村庄,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增强体验性、参与性,打造成观光旅游示范村。

第二节城郊融合类村庄

近临宿州主城区和城镇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应依托城郊区位优势,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能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新亮点。

第三节 特色保护类村庄

切实保护曹村镇闵祠村、夹沟镇夏刘寨村、符离镇褚庄村、桃沟乡桃沟村和时村镇时村老街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形态和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形成特色资源保护和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

第四节 搬迁撤并类村庄

对规划不再保留的空心村、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位于“三线、三高、规划控制线”区域内的村庄,通过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适宜区域进行安置,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并经村民会议同意,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集中上楼。

第四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构筑乡村振兴强支撑

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水利、交通物流、能源、信息等重大工程建设,推动城乡互联互通,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乡村基础设施体系。

第十章构建现代化农村水利网络体系

科学有序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供水安全、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第一节构建防洪减灾基础设施体系

实施新一轮水利建设项目,加快重要支流治理,全面实施浍河、唐河、奎濉河、新北沱河上段、萧濉新河及其引河专项治理工程。进一步提高已经进行过除险加固的27座乡镇管理的小水库的防洪安全标准。维护保养好国管大中型涵闸和群管涵闸,完成既定重点易涝区排涝泵站建设等项目。完善防汛应急预案,组织编制和实施好全区15条河道的防汛预案,合理布局物资储备点。

第二节 构建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积极开展小型水库、塘坝和机井等抗旱水源建设,加快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等工程。到2022年,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达到85%。加快推进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切实做到节水增效。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广结构节水、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机制节水,加快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建设节水型乡村。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管网延伸和升级改造,优先解决北沱河、奎濉河流域尚未通水行政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朱仙庄、芦岭塌陷区备用水源地建设。启动中水处理二期建设。显著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到2020年,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2022年提高至92%。

第十一章打造便捷高效农村交通物流网

交通、物流是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突出短板,要加大建设力度,推动提档升级,促进城乡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第一节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建好”农村公路,完善区乡村三级公路网络体系,重点解决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补齐一批“末梢路”,打通一批“循环路”,2020年全区基本实现村民组通硬化路。“管好”农村公路,建立完善路面巡查制度,消除农村公路沿线“脏乱差”现象,实现农村公路“畅安舒美”,2020年全区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体系构建率达到100%。“护好”农村公路,完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2020年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优、良、中等路总比例达到85%,实现小修保养常态化。“运营好”农村公路,全面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公共交通路线向周边延伸,加快推进县区中心、乡级服务站、村级服务点三级站场设施体系全覆盖。积极发展镇村公交,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

第二节全面提升农村物流设施水平

加强农村物流资源整合,推进农村物流节点建设,继续建设“埇北电商物流园”项目。加快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到2022年建成1个能够辐射服务全区的农村物流中心,所有乡镇建成1个能够辐射服务全镇的综合运输服务站,每个建制村建成1个综合运输服务点,基本建成覆盖区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加强智慧物流网络平台建设,探索构建乡村物流线路共享系统,推广发展农村共享物流,鼓励多站合一、服务同网、开放服务、整合配送,打造农村“智慧物流”供应链体系。以市区共建模式推进我区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提升产地预冷、集货、分拣、分级、质检、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水平,引导支持企业发展“产地仓储+冷链专项”模式。

第十二章增强农村能源保障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引导、绿色发展、综合利用,加快农村地区电网、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提升农村地区的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第一节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深入实施农村配变和高低压供电线路升级改造项目,对新规划建设的村庄,整村、整线、高低压同步一次改造到位,满足5年以上负荷增长需要。加快补齐农村电网发展短板,重点实施井通电、中心村和较大自然村通动力电等专项工程。适应智能化发展趋势,全面应用模块化设计、规范化选型、标准化建设,积极采用“三通一标”。健全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输配电线路运维工作,开展输电线路标准化巡视、深化配电线路交叉巡视,切实提高巡视到位率和巡视质量。深化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全面推行农村电网改造、农电体制改革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2022年全区实现安全稳定优质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户均配变容量达3.0千伏安。

第二节 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将燃气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乡镇建设规划,推动天然气管网向有条件的乡镇、农村社区延伸。因地制宜采取LNG、CNG等多种供气方式。加强对风、光、气、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综合利用,深入推进中国风电、龙源风电等“风光互补”新能源发电基地建设。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争创“百个城镇”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示范。结合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快建设用户居住地充电设施和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公共机构单位内部充电设施。推进农村“煤改电”,替代燃煤、秸秆、薪柴等。加强农村劣质散煤使用治理,扩大清洁型煤供给。

第十三章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2020年实现农村有条件地区提供100Mbps以上接入服务能力,半数以上农村家庭用户宽带实现50Mbps以上接入服务能力灵活选择。推动“互联网+农村”建设,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积极打造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农业管理智慧化和为农服务信息化。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应用,推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金融网点进村等信息服务。

专栏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

1.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工程

实施浍河、唐河、奎濉河、新北沱河上段、萧濉新河及其引河专项治理工程,提高27座小水库的防洪安全标准,维护保养好国管大中型涵闸和群管涵闸,完成既定重点易涝区排涝泵站建设等项目。积极开展小型水库、塘坝和机井抗旱水源建设,加快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工程。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管网延伸和升级改造,优先解决北沱河、奎濉河流域尚未通水行政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朱仙庄、芦岭塌陷区备用水源地建设,启动中水处理二期建设。

2.农业节水工程

加快推进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推进埇桥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水漾年华高效节水项目建设。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建设节水型乡村。

3.“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

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提升乡村道路和管理水平。重点实施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重点解决平原地区40户以上、丘陵地区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问题,2020年全区基本实现村民组通硬化路。积极发展镇村公交,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市区20公里范圈内的城乡客运公交化运行率达到50%以上。

4.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工程

到2022年建成1个能够辐射服务全区的农村物流中心,所有乡镇建成1个能够辐射服务全镇的综合运输服务站,每个建制村建成1个综合运输服务点,全区所有建制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基本实现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继续推进“埇北电商物流园”项目建设,以市区共建模式推进我区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

5.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对新规划建设的村庄,整村、整线、高低压同步一次改造到位,满足5年以上负荷增长需要。深入实施农村配变和高低压供电线路升级改造项目,2022年户均配变容量达3.0千伏安。组织实施井通电、中心村、较大自然村通动力电等专项工程。

6.农村宽带提升工程

加强光纤到村和4G网络建设,在建制村光纤网络全通达的基础上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到2020年实现乡镇及人口密集的建制村4G网络全面深度覆盖,实现农村有条件地区提供100Mbps以上接入服务能力,半数以上农村家庭用户宽带实现50Mbps以上接入服务能力灵活选择。

第五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开创产业兴旺新局面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和乡村社会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融合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让农民吃上“产业饭”,走上富裕路。

第十四章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第一节完善农业支持保障制度

守住粮食生产能力底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区长责任制,确保到2022年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36.4亿斤。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储政策,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超标粮食收购、处置等政策,引导粮食产销合作,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区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落实和完善对农业、粮食、渔业等各类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撬动作用。积极推进农业“基本险+大灾险(补充险)+商业险”三级保险试点,逐步推进农业设施保障、水产养殖保险、农机保险等试点。

第二节 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严格落实永久性基本农田上图、入库、落地、明责等措施,到2022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少于257万亩。完成17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80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持续推进“两区”建设。大力实施补充耕地项目,完成上级下达的补充耕地任务。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加强耕地质量检测和登记评价,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制度。

第三节 高标准建设基本农田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重点,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推动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加快建立形成“明确事权、改革产权、多元投入、建管结合”高标准农田建管机制。鼓励支持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工商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和粮食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全面落实安徽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到2022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08.5万亩。

第四节 提高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以埇桥区荣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全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为契机,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鼓励引导发展大型高效低耗的先进适用机械,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实现农业机械由数量向质量的发展。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提高农机装备自动化、大型化水平,到2022年,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加强“智慧农业”建设,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中的应用。

第十五章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

第一节 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

以创建“四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引领,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专用品牌粮食和大豆,加快建设北区和南区优质粮食功能区,到2022年全区建成优质专用粮食基地160万亩;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加强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建设矿区、新汴河两侧、西二铺和汴河、八张等绿色蔬果功能区,2022年全区果蔬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结合秸秆和废弃林木基料化利用,加快建设夹沟、曹村片食用菌功能区,2022年食用菌基地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继续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森林长廊工程,建设生态公益林基地、经济林基地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北部曹村、解集、符离、栏杆等山区乡镇现代林木功能区。组织实施牧业富民工程,打造一批百头牛、万只猪、五万只家禽的龙头企业,力争到2022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培育发展一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农业经济。

第二节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立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控制,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果菜茶示范园、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实现“菜篮子”产品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加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行农产品生产“红榜”和“黑名单”制度,争取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试点。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严格遵守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100%以上,争创食品安全示范县(区)。

第三节大力培育埇桥农业知名品牌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打造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推进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加快培育和创建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埇桥农业精品名牌。进一步扩大夹沟香稻米、高滩萝卜、符离集烧鸡等品牌影响力。做好品牌宣传推介,积极参加安徽名优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及各类农业展会,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等新兴手段,讲好品牌故事。建立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机制,构建农产品品牌保护体系,严厉打击冒用、滥用公用品牌行为。

第四节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深化对长三角、淮海经济圈合作,加强同河南、山东等地区在种植、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合作,建设长三角高质量农产品、果蔬供应基地。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提高出口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动农业走出去、引进来。重点扩大板材家具、蔬菜等产品出口,保持农产品对外出口相对稳定。积极利用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平台,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抱团出海,培育竞争力强的农业企业集团。严格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第十六章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建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机制,加快形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第一节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衔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建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管理应用平台,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村土地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引导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发挥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

第二节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选择发展潜力大的农业企业,重点培育,形成龙头企业“甲级队”。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领办农民合作社。鼓励村组干部、农技人员、返乡大学生投资创办家庭农场。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到2022年,各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超过100家,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到450家,每个行政村都有农民合作社,50%以上的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社。

第三节 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农村“沉睡”资产资源,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改革,整合涉农资金向新型集体经济倾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制度,实行台账管理,强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发挥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

第四节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发展空间。鼓励小农户依托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小农户积极对接各类专业服务组织,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积极推动小农户共享区域品牌,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土地的用途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

第十七章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培育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农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引领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第一节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需求,积极探索“项目+基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生产单位+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模式,积极创建农作物整建制绿色高效示范区。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撑,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增长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推进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经营性服务体系建设融合试点,引导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争取实施一批省级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在生物育种、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到2022年,全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比例达到60%。

第二节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

加快推进付湖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把埇桥建设成辐射力更强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成果转化试验区。结合产业分布和种植特色,依托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试验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与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所、高校和知名企业战略合作,探索成立以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聚焦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建设公共研发、试验推广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农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

第三节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

每年选派农业专技人员入驻企业以及乡镇、村,进行种养殖技术指导、科普宣传、技术培训等。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与生产经营户结对帮扶,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依托省农科院、安农大、江淮园艺等单位,加快实施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法人科技特派员制度。

第四节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积极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在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广泛开展“互联网+农业”应用。构建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院校、群众性科技组织、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示范户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结合的推广体系。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健全农业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完善科技推广人员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第五节 加快推进地方优质品种保护与发展

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加强种业主体的培育与支持,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良种生产能力。推进北部解集乡、曹村镇、夹沟镇、褚兰镇、解集乡等山区安徽白山羊标准化养殖及繁育基地建设。推进中部、南部大营镇、永镇乡、祁县镇、桃园镇等以种植玉米为主乡镇湖羊标准化养殖及繁育基地建设。开展林业种植资源普查,加大保护和利用力度。

专栏4 农业现代化发展重大工程

7.“两区”建管护行动计划

到2019年底,完成17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和80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做到全部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到2022年基本完成“两区”建设任务。

8.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程

重点围绕果蔬、食用菌、林木和畜禽等特色农产品,着力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9.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以划定的“两区”为重点,大规模推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

10.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工程

以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探索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到2022年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成功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11.智慧农业引领工程

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村级益农信息社,到2020年全区益农信息社基本覆盖所有建制村。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物联网在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作物种植等方面的应用,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建设。

12.粮食安全保障工程

整合遍布乡镇老旧粮食收储库点,到2022年规划建设总容量26万吨标准化粮库,“四星级”省级示范库增加到3个以上,区合理布点建设10个日烘干能力200吨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规划建设埇桥区粮食物流产业园。

13.优质粮食工程

新建10个粮油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实验室和1个区级粮油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实施创建“中国好粮油”示范区工程,开展“安徽好粮油”“皖人食皖粮”“皖粮售全国”活动。到2022年力争全区粮油优质品率提高50%以上。

14.主食厨房工程

进一步完善“主食厨房”工程,发展主食加工业,促进传统米面和杂粮主食的工业化、方便化、大众化,扶持引导食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烘焙食品、保鲜食品、速冻食品、营养套餐等深加工特色产品以及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

15.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

进一步完善基层动物防疫检测、实验等仪器和设备配置,加大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应急物资储备、疫苗冷链运输和储藏、防控工作等方面投入,完善埇桥区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建设,提升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应急处理、安全监管能力。

16.产业兴村强县行动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乡村特色服务业等,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到2022年,新增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省级示范村3个。

17.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推动产学研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跨区域、跨产业协同创新。加强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激发农业创新创业活力。积极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18.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积极选育一批突破性的优良品种,争取培育1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完善种子全程可追溯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积极进入省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和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936行动,推进牛羊和家禽遗传改良。

19.农业科技园创建工程

依托付湖现代农业示范区,突出农业科技园的“农、高、科”定位,积极创建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业态丰富、科技水平高、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区。

第十八章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注重发掘农业的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新载体新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

第一节 提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坚持“以工业灶煮农业饭”,以加工企业升级改造,促进农业与工业深度融合,实现由“大粮仓”向“大厨房”、“大果蔬”向“大果园”等转变,建设面向长三角绿色食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围绕粮食、秸秆和畜禽、林木等主导产业,以“符离集烧鸡”“埇桥区人造板”“顺河木业”等全国区域百强企业为重点,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321”工程,重点在宿州循环经济示范园、埇桥经济开发区,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第二节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

在巩固农村电商发展成果基础上,强化农产品上行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农村电商品牌建设,培育创建省级电商服务示范网点,引导和鼓励网点开展农产品上行并帮助周边群众网销。推进有条件的网点与益农信息服务社、就业扶贫驿站、农村快递公共服务点、惠农金融服务室等共建共享。建设一批省级电商服务示范网点。增强电商主体发展实力,加强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孵化,培育年网销额超1000万元的农村电商企业、年网销额超100万元电商品牌。大力推广“电商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你种我销、你养我卖”等模式帮助小农户自产农特产品实现网销。加强农村电商业务培训,加强实务操作指导,做好电商典型示范,宣传发展促进政策。到2022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电商销售全覆盖。

第三节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

坚持“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理念,围绕打造省际交汇区中心城市和文化旅游目的地,突出“大农业、大生态”特色,实现“大田地”向“大游园”转变。到2022年,全区年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达到100万人次。以西二铺乡、符离镇、夹沟镇、蒿沟乡、桃园镇、蕲县镇、永镇乡等乡镇为基础,加快建设符离生态旅游大道、新汴河沿线休闲农庄游憩带。重点面向城市居民,发展城郊休闲、农业观光、采摘休闲等乡村旅游产品,因地制宜推广城郊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型、现代农业园区科普教育型、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型等休闲农业模式,以农业观光游、采摘体验游、乡土风情游、研学互动游为主要项目载体,开发城郊短线乡村休闲和周末休闲度假项目,打造城市近郊休闲环。

第四节培育乡村新经济新业态

充分发掘乡村新功能新价值,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着力发展乡村分享经济,根据农业农忙和农闲季节规律,发展乡村人力资源共享,实现忙时务农、闲时务工的格局。依托数字经济、网络信息技术等发展,搭建共享农机具线上调度平台,推动小农户对接空闲农机、农机手,发展农机共享经济。建设线上农技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乡村闲置农房、田园、山地、湖泊、林地资源等,建设一批集产品认养、托管代种、自行耕种、农舍租赁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小规模、精致化、综合性现代化共享农场。

第五节打造农村产业新载体

加强埇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和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配套生产服务基础设施,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平台载体。坚持产业引领、因地制宜、市场主导、融合发展原则,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加快建设符离、付湖等一批“农字号”特色小镇,打造全域“农字号”特色小镇。按照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积极探索开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点、田园综合体等载体。

第十九章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着力增强农民参与融合能力,创新收益分享模式,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第一节 提高农户参与程度

拓宽合作领域,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依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强化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挖掘集体土地、房屋、设施等资源和资产潜力,依法通过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租赁等形式,积极参与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加强市场预测、生产资料采购、产品营销、信用评价、保险推广等服务,为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节创新收益分享模式

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鼓励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普通农户等组织共同营销,开展农产品销售推介和品牌运作,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设立风险资金、为农户提供信贷担保、领办或参办农民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完善涉农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明确资本参与利润分配比例上限。

第三节 强化政策扶持引导

更好发挥政府扶持资金作用,探索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安排财政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以土地、林权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为股东方。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的政策。鼓励将符合条件的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贫资金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后,以自愿入股方式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户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采取特殊保护,探索实行农民负盈不负亏的分配机制。

第二十章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坚持市场化方向,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放开搞活农村经济,合理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推动乡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第一节 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

吸引更多懂农业、爱农业、有技术、有资本的农民和乡村企业家返乡创业,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格局。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大学生、技术农民等发挥资本、技术、信息优势,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二节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统筹规划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创业点建设,积极争创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建立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建设一批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健全服务功能。为返乡创业人员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做好服务保障,对返乡人员初始创业失败的给予一定的补贴。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力争5年内使有创业要求和培训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或已创业的农民工至少参加一次培训。

第三节 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加快将现有支持“双创”相关财政政策措施向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拓展,保障返乡创业人员同等享受招商引资、财政优惠政策的权利。推动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提标增效,将农村自主创业青年纳入政策范围,降低或免除反担保,开展“社保贷”信用贷款试点。适度放宽返乡创业园区用电用水用地标准,吸引更多返乡创业人员入园创业。建立完善返乡创业人员信用征集、评价和运用机制,通过优先支持、利息优惠等措施加强对守信创业主体的正向激励。

专栏5 构建乡村产业体系重大工程

20.农产品加工业提升“321”工程

全面对接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工程,组织实施我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321”工程。“3”:到2022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3:1的发展目标。“2”:重点在宿州循环经济示范园、埇桥经济开发区2个园区,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做好农产品加工企业服务,到2022年争取新培育1-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到2022年,各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超过100家,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到450家,每个行政村都有农民合作社,50%以上的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社。

22.供销合作社培育壮大工程

根据农民种植习惯和作物的分布,确定位置建设综合为农服务中心(基层社),以此为中心纵向加快对村级综合服务社的建设,横向发展和整合专业合作社,形成横向联合、纵向联动的基层社、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服务网络。

23.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振兴计划

编制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菜单式”行动指引,持续推进“三变”改革,加大项目、用地、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力度,提升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到2022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达到100个。

24.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以九里村贝栗南瓜、沈家村蘑菇盆栽、浍光村进口花卉、胡疃村水果玉米等特色产品为依托,打造2-3 个电商示范村。培育一批省级示范企业,积极争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丰富乡村网点民生服务,推动乡村电商服务网点与就业扶贫驿站、农村快递公共服务点、信息进村入户益农信息社、惠农金融服务室等共建共享。

25.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加快建设付湖科技农业观光基地、新汴河和符离十里桃花乡村休闲基地、符离“烧鸡”味觉体验基地、五柳乡村生态养生度假休闲基地“四大基地”。

26.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

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水产养殖场和屠宰场标准化改造,改善养殖和屠宰加工条件,完善粪污处理等设施,促进循环利用。以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27.农村“星创天地”

打造农村版众创空间,以农业科技园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型企业、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载体,利用线下孵化载体和线上网络平台,面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完善和创建埇桥“星创天地”。

28.返乡下乡创业行动

落实国家实施的农村双创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培育行动方案,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深入推进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实施引才回乡工程,设立专家服务基地,吸引各类人才回乡服务。

29.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工程

以“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为方向,重点围绕“培育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开展示范创建,加快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

第六篇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乡村 塑造生态宜居新风貌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第二十一章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实施农业绿色生产行动,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深入实施秸秆禁烧制度和综合利用,突出秸秆收储体系标准化建设。以埇桥区入选2019年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为契机,围绕秸秆收割、压缩、烘干、储存、运输及综合利用、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条,扶持发展一批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开展尾菜、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集成推广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提升秸秆能源化利用水平,拓展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利用渠道。到2022年,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第二节 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形成设施升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新格局。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积极推进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创建,大力推广畜禽粪便自然发酵、异位发酵、直接还田,好氧发酵、有机肥生产,沼气生产、渣液还田等资源化利用技术。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改造完善粪污收集、处理、利用等整套粪污处理设施,探索建立“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保险联动”的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和收集体系运行模式。到2022年,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为畜禽养殖环节中常态化的生产方式。

第三节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认真落实农业部“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施用,推广科学施肥技术,集成应用全程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到2022年,全区农药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1%,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2%。建立健全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选择农膜使用量较大的乡镇,开展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试点。争取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

专栏6 农业绿色发展行动

30.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产养殖污染减排、地表径流污水净化利用等工程。通过综合治理,到2022年,我区化肥农药减量2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31.秸秆综合利用专项推进行动

在商品有机肥加工、秸秆栽培食用菌、生物质能源和新型材料等领域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到2022年,全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超过90%。

32.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整县(区)推进试点工程

改造完善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利用等整套粪污处理设施,到2022年,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以上,病死畜禽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第二十二章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实现“一保两治三减四提升”。

第一节 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三大革命”

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清扫收运处置体系,稳步推进垃圾源头分类和无害化处理,加快推进埇桥区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加快推进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推进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开展农村改厕及粪污治理,大力推进自然村“厕所革命”,重点对不能纳入管网集中收集处置系统的自然村常住农户实施非卫生厕所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无害化治理,加强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到2022年,全区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生活污水处理率有效提高。

第二节 着力提升村容村貌

推进村庄道路硬化,在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建设的同时强化入户道路建设,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实现户户通。深入推进“美丽庭院”建设,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整治公共空间、庭院环境,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促进庭院内外整洁有序。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大力开展“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建设绿色生态村庄。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到2022年基本实现道路硬化、村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六化”目标,农户家庭基本实现“五净一规范”。

第三节 健全乡村长效管理机制

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解决现阶段突出问题的同时,着力健全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激发农民建设美丽家园的自觉性、主动性,确保建成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充分利用“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机制,通过村民自建等方式组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引导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全程参与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切实简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审批和招投标程序,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工程质量。建立健全农村污水处理长效运营、管护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卫生厕所长效管护机制。明确村民维护村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维护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确保村庄常年保持干净、整洁、有序。

专栏7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33.农村垃圾治理专项工程

完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全区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实现农村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到2022年全区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实现全覆盖。

3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工程

到2020年,实现全区25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120个左右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到2022年,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问题得到管控,生活污水治理率显著提高。

35.厕所革命

抓住“政府主导、财政扶持、部门协作、镇村实施、农户参与”五个关键,形成区、乡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加快厕所改造和建设。到2020年基本完成农村厕所卫生改造。及时开展农村改厕工作“回头看”,加快推进厕所管护公益岗位开发进程,确保农村厕所建后使用常态长效。

36.乡村绿化行动

全面推进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建立林长制,积极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国土绿化攻坚全覆盖,基本实现“山地森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屯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乡村绿化格局。

37.“美丽庭院”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广泛动员、引导群众持续搞好房前屋后、院内、屋内环境卫生,建设美丽庭院,力争尽快实现农户家庭“五净一规范”。积极倡导卫生文明,摒弃不洁陋习,养成良好习惯,维护公共卫生。

38.水环境治理工程

加快推进新汴河、濉河、沱河、唐新河等区域污染防治。持续实施乡村河沟清淤、塘坝扩挖,进一步疏通农村水系脉络。严控地下水超采,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依法规范机井建设管理。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到2020年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努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

39.老汪湖行蓄洪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认真落实老汪湖行蓄洪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强力推进老汪湖行蓄洪区保庄圩垃圾、厕所、污水专项整治,加快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亮化建设,圆满完成9个保庄圩环境“三大革命”和“双基”建设任务。

40.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巩固提升已建成村,扎实推进在建村,积极谋划待建村,到2022年所有规划布点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着力培育、创建灰古镇付湖村、曹村镇闵祠村、西二铺乡沟西村、符离镇褚庄村、栏杆镇石相村、蒿沟乡赵楼村、大营镇镇东村、大营镇韩圩村、西二铺乡沈家村、夹沟镇五柳村10个升级版(3.0版本)的美丽乡村“精品村”和永镇乡关湖村、符离镇沈圩村、夹沟镇镇头村3个增强版(4.0版本)的美丽乡村“品牌村”。

第四节 强化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力度。持续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城西等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认真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和四项指标,加大入河排污口监管力度,建立比较完善的水源环境监管体系。全面推进林长制改革,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廊道和平原农田林网建设,构建水系林网、农田林网、骨干道路林网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适时对矿山修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进行评估,全力推进采煤塌陷区环境综合治理,推动沉陷村庄搬迁及危房拆除工作。科学划定江河湖库禁养、限养、养殖区域,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实施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护行动计划,严防动植物疫病疫情、有毒有害物质传入传出,维护生物多样性。

专栏8 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

41.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严守湿地生态红线,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明确保护责任,并根据需要和具体条件实施退养还滩。到2022年,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

42.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

在完成2019年21个废弃矿山治理计划的同时,谋划好2020—2022年废弃矿山规划,力争再治理28个废弃矿山。加快推动综合治理项目的规划变更工作,力争2020年10月前完成我区6个综合治理工程的整改任务。督促蕲县、桃园、大泽乡、芦岭等涉矿搬迁乡镇按照“应搬尽搬,应拆尽拆”的原则,确保按照计划实施,全面拆除塌陷区已搬迁村庄的危旧房屋。

43.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组织开展全区湿地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和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建立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的监测标准体系。加强本地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平原区湖泊湿地的保护,加强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第七篇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 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农村干部群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以现代理念、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凝聚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十三章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奠定乡村振兴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一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体现埇桥特色的时代精神、改革精神。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埇桥”主题实践活动,着力挖掘“身边好人”,设立“身边好人榜”,表扬从村里选出的乡土好人,弘扬正能量。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方式和载体,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注重典型示范,精心设计开展多样化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第二节 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扎实开展区级新时代传习中心建设,全面推进乡镇讲习所建设,广泛动员和运用社会力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行见效、社会风尚向上向善。把思想文化教育融入到乡规民约、行为规范、文明公约之中,弘扬真善美,传播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让农村善行义举蔚然成风。强化理论和政策引导在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针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公共社会秩序的突出问题,加强应对解决。创新宣传工具和宣传方式,净化农村网络文化阵地。

第三节 倡导诚信道德规范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升乡村道德水准。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提升农民道德自律能力。重视家庭教育,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五好家庭”“十星清洁户”“最美庭院”等文明创建主题活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弘扬中华孝道,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营造幸福靠奋斗、劳动最光荣的社会风尚。发挥好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等新乡贤作用,凝聚道德力量、传播主流价值。加快推进农村诚信体系建设,将违反公民道德等不文明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深化诚信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强大舆论氛围。

第四节 促进乡村移风易俗

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崇尚科学文明,传播科学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坚持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喜事小办或不办、节事廉办、好事多办的时代新风。利用各种媒体平台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卫生保健常识、法律法规知识等现代生活知识,引导广大农民积极融入现代社会发展大潮。加强农村科普和普法工作,全力封堵邪教迷信、非法宗教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农村地区的滋生蔓延渠道。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整治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以法治理念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

第二十四章弘扬埇桥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弘扬具有埇桥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孝贤文化和民俗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

第一节保护利用优秀乡村传统文化

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保存乡村重点文化遗产的整体风貌和历史信息,以闵子骞祠、时村镇老街等为重点,系统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景观风貌和人文资源。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推动实施一批文化保护工程,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大力发挥淮北花鼓戏、符离集烧鸡、民间马戏等地域特色文化魅力。实施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藏工程,鼓励乡村史志修编。

第二节重塑乡村文化生态

紧密结合特色小镇、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以形神兼备为导向,保护乡村原有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田绿草青的居住环境,重现原生田园风光和原本乡情乡愁。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业态。

第三节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加强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积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武术、戏曲、舞龙、舞狮、锣鼓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第二十五章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乡村文化市场,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

第一节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按照有标准、有设施、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深入推进乡镇(街道)、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22年实现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文体广场以及乡风家风馆、村史馆、乡贤馆等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农村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完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村健身设施全覆盖。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突出资源整合和闲置场地设施利用。

第二节 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增加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推出具有乡村特色、深受农民欢迎的优秀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鼓励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新突破,通过“以奖代补、以购代拨”等形式,扶持“三农”题材重点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举办农村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展演,继续开展“送戏进万村”“戏曲进校园”“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第三节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乡村文化形态。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鼓励乡村自办文化。搭建乡村文艺展示交流平台,扎实开展农村“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完善“结对子、种文化”机制,鼓励开展“乡村春晚”等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不断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培养一支懂文艺爱农村爱农民、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体育活动,引导农村广场舞等广场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开展。推进农村文化市场转型升级,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

专栏9 乡村文化繁荣兴盛行动

44.农耕文化保护传承

落实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指导意见。以埇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宿州埇桥现代农业展览馆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弘扬具有埇桥特色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

45.中国“书法之乡”“马戏之乡”创建工程

深入发掘民间地方书法、马戏文化资源,加强区域书法艺术协作,做大做强书法产业,培育打造马戏文化活动品牌,培养一批扎根村的乡土文化人才,打造“书法之乡”“马戏之乡”。

46.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

吸引社会力量,探索古民居利用新途径,促进符离镇沈圩村清代民居、时村镇老街等保护和振兴。

47.乡村传统工艺振兴

推动埇桥唢呐、藤编筐篓等乡村传统工艺项目纳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积极在有条件的乡村试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技能培训为抓手,帮助乡村群众掌握一门技术。

48.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藏

依托历史建筑、古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积极申报生态(社区)博物馆、户外博物馆等,通过对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的综合保护与展示,再现乡村文明发展轨迹。

49.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程

推动区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升级。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到2019年,80%的行政村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20年全区村级综合性文化活动服务中心全覆盖。

50.农村题材艺术创作工程

五年内争创一批以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孝老爱幼、家庭和睦、法治文化、脱贫攻坚为重点的现实题材小品小戏,创作一批优秀歌舞、曲艺等文艺作品,形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活动机制。

51.送戏进万村工程

认真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形式确定演出服务单位,完成演出任务。认真做好“送戏进万村”公共服务网络平台的管护,确保送戏进万村的演出质量。

52.百馆千村文化结对工程

加强结对服务活动管理,鼓励采用“乡村春晚”等形式,开展送演出、送讲座、送展览、送培训等服务活动。

53.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工程

积极开发书画类文化用品和马戏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积极申报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

54.农村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工程

加快建设乡村书香网咖等文化休闲场所。加强农村文化市场人才队伍建设,到2022年实现每个建制村文化市场监督员全覆盖。

55.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重点打造乡镇文化站站长、村级文化协管员(文物保护员)、民营院团演出队伍、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文化团队(协会)、文化志愿者等6支乡土文化人才队伍。

第八篇 提升现代乡村治理能力 构建治理有效新体系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第二十六章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

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一节 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

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大力实施“一抓双促”农村基层党建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和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大力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到2022年全区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村占比达到60%以上。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提倡由非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或党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积极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加大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工聚居地中建立党组织力度,引导其始终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正确方向。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

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休军人、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等到村任职。逐村摸排分析,对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调整优化,全面实行备案管理,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机制。通过本土人才回引、定向培养,区乡统筹招聘等渠道,每村至少确定2名后备干部。健全完善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认真落实选派帮扶干部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

第三节 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章、党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全面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党员联系农户等制度。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注重发挥无职党员作用,深化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双带”、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等载体,开展党员挂牌、设立责任区、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承诺践诺等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定期开展农村党员组织关系排查,健全党员量化积分、“红黄榜”管理、党员告诫制等制度,严格党员党籍管理,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定期走访慰问农村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发展党员程序,加大在青年农外出务工人员、妇女中发展党员力度,提高农村发展党员质量。

第四节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与保障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区乡纪委监委责任,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情况作为每年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巡察工作内容,作为领导班子综合评价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坚持抓乡促村,整乡推进、全面提升,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加强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基本保障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每年按照5-10%比例倒排整顿对象,逐一制定整顿措施。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监督,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规范村级权力运行,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建立健全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期述职、责任追究等制度,规范村级事务运行。建立监督员队伍,加强对村务决策、村务公开、“三资”管理、工程项目及惠农政策落实等工作的监督。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经费保障政策,合理确定绩效报酬和村“两委”其他成员报酬,建立正常的增长机制。积极为符合条件的村干部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重视发现和树立优秀农村基层干部典型彰显榜样力量。

第二十七章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法律权威地位,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

第一节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加强农村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深入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依法开展民主选举和自我管理,有序产生村(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组织、村(居)民小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等群众性组织,依法成立村民理事会。创新民主决策程序,完善城乡社区工作协商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积极促进流动人口有效参与农村社会服务管理。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决策格局。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独特功能,弘扬公序良俗。全面实施“四议两公开”制度,推进村务公开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区村务公开目录,丰富村务公开内容,规范村务公开程序。健全村务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村务档案归档、保管和使用管理。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加强基层纪委监委对村(居)民委员会的联系和指导。2018年起,3年内完成村规民约的废改立工作,到2020年有村规民约的村实现全覆盖。

第二节 提升乡村法治水平

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维持良好有序的社会治安。依托区乡村三级法治大讲堂,每年经常性开展村“两委”干部法律知识培训,加强土地征收、承包地流转、生态保护、社会救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法治思维,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提升依法办事能力。每年结合春节期间农民工返乡、“江淮普法行”、“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点,开展“送法进社区、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服务农民工法治宣传活动,在村(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积极利用“*****查看详情”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查看详情”政务热线、“*****查看详情”残疾人服务热线窗口和紧急救助平台,提供法律服务。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法律顾问全覆盖,积极推进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加大对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民生工程的实施力度。大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强化法治宣传设施建设。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到2022年逐步将省级中心村建设成为民主法治示范村,其中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占比在20%以上。

第三节推进乡村德治建设

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以党章为镜鉴,以党纪党规为准绳,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良好形象影响带动群众。发挥群众身边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广泛开展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美德少年等各类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推出农村的凡人善举、草根英雄,以榜样力量引领新风正气。发挥新乡贤的带动作用,从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乡村教师、退伍军人、创业人士等群体中发现和培育新乡贤,以他们的嘉言懿行感召群众、垂范乡里。

第四节 建设平安乡村

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推进区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等违法犯罪。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继续整治农村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深入开展农村反邪教斗争和警示教育。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探索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加快物防技防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区域视频防控“村村通”,持续深化“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制度,确保“村村有警、定期进村”。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第二十八章夯实基层政权

根据省市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实际,科学设置乡镇机构,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第一节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加强乡镇服务能力建设,做好符离镇、朱仙庄镇等省综合改革试点镇试点工作,围绕更好服务人民群众,合理设置基层政权机构和人力资源,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力量,统筹机构编制资源,整合相关职能设立综合性机构,实行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有序推进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向农村延伸,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有计划地选派区直机关部门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

第二节 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

整合基层政务服务资源,推进整体化服务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推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充分利用安徽政务服务网逐步推进网上办理,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流程。逐步实现区、乡、村三级政务服务联网运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互通的新型政务服务模式,促进农村政务服务工作智能化、网络化。增强服务三农、服务乡村的意识,优化涉农行政审批流程,压缩办事时限,为办事群众提供便利。

第三节 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

制定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村(农村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推进农村基层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按照“一窗多能、一岗多责、定岗定责”的要求,建立规范化“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绿化等认捐、认建、认管机制,积极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形成良性的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的运行机制。吸纳非户籍居民参与农村社区协商,维护外出务工居民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社区权利,引导农村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服务,凝聚农村社区治理正能量。

专栏10 乡村治理体系构建计划

56.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实现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实施“互联网十农村社区”计划,推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57.村规民约规范化建设工程

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工作,依法建立对村规民约的审查机制,认真清理并指导做好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加强对村规民约规范完善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到2020年有村规民约的村实现全覆盖。

58.“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

组织开晨“送法律进农村、维稳定促发展”农村主题法治宣传活动。组织现场法律咨询,发放各种法治宣传资料和普法读物。组织开展法治文艺演出,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法律送到千家万户。

59.“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

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村务、财务公开,实现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努力提高农村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60.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健全农村人防、技防、物防有机结合的防控网,增加重点地区治安室与报警点设置,加强农村消防、交通、危险物品、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监管,形成覆盖城乡务实高效的社会治安防控格局。

61.农村“雪亮工程”

加大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力度,推进城乡视频监控连接贯通,扎实推进“天网、地网、车网、栈网”四网合一的雪亮工程建设。到2020年实现农村地区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62.乡村基层组织运转经费保障

落实村级组织基本运转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确保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党员活动室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为民服务大厅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

第九篇 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打造生活富裕新乡村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十九章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确保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

第一节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健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夯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建档立卡工作,完善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做到“脱贫即出、返贫即入”。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大力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深化“三有一网”点位扶贫,推动养殖、种植、电商、旅游等扶贫措施深度落实,完善扶贫工厂、扶贫驿站、扶贫基地建设,确保村有主导产业,户有精准政策。着力实施就业扶贫工程,强化“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模式,加强就业扶贫驿站(扶贫车间)建设,积极开发公益岗位。加大金融扶贫力度,规范扶贫小额信贷发放,积极开发保险扶贫产品。优化“351”“180”健康脱贫政策,以老人、病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为重点,综合实施保障性扶贫政策,确保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织密扎牢“两不愁三保障”网底。有序推进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大力推进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力扶贫、网络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等行动,全面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做实“1+9+30”工作机制和“*****查看详情”调度机制,深入开展“双包”、“五级书记”遍访、住村走访调研等活动,深入推进“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实现帮扶工作全覆盖。加大资金投入,地方财政可用财力增量的20%以上增列扶贫资金预算,清理收回财政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部分的50%以上用于脱贫攻坚。加快推进中国社会扶贫网(埇桥区)规范运行和平台推广,充分发挥省脱贫攻坚大数据管理平台作业,强化扶贫数据服务功能,全面配合做好国家脱贫攻坚普查。

第二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落实脱贫退出后续帮扶计划和巩固提升方案,持之以恒加强财力、人员、时间、机制“四个保障”,落实“四个不摘”,做到“四个不脱”。加快建立健全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持续改善相对贫困人口的发展条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贫困村和贫困户“造血”功能。坚持综合施策,统筹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加强和完善综合保障性扶贫措施,培育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能力。着力实施扶贫扶志工程,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加强宣传引导,向社会讲好脱贫攻坚埇桥故事,营造脱贫光荣、勤劳致富的良好氛围。总结脱贫攻坚典型经验,建立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探索统筹解决城乡贫困的政策措施,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专栏11 脱贫攻坚行动

63.脱贫攻坚十大工程

围绕省、市脱贫攻坚重点工程,继续完善和提升我区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产业脱贫工程、就业脱贫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生态保护脱贫工程、智力扶贫工程、社保兜底脱贫工程、健康脱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金融扶贫工程、社会扶贫工程。

第三十章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优化就业环境,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拓展农民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空间。

第一节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以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为载体,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兴办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积极支持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在农村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方面,鼓励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务工。加强劳务协作,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实施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的技能提升计划,着力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第二节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宿州大学城,合理选择一批知名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作为农民就业的公共实训基地。搭建公共就业职介服务、职业中介机构市场和“互联网+就业”信息三大就业平台实现智慧就业。组建专业就业咨询和指导团队,鼓励种田能手、返乡创业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等接受就业培训。争取到2022年,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都有接受就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

第三节 强化就业制度保障

推动形成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调协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落实就业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失业登记等公共服务制度,加强就业援助。落实就业扶持相关政策,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专栏12 乡村就业促进行动

64.农村就业岗位开发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在乡村地区新办环境友好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

65.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企业新录用农民工岗前技能培训、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到2022年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

6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加大并集中资金投入,依托宿州应用技术学校等现有培训机构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训基地,重点开展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训,到2022年力争建设1个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

67.乡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区级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及乡镇、建制村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乡村公共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开展网上服务,开展基层服务人员能力提升计划。

第三十一章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促进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向乡村布局,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全区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稳步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强力发展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发挥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示范和引领作用。启动实施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积极强化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以宿州应用技术学校为依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坚持统筹推进、普特融合、尊重差异、多元发展,全面提高农村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依托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的优势资源,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全员参与的乡村教育网络体系,为乡村居民提供学习服务。

第二节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地方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实现每个乡镇都有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力争30%的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所有一般卫生院达到一级综合医院医疗水平。建成上联下通的区、乡、村三级人口健康信息“智慧卫计”平台,完全实现乡村医生一体化管理。加强和完善医共体建设,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三个区级公立医院和每个乡镇卫生院逐步建成为医共体。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提高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强化优生优育科普宣传,增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积极倡导优生优育。继续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实行公立医院绩效工资制,进一步缩小城乡医护人员工资差距,充分调动乡村医务人员积极性。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升居民文明卫生素质。

第三节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健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相关保障制度的衔接机制。扎实推进医保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三保合一”,构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创新关爱服务模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三留守”人员以及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突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暑期安全工作。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解决残疾人因残疾产生的额外生活支出和长期照护支出困难,确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

第四节 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

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以乡镇为中心,建立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村特困供养服务、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相互配合,形成农村基本养老服务网络。支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干预和医疗保障服务。支持主要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老年养护院、医养结合设施、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增加护理型床位和设施设备,提高供养服务机构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将有意愿入住乡镇卫生院或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的农村分散供养失能五保老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一级残疾人实行集中供养。推进农村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鼓励村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资源优先用于发展养老服务,鼓励企业、集体、个人投入多元化农村康养产业项目。到2020年全区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覆益率达到100%,每个乡镇内设置3-5个村级养老服务站。

第五节 打造农村放心消费市场

开展“放心消费创建进乡村”行动,推进经营者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进货检查验收、商品和服务质量承诺、商品退换货和售后服务、消费纠纷和解等制度,引导经营者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不断缩短品质消费品与乡村消费者的距离。加大乡村市场监管执法力度,重点检查各类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建筑装饰材料、农副产品、涉及惠农补贴的商品;重点查处商品销售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假冒或仿冒他人注册商标、名称、包装、装潢,以及虚假广告、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等违法行为。开展品质消费教育乡村行活动,引导广大农村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重视消费品质,对农村消费者加强法律法规及消费知识普及,提高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辨识能力,掌握消费侵权救济途径,切实保护广大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到2022年实现“放心消费创建进农村”覆盖全区90%以上的建制村(社区),建立起安全、放心、便捷的乡村消费品流通通道。

第六节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高抵御各类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加强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对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公共基础设施及农村危旧房屋进行风险防御评估,明确预防重点。推进农村公共消防设施、消防力量和消防安全管理组织建设,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完善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在有条件的多灾易灾乡村设置救灾物资储存室。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解决农村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强化突发事件处置评估、应急管理绩效考核和督查体系建设,推进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向乡镇延伸。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举办应急演练。建立农村抗震设防监管体系,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抗震设防管理。乡镇(街道)结合社区布局、人口分布和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选择典型的自然灾害频发区,依托现有设施新建或改扩建乡村综合性示范应急避难场所,2022年实现乡镇全覆盖。

专栏13 农村公共服务提升计划

68.乡村教育提升工程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学困生等重点群体及辍学率较高的重点地区、学校的监控,实现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全覆盖”。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69.健康乡村计划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域医共体,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初步形成分级诊疗格局。到2022年力争30%的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

70.全民参保计划

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建立全面、完整、准确、动态更新的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和居住居民为重点,鼓励持续参保,积极引导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参加职工社会保险。

71.养老服务进农村工程

完善区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开展养护院、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区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覆益率达到100%,每个乡镇内设置3-5个村级养老服务站。

72.放心消费创建进乡村行动

持续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到2022年实现“放心消费创建进农村”覆盖全区90%以上的建制村(社区),建立起安全、放心、便捷的农村品质消费品流通渠道。

73.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向乡镇延伸,实现系统与乡村应急广播等渠道对接,提高预警信息覆盖面,有效解决预警信息发市“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十篇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确保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推动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平等交换,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更好激发农村内部活力。

第三十二章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

第一节 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

积极引导农村学生升学和部队退伍进入城镇的人口、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镇。重点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发展快、潜力大的城镇集聚,优化人口结构和空间布局。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第二节 保障农业转移人口权益

不断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保障符合条件的未落户农民工在流入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接受学前教育。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满足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完善医疗卫生属地化管理制度,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对符合条件的采取多种方式满足基本住房需求。

第三节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加快户籍变动与农村“三权”脱钩,不得以退出“三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促使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放心落户城镇。

第三十三章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大力培养乡土人才,激发人才要素活力,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第一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健全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创新培训机制,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形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鼓励职业农民参加职称评定,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农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充实乡镇农技干部队伍,发挥好农业专家顾问、技术创新团队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作用。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农经体系,培养一批懂政策、善管理的农经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第三节 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到村任职。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和“精准扶贫专家下基层服务”活动。建立完善新乡贤吸纳机制,鼓励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到乡村发挥余热、施展才能。

专栏14 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计划

74.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重点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农业工人、农业服务人员、合作社骨干成员等进行培训,到2022年累计新增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

75.乡村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支持乡村企业家致力于农村产业发展,建立乡村企业家与农民利益共享机制,加大乡村企业家人才培育力度。2018-2022年,全区每年重点培育一批乡村企业家人才。

76.新一轮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加快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77.乡土人才培育计划

培育一批带动力强、有一技之长的“士专家”、“田秀才”、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农村电商人才,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培养一批技艺精湛的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造传承人。

78.乡村财会管理“双基”提升计划

以乡村基础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基本财会人员配选和专业技能培训重点,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自治组织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和开展各类基本经济活动的规范管理能力。

第三十四章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

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盘活存量,用好流量,辅以增量,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

第一节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研究出台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农户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退出和有序流转机制,试点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鼓励村民自愿退出宅基地。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第二节 保障农村发展用地需求

统筹农业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留一定比例的乡村建设用地指标,村庄规划要预留足够的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活设施用地。在确保农地农用的前提下,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合理保障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用地需求。健全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类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以及农业规模化经营必须兴建的配套设施用地,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

第三节 盘活利用农村建设用地

结合全区美丽乡村建设,以增减挂钩为抓手,与控制违建相结合,用足用好拆旧安置政策,有序推进农村空心村治理,积极引导农户向集镇、安置区集中,解决农民建房“零、乱、散”等突出问题。稳步推进增减挂钩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每年拆迁复垦不少于5000亩,交易节余指标不少于1000亩。积极推进增减挂钩交易指标交易,将交易收益全部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民生事业发展。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入股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

第三十五章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第一节 保障财政资金投入

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进在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行业间涉农资金在执行环节统筹,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区政府依法依规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加大政府投资对农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等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对乡村振兴领域的投资力度,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利用新增一般债务限额支持乡村振兴的公益性项目建设,争取一般债券筹措资金。鼓励能实现融资和收益自求平衡的乡村公益性项目,申报试点专项债券筹措资金。

第二节 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坚持取之于地,主要用之于农的原则,制定实施意见,研究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机制,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第三节 引导撬动社会资本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完善PPP项目政策,建立项目合理回报机制。规范有序盘活农业农村存量资产,回收资金主要用于补短板项目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积极争取利用外资开展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推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让农民更多参与建设管护。

第三十六章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服务和产品创新,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第一节 健全金融支农组织体系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乡村普惠金融,形成多样化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积极争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把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重点放在农村,引导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继续发挥宿州农商银行“三农”主力军作用,增强淮海村镇银行法人金融机构乡村振兴责任,推动惠农金融服务社、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推广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电子银行服务渠道,丰富金融服务主体。做强做大埇桥区担保公司,力争到2022年实现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在保余额7亿元。

第二节 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

稳妥有序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扩大银行贷款抵押物范围,推广动产质押融资。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养殖、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农业开发等领域的信贷投放。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信用等级与贷款额度、贷款利率挂钩的业务模式。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挂牌、对接各类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农业企业通过股权、债权直接融资,拓展融资渠道,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持续增面扩量。积极推进覆盖大宗农作物生产成本的“基本险+大灾险+商业险”三级保障体系农业保险试点,探索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设施农业保险等,不断丰富创新农业保险新险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第三节 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

加强财政与金融协同联动,综合运用保费补贴、税收优惠、奖励补助等多种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确保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积极落实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协调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降低门槛,执行政策性担保费率。完善涉农贴息贷款政策,降低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落实地方金融监管责任,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防范农村金融风险。

专栏15 乡村振兴金融支撑重大工程

79.金融服务机构覆盖面提升工程

稳步推进村镇银行向乡镇村开设网点,推动淮海村镇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到空白乡镇设立标准化固定营业网点,至2022年全区新增乡镇固定营业网点不少于15个。

80.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

积极建设简易便民网点。积极利用固定电话、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打造“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社区E银行”。鼓励采取定时定点巡回流动服务方式,使乡镇网点服务有效覆盖周边行政村。

81.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工程

深化“银保合作”,推广“助农宝”。稳步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林储贷”、“劝耕贷”等创新业务,探索开展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及农业生产设备、设施抵押贷款等业务。

82.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数据库+网络”为核心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作用,提高信用体系覆盖面和应用成效,积极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提升农户融资可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

第十一篇 统筹规划实施 保障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提高全区各级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更好履行各级政府职责,凝聚全社会力量,扎实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十七章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总搅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证。

第一节落实各方责任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建立区负总、镇抓落实、村组织实施、部门合力共为的工作机制。坚持乡村振兴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的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各乡镇要根据实际,依照本规划编制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细化实化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可操作性。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抓紧制定专项规划或实施意见。

第二节 加强法治保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推动各类组织和个人,依法依规实施和参与乡村振兴。

第三节 动员社会参与

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加强组织动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创新宣传形式、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生动实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建立乡村振兴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组织智库加强理论研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汇聚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全体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局面。

第四节 抓好评估考核

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评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政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本规划确定的约東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确保质量和效果。加强乡村统计工作,因地制宜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第三十八章有序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统筹谋划工作思路,明确重点任务推进节奏,不搞齐步走,稳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第一节 准确聚焦阶段任务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腿和乡村建设短板。在开启埇桥全面推进现代化新征程时期,重点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为乡村振兴布好局。

第二节 科学把握节奏力度

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分步实施,精准发力,逐步深入,形成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主体、资源、政策和城乡协同发展,避免代替农民选择,引导农民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发农村各类主体活力,形成系统高效的运行机制。立足当前发展阶段,合理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制度保障等供给水平,科学评估财政承受能力、集体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本动力,依法合规谋划乡村振兴筹资渠道,避免负债搞建设,防止刮风搞运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三节 梯次推进乡村振兴

科学把握乡村差异,尊重并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发掘和总结典型经验,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有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宿州主城区周边城郊结合部条件较好的乡村要发挥引领区示范作用,到2022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各乡镇周边以及埇北、埇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攻坚区精准发力,采煤沉陷区、贫困地区到2050年如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埇桥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docx

文件下载




恭喜您抢到

具体详情请联系客服人员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采招网所有

恭喜您抢到

具体详情请联系客服人员

您已参加了618礼品抢购活动
稍候将会有客服人员联系您
请注意来电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采招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