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1").css("display","block"); //视图时要用 包围 var flashvars = { f: "", s:"0", c:"0", e:"2", v:"80", p:"1", lv:"0", loaded:"loadedHandler", my_url:encodeURIComponent(" />
您当前位置:采招网 > 招标频道 > 招标日历 > 招标公告 >  重庆市永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发布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

重庆市永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发布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

来自:采招网(www.bidcenter.com.cn) 农业主推技术

所属地区 重庆市-重庆市-永川区 发布时间 2023/8/28 关键词农业主推技术   近期更新0项目点击关注“农业主推技术”实时招标项目

注册即可查看免费招标信息  立即免费注册   立即登录     服务热线:400-810-9688

如果您已经是会员请先登录

永农委发〔2023〕116号

重庆市永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关于发布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

为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满足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技术需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永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组织遴选了农业主推技术10项,现予推介发布。

各镇街农业服务中心和委属有关单位要结合农业主推技术、本地产业发展要求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技术需求,依托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开展农业主推技术的示范和指导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广主推技术,推动全区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附件:1、2023年重庆市永川区农业主推技术

2、2023年主推技术简介

重庆市永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3年8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1

2023年重庆市永川区农业主推技术

(共10项)

序号

类别

数量

推荐单位

技术名称

1

粮油

3

区粮油站

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2

区粮油站

秸秆全量还田下水稻丰产减排技术

3

区粮油站

“玉米-大豆-绿肥”周年高效种植技术

4

经作

5

区经作站

夏秋茶综合利用技术

5

区经作站

茶叶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绿色生产技术

6

区经作站

甘蓝生态高效种植技术

7

区经作站

果园树盘秸秆粉碎覆盖行间绿肥种植免耕栽培综合技术

8

区经作站

花椒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9

畜牧渔业

2

区畜牧渔业中心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10

区畜牧渔业中心

池塘“一改五化”生态集成技术


附件2

2023年主推技术简介

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

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中稻蓄留再生稻是一项一种两收、省工节本、绿色高效,提高复种指数和水稻单产的重要栽培技术,被誉为重庆农业“三绝”之一。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顺应了水稻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有效解决传统再生稻模式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突出问题。近年来,随着机收水稻技术大面积推广,传统的中稻无序机收对稻桩碾压现象极为严重,导致再生稻腋芽萌发明显降低,再生稻单产处于较低水平,加之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栽培仍存在强再生力水稻品种少、腋芽促发栽培技术缺乏、农机和农艺措施不够配套等限制因素,制约了再生稻技术大面积应用。再生稻全程机械化轻简栽培是再生稻规模化种植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四川、重庆等地形成了一批机械化轻简再生稻的集中产区,可推广种植面积500万亩左右。因此,开展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推广,是提高区域再生稻单产和效益,确保地区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二)示范情况

“十三五”期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多个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渝优水稻创新团队”持续多年开展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创新和推广工作。近年来,研究团队从播种期、水肥耦合、缓控肥侧条施肥、密肥互作等方面开展了20余项田间试验研究,集成创新了再生稻农技农艺相融合的全程机械化栽培关键技术。2022年,科研团队承担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丰产优质机收再生稻品种鉴选与应用”和子课题“机收再生稻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研发专项,进一步开展再生稻宜机化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攻关。“十三五”以来,研究结果已发表科研论文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布重庆市地方标准“毯苗机插水稻育插秧作业质量(DB50/T 1112—2021)”和“机插水稻稀泥育秧技术规程(DB50/T 1246—2021)”2项,立项重庆市地方标准“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渝市监发﹝2020﹞53号)”1项,研究成果“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荣获2019~2021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编号:FCG-2022-1-384-03R)。

2017~2022年以来,在重庆再生稻区进行示范推广,先后在永川、大足、潼南、铜梁、江津等进行百亩核心片技术示范工作,累计建设百亩核心示范片10余个。2020~2022年连续3年作为重庆市主推技术在全市大面积推广(渝农办发〔2020〕30号、渝农办发〔2021〕37号、渝农办发〔2022〕78号)。

(三)提质增效情况

2017年,在永川区南大街兴隆村的强再生力杂交水稻Q6 优28 再生稻高产示范,采用4LZ-0.3A 型全喂入小型收割机收获,550亩再生稻示范片平均产量为214.6.0 公斤/亩。2019年,永川来苏镇观音井村的渝香203百亩示范片经测产验收,头季稻平均亩产703.9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226.5公斤,两季达到930.4公斤,较当地非示范片增产10%以上,种植效益提高15%以上。2020年,在永川来苏镇实施的千亩渝香203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两季丰产增效示范片,经专家组随机抽取田块测产验收,头季稻平均亩产656.8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170.3公斤,较当地非示范片再生稻115.4公斤增产54.9公斤,再生稻生产效率提升30%。特别是2022年,在极端高温伏旱气候环境下,团队在重庆永川、荣昌、璧山、梁平和开州开展关键技术示范,基于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优质丰产栽培技术,配套抗旱保水剂、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应急技术,核心示范片亩产达到152.1~352.5公斤,实现再生稻亩减灾增收350元~440元,技术辐射带动了上述区域10.5万亩再生稻增产增收。“十三五”期间,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累计在重庆市应用面积142.5万亩,累计新增稻谷1.44亿公斤,累计新增产值3.73亿元。

(四)获奖情况

“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荣获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第三完成单位,证书编号:FCG-2022-1-384-03R)。

二、技术要点

1、选择强再生力品种。选择生育期适中(头季稻生育期145 ~155天),再生力强,抗倒伏性强,丰产性好,稻米品质达到国颁三级以上的优质稻品种,如渝香203、深两优5814、渝香优8133、晶两优华占等。

2、冬耕整田,减少病虫源。再生稻收获后,应当年冬季机耕整田,耕地质量应达到田块平整,地面无杂物。冬季蓄集降水,腐解水稻秸秆,培肥稻田。

3、适时早播,培育壮秧。当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2℃时,采用塑料硬盘稀泥育机插秧法集中育秧。每亩用种量1.1 ~ 1.3 kg,大粒稻种播干谷70 ~ 80 g/盘,小粒稻种播干谷60 ~ 70 g/盘。宜在3月10日左右完成播种,最迟不得超过3月15日。秧苗期防治好稻蓟马、恶苗病、立枯病等病虫害。

4、中小苗移栽,规范密植。秧龄3.5叶时,即可移栽,最佳移期为3.5 ~4.5叶。宜采用久保田SPW-48C型手扶式插秧机栽插,插秧机应按照稻田的长边行进栽插。栽插行距30.0cm,株距18±2cm。连续缺穴3穴以上的,应及时人工补苗。

5、精确施肥,提高群体质量。头季稻应亩施纯氮7公斤~8公斤,氮(N):磷(P2O5):钾(K2O)应为1:0.5:0.8,应按照基肥:穗肥=7:3比例施用。

6、干湿交替灌溉,及时晒田控苗。薄水机插,寸水活棵,当苗数达到有效穗80%左右,应排水晒田,抽穗开花期保持浅水,灌浆结实至成熟期干湿交替,收割前7 ~ 10 天排水晒田,利于机收。

7、头季稻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根据病虫预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关键时期防治好稻瘟病、纹枯病和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等病虫害。

8、早施粒芽肥。在头季稻齐穗期至齐穗后5天,在稻田有水的条件下,施用尿素10 ~15公斤/亩。

9、看苗抢收头季稻,规范机收降低压桩率。蓄留时间在8月上旬,留桩高度宜30 ~ 35 cm;蓄留时间在8月中旬,留桩高度宜40 ~ 45 cm。机械收获时,收割机应按照稻田的长边行进收割,提高全程机械化种植再生稻成功率。

10、立即复水,抗旱保芽。头季稻收获后,立即复水,水层厚度5 ~ 7 cm。再生芽萌发期,逐渐保持浅水层,再生季苗期至灌浆期,采用干湿交替水分管理,接近黄熟时排水晒田。

11、巧施提苗肥。头季稻收获后1~3天内,结合田间复水灌溉,施用尿素5 ~ 10 kg/亩作提苗肥。

12、适当喷施赤霉素(九二0),提高抽穗整齐度。再生稻抽穗10-20%,施用赤霉素3-4 g/亩(折纯),兑水20公斤,叶面喷施。

13、再生稻病虫挑治。根据病虫预报,防治好稻瘟病、纹枯病和水稻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对病虫严重的田块重点挑治。

14、及时收获,颗粒归仓。当再生稻全田稻穗黄熟90%以上,机械收割,按稻谷标准含水量13.5%水份要求机械烘干,入仓贮存。

三、适宜区域

重庆海拔350米以下的沿江河谷及丘陵、平坝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完善,排灌方便,有水源保证的宜机化中稻-再生稻适宜区。

四、注意事项

1、本技术较传统人工种植,应确保机械化操作的规范性,确保机插、机收按照稻田的长边进行,并集中成片示范推广,提高再生稻产量和成功率。

2、本技术较传统人工种植,头季稻生育期有一定延迟,特别是再生稻收获在10月中下旬,需要收割机和烘干机配套,避免阴雨寡日对稻谷收储的影响。

五、技术依托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李经勇,023-********查看详情;姚雄,023-********查看详情;张巫军,189*****235

秸秆全量还田下水稻丰产减排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水稻是我市最主要的口粮作物,同时,稻田也是重要的甲烷排放源,稻田如何实现水稻丰产和甲烷减排的协同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我市农业农村领域“双碳”目标的实现。秸秆还田作为最有效的耕地质量提升措施,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碳汇,另一方面会增加稻田甲烷产生菌的碳源,提高稻田甲烷产生量。如何在秸秆全量还田的前提下实现水稻丰产和稻田甲烷减排是本技术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技术以旱耕湿整好氧耕作、增密控水增氧栽培为核心,以高产低排放水稻品种、碳氮互济秸秆还田技术为配套,实现了我市水稻丰产稳产、稻田甲烷减排、农民节本增收的协同,可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等重大行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二)示范情况

该技术实现秸秆均匀入土率90%以上,耕层和根际氧气含量增加,可有效促进稻田甲烷氧化,降低甲烷排放;同时,解除还原性物质(H2S等)对水稻根系的毒害,有效缓解秸秆还田下水稻前期僵苗和后期贪青等问题。该技术实现了水稻丰产与稻田甲烷减排的协同,目前已在我市垫江县、江津区和铜梁区示范应用。

(三)提质增效情况

该技术实现水稻增产4.1%~8.8%,平均增产38.9kg/亩,甲烷减排31.7%~75.7%,节本增收103.5元/亩,丰产减排增效增收效果显著。

(四)获奖情况

以该技术为部分内容的科技成果已联合申报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

二、技术要点

(一)选用高产低碳排放水稻品种,提高植株输氧能力

选择收获指数高、通气组织壮、根系活力强,并且生育期适宜、抗逆性强的优质丰产水稻品种。

(二)旱耕湿整好氧耕作,提升耕层通透性和氧含量

1. 秸秆粉碎匀抛还田。稻-油轮作模式下,采用带有秸秆粉碎功能和抛撒装置的收获机进行油菜收割,完成秸秆切碎、均匀抛洒。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后,每亩均匀撒施2kg秸秆腐熟剂。一季中稻或中稻-再生稻模式下,上一年水稻采用带有秸秆粉碎功能和抛撒装置的收获机进行收割,留茬高度≤15 cm,秸秆粉碎长度≤10 cm,均匀覆盖地表,实现高质量覆盖还田。

2. 稻田旱耕增氧,浅水整地埋茬。前季作物收获后,用三铧犁或旋耕机旱耕或旱旋一次,翻耕深度20 cm~25 cm,旋耕12 cm~15 cm。水稻移栽前,田面保持浅水(1 cm~2 cm)泡田半天,免旋整地埋茬,减少田面秸秆及根茬漂浮,田块四周平整一致。

(三)增密控水增氧栽培,提升根系生长和根际氧含量

1. 缩株增密,保苗扩根,保证群体数量,增加根系泌氧量。在高产栽培基础上,缩小株距(或增加基本苗数),栽插密度提高20%左右。以土壤微生物碳氮比为参照,调整水稻前期和后期氮肥施用比例,协调水稻与土壤微生物的养分竞争。减穗肥氮(氮总量20%),基肥:蘖肥:穗肥比例调整为37.5%:50%:12.5%。

2. 沟畦配套控水,促根强秆,提高群体质量,增加稻株输氧量。栽插后浅水护苗,缓苗后适时露田3~5天,增加土壤含氧量,促进根系生长;之后保持田面湿润,促进秧苗早发快长以及甲烷氧化,增强水稻根系活力和泌氧能力;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后看苗晒田,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孕穗、扬花期浅水保花,齐穗后干湿交替;收获前提前7~10天断水。控水增氧促根,提高甲烷氧化能力,实现甲烷减排。

三、适宜区域

重庆海拔600米以下的沿江河谷及丘陵、平坝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完善,排灌方便,有水源保证的宜机化水旱轮作适宜区。

四、注意事项

1. 对于前茬病虫草严重的田块,建议进行秸秆就地堆腐还田,或者秸秆离田无害化处理。

2. 旱耕地作业前,需保证田间土壤含水量≤30%。整地前如遇连续降雨,需排净田面水,进行湿耕湿整。该技术在洼地或排水不畅田块的丰产减排效果可能会受影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调整。

五、技术依托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人:杭晓宁、张健、廖敦秀

联系电话:023-********查看详情

“玉米-大豆-绿肥”周年高效种植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针对重庆丘陵旱地地力下降,带状种植田间配置不规范,品种密植性差、劳动密集、种植效益低等问题,2017年起,联合四川农大杨文钰教授团队,依托国家科技部、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财政等项目,开展不同行比配置、机械化种肥同播、缓释肥减量高效施用等研究,集成以“选配紧凑品种、规范田间配置、抢墒增密种肥同播、肥药增效减施”为关键的带状套作玉米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发布地方标准“丘陵山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DB50/T 1297-2022)”,授权专利 ① 一种适宜丘陵山地带状套作的大豆播种机,CN *********查看详情 U ② 适用于重庆丘陵带状套作的青贮玉米收获打捆机,CN*********查看详情U ③ 一种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播种机,CN *********查看详情 U ④ 一种鲜食玉米带状种植施肥装置,CN *********查看详情 U。实现农机农艺融合,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玉米、大豆收获后,通过种植一季绿肥,连续多年定位试验表明,耕地地力得到显著提升,达到耕地周年“用养”结合目的。

(二)示范情况

2018年至2021年,本团队在潼南米心、南川大观、武隆巷口、铜梁侣俸、彭水保家等地,以“科研院所+新型农业种植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为核心,构建“三位一体”的示范模式,形成企业标准7套,其中,潼南米心示范基地2019年9月18日获重庆新闻联播宣传报道。

2022年,农业农村部决定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并安排我市20万亩的目标任务。

(三)提质增效情况

1、利用豆科作物的根瘤固氮菌,在减少氮肥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作物增产增效;玉米带、大豆带年际间轮换,玉米大豆收获后,撒播绿肥,实现耕地质量持续提升 。

2、玉米、大豆分带种植,通过高低作物搭配,充分利用作物边际效应,实现作物行行有边际,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3、规范田间配置,实现标准化种植。宜机化改造的地块可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融合,提高作业效率。

二、技术要点

(一)土地耕整

宜耕期选型配对农机耕整土地,地势平坦的区域选择轮式拖拉机,缓坡区域选择履带式拖拉机,土地耕整做到早、深、细,前茬作物(绿肥)高度超过 15 cm 时,先用秸秆粉碎还田机灭茬或深耕翻埋还田。

(二)种子准备

1.品种选择。按照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玉米(青贮玉米、鲜食甜糯玉米、普通籽粒玉米)大豆(鲜食大豆、干籽粒大豆),根据海拔高度、选择生育期适宜、抗逆、通过审定且种植区域涵盖重庆的品种。

玉米宜选紧凑型品种;大豆宜选耐荫、抗倒品种,全程机械化收获时,大豆品种底荚高度应≥10 cm 。

2.种子质量。机械化播种,种子发芽率≥90%,其他指标应符合GB 4404.1;GB 4404.2(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禾谷类;粮食作物种子第2部:豆类)的要求。

(三)播种

1.播种质量。播种深度 5cm~7cm,机械化播种时应符合NY/T 503(单粒/精密播种机 作业质量)的要求。

2.播种期。耕作层地温稳定通过 12 ℃ 时适墒播种。海拔 700 m 以下区域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玉米大豆播期集中在 3月上旬至 3月中旬;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玉米 3月上旬至 3月中旬播种,大豆 5月下旬至 6月上旬播种。高海拔区域,以玉米间作大豆为主,玉米大豆播期集中在 3月下旬至 4月中旬。

3.播种。玉米大豆行比和密度配置应符合NY/T 2632(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规程)的要求,鲜食玉米间作鲜食大豆,可采用2:2田间配置,普通籽粒玉米、青贮玉米间作、套作大豆可采用2:3田间配置。

(四)田间管理

1.病虫草防控。病虫草害防治,优先选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若需化学防治,应符合 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所有部分)的要求。

播后苗前,注意病虫草害防控,播后可喷施封闭除草剂,出苗后/移栽后,注意防治地下害虫;苗后除草可结合中耕松土进行,苗后化学除草应分带进行;玉米大喇叭口期或大豆花荚期,根据害虫种类利用高效低毒农药统防统治。

2.养分管理。肥料施用应符合NY/T **查看详情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的要求。作种肥时应“种、肥”分开,间作时优先选用缓释肥;带状套作玉米每 667 m2施底肥纯 N 4 kg~6 kg、P2O5 5 kg~7 kg、K2O 4 kg~7 kg,玉米大喇叭口期每 667 m2 追施纯 N 6 kg~9 kg。大豆底肥不需单独施氮肥,一般每 667 m2 施底肥 P2O5 3 kg~5 kg、K2O 3 kg~5 kg,玉米收获后视大豆长势每 667 m2 可追施纯 N 2 kg~3 kg。

(五)收获与贮藏

1.收获。田间随机手掐鲜食玉米果穗顶部籽粒,能见乳白色玉米浆液时开始采收(一般在吐丝后20-25天左右);青贮玉米果穗中部籽粒胚乳乳线1/2~1/3时;离地30厘米全株收获,粉碎后喂养牲畜或入窖青贮;籽粒玉米完熟后,苞叶枯黄、果穗下垂,中部籽粒胚乳出现黑层收获;

鲜食大豆在鼓粒盛期-初熟期采摘;干籽粒大豆叶片完全脱落,茎、荚、粒呈原品种色泽,豆粒全部归圆开始收获。

2.贮藏。鲜食玉米(大豆),采收后应低温冷藏,尽快上市,相关参数应符合NY/T 1056(绿色食品储藏运输准则)的要求;青贮玉米收割后,入窖青贮应符合NY/T 2696(饲草青贮技术规程)的要求;籽粒玉米贮藏时,含水量控制在14%以内,干籽粒大豆储藏时,含水量控制在12%以内,其他参数应符合GB/T *****查看详情(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的要求。

(六)秸秆还田

有条件的地方,玉米、大豆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秸秆还田时应符合NY/T 500 (秸秆粉碎还田机 作业质量)的要求,或堆沤还田。

(七)撒播绿肥

玉米、大豆收获后撒播绿肥,持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三、适宜区域

重庆玉米旱粮区均可推广。

四、注意事项

(一)机械化耕整作业时应按照农机安全作业规程进行,驾驶操作人员必须取得相关证件。

(二)化肥农药使用与国家“两减政策”一致;引导各地在玉米,大豆收获后种植绿肥,培肥地力。

(三)苗后化学除草严格分带进行。

五、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农科大道

邮政编码:******查看详情

主要研究人员:田红琳、许明陆、易靖(重庆农技推广总站)、张晓春、刘春英、周茂林、李晔、龚万灼。

联系人:田红琳(189*****513

电子信箱:*********查看详情@qq.com">*********查看详情@qq.com

夏秋茶综合利用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重庆茶区长期以来面临夏秋茶“品质低、效益低、利用率低”的三低问题,茶农弃采、茶企弃制夏秋茶现象严重,造成了80%以上的夏秋茶资源浪费。针对上述产业难题,本技术重点围绕夏秋茶降苦增鲜、品质提升、多级增值等领域开展研究创新和技术集成示范,取得了较大理论与技术突破,为全市夏秋茶品质提升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示范情况

建立了夏秋茶原料“降苦增鲜”调控技术,集成了夏秋优质绿茶加工技术,发明了高茶黄素工夫红茶加工技术,创新了夏秋茶资源“多级增值”深加工技术,构建了以“春绿+夏红+秋绿+X”茶资源多元高效利用技术模式。2018年至今,技术成果在已在重庆、四川多个产茶区县、企业进行产业化应用,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余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

本技术从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资源多元化利用3个环节着手,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攻克了茶农弃采、茶企弃制夏秋茶的产业难题,示范基地和辐射带动区域的夏秋茶原料增产20%以上,夏秋茶综合利用率提高50%以上,亩均节本增效约450元。

(四)获奖情况

本技术已获得2019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1. 夏秋茶原料“降苦增鲜”品质调控技术。以“光温协控+水氮耦合+绿色防控+批量采收”为技术核心。应用“有机肥+水肥一体化”高效施肥技术模式替代传统施肥;采用灯光诱控、色板诱捕和性诱剂诱杀组合防控替代传统农药防控病虫害;使用园中挂网与智能喷水遮光降温和机器采收鲜叶原料,提高夏秋茶原料的持嫩性与产量。

2. 夏秋优质绿茶加工技术。以“蒸汽杀青保绿、热风脱水促香、微波补杀增匀、温热揉捻塑形、烘炒结合定型”为技术核心。将蒸汽杀青与热风杀青、微波杀青衔接组合取代传统锅炒杀青,避免由于锅炒杀青传热慢、时间长,造成的滋味苦涩、色泽绿暗等品质问题;采用以热风烘焙为主、理条炒制为辅的焙香关键工艺,促进茶叶香型转变。该技术制得的绿茶滋味醇厚较爽,香气栗香高长,苦涩味物质降低18%~35%,提高夏秋绿茶感官品质1~2个等级。

3. 高茶黄素工夫红茶加工技术。以高效利用多酚氧化酶、促进茶黄素生成为理论依据,以“组合萎凋、智控发酵、真空冷冻干燥定型”为核心的高茶黄素工夫红茶加工技术,将茶黄素含量提高4~5倍。主要技术要点为:鲜叶经日光萎凋后在温度为30℃~35℃、湿度为65%~85%条件下室内萎凋至水分含量为58%~68%;随后在温度为30℃~35℃、湿度为65%~85%条件下采用“轻-重-轻”揉捻150min~240min,揉捻同时进行发酵;最后在-50℃条件下真空预冻4h~6h,采用程序升温真空冷冻干燥至水分低于5%。

4. 夏秋茶资源“多级增值”深加工技术。以茶鲜叶、茶花、茶枝等夏秋茶资源为原料,发明了以“生物酶解、混料设计调味”为核心的糙米绿茶饮料加工技术、以“组织破碎、冷冻干燥”为核心的冷泡型柠檬蜂蜜红茶粉加工技术、以弱碱性皂化技术为核心的茶树花手工洁面皂加工技术,创新了茶资源用途,丰富茶产品结构,延伸到食品、日化品、农副产品行业。

三、适宜区域

重庆及西南茶区。

四、注意事项

高茶黄素工夫红茶加工时采取的是揉捻与发酵同时进行,干燥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五、技术依托单位

重庆市茶叶产业技术体系

联系人:徐泽、曾亮、张莹、罗理勇、杨海滨、邬秀宏、王杰等,023-********查看详情

茶叶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绿色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针对茶园土壤酸化、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失衡的特征及茶树病虫害种类多的特点,部分茶区茶园管理过程中化学肥料、农药施用不合理的问题,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西南地区(渝川贵)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以监测检测获得的茶园管理、茶产品基础数据为依据,开展茶园管理投入新产品、新技术集成研究,构建了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绿色技术,在茶区进行了验证、优化、示范推广并制定技术规程;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实现该技术在重庆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动了茶产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示范情况

该技术先进,指导性、实用性强,在重庆永川、南川、秀山、万州、荣昌、江津、巴南、江津7个主要产茶区建立了监测点并开展示范应用和推广,建立示范基地8个;累计示范面积达10余万亩,辐射推广70余万亩;累计培训茶叶农技人员和茶农2000余人。

(三)提质增效情况

通过该技术的应用,核心示范区化肥减施25%~26%,农学效率提高41.57~121.35个百分点,化学农药减施55%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16.56个百分点,核心示范区茶叶增产10%以上,平均每亩节本增效400元以上;同时示范区土壤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茶叶产品农药残留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四)获奖情况

未申报科技奖励。

二、技术要点

1. 茶园化学肥料减施增效技术

(1)建立土壤监测点,每个示范区建立1~2个茶园土壤监测点,定期采集土壤样品,进行检测诊断。

(2)针对土壤质量状况,以“基准控制——产品替代——高效施用”为思路,控制茶园施肥量,推广有机肥、专用肥料、新型肥,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提升茶园土壤质量;运用机械施肥,提高施肥效率。

肥料种类:基肥采用商品有机肥或无害化处理有机肥、茶叶专用或新型复混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微生物肥等;追肥采用速效性肥料。

施肥用量:成龄茶园全年667m2施氮肥(按纯氮计)20 kg~30kg、磷肥(按 P2O5计)4kg~8kg、钾肥(按K2O 计)6kg~10kg。基肥全年667m2施氮肥(按纯氮计)6kg~12kg。

施肥方式和次数:采用机械或人工开沟施入;只采春茶茶园施用一次基肥、一次追肥,全年采摘茶园施用一次基肥、两次追肥。

施肥时间:基肥施肥时间为每年10月中下旬,第一次追肥施肥时间渝西茶区为每年1月中下旬,渝东北、渝东南茶区为每年的2月上中旬;第二次追肥施肥时间渝西茶区为每年5月中下旬,渝东北、渝东南茶区为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

2. 茶园化学农药减施增效技术

(1)建立病虫害监测点,每个示范区建立1~2个茶树病虫害监测点,及时上报病虫情报,专家诊断。

(2)针对靶标害虫及虫情,以“基准控制或靶标防控——产品替代——高效施用”为思路,根据害虫发生数量及规律,准确测报,适时集中防治,组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采用高效低残留化学农药应急防治。

农业防治:选用抗性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适时采摘、树冠修剪、茶园深耕等技术措施,以减轻和控制病虫害。

物理防治:布设灯光、色板等诱集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毛虫等害虫,并及时填埋已诱捕的害虫。

生物防治:生态建园保护天敌;在害虫若虫低龄期适时施用植物源农药,减少虫口数量。

化学防治:采用高效低残留低水溶性的化学农药应急防治田间害虫;实行轮换用药、合理混配。

三、适宜区域

全市各产茶区县。

四、注意事项

1. 明确专人和责任,加强培训指导,跟踪服务,及时总结。

2. 根据生产实际,示范区开展有机肥料肥及新型配方肥料效试验和新型农药防治试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数据。

五、技术依托单位

支撑单位:重庆市茶叶产业技术体系

支撑专家:李中林、徐泽、邓敏、杨海滨、陈世春

联系人:邓敏联系电话:023-********查看详情189*****859

甘蓝生态高效种植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重庆第一保供蔬菜--甘蓝,常年位居鲜食蔬菜产销量第一位,可实现周年生产。本技术规范了甘蓝种植的品种选择、播种育苗、适时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关键技术内容,通过应用良种、化药减量、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等技术手段,实现甘蓝的生态高效生产。

(二)示范情况

本技术近5年在重庆蔬菜重点区县示范4万亩以上,辐射推广带动超20万亩,计划在2023~2025年,结合甘蓝新优品种示范和全程机械化生产,创建本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000亩,辐射推广带动超30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

中国采招网(bidcente r.com.cn)+

比常规生产区亩产量可提高20%以上,主要病害的防控防效可提高40%以上,化学农药减量30%以上,技术核心示范区亩均节本增效达400元。

(四)获奖情况

暂无。

二、技术要点

(一)品种选择 

春甘蓝宜选择西园12号、春秀、春丰、春蕾、春眠等。秋甘蓝一般选用耐热的早熟或中熟品种,宜选择西园4号、西园6号、丰园913、西园秋丰、京丰1号、秋实一号等。冬甘蓝一般选用耐寒的晚熟品种,宜选择西园14号、西园16号、西园冬秀、西园冬盛、秋实越冬、寒胜、寒美、绿宝盆等。

(二)播种育苗 

1. 适期播种

播期安排,秋冬甘蓝6—8月,春甘蓝10月中下旬,高山地区3—5月,设施条件允许地区推荐集约化育苗。

2. 苗床准备

苗床应选择通风、肥沃、排灌方便地块,床土深翻炕土后,于播种前每10 m2施商品有机肥100kg,复合肥1~1.5kg,肥土混匀,耙细整平,浇足底水,播种量约为3g/m2。

3. 苗期管理

苗龄25天左右,真叶3~4片时,可假植一次,若播种密度适当可不用假植。苗期应控制水分和通风透气,培育壮苗。

(三)适时定植

幼苗有6~7片真叶时,选择阴天或傍晚定植。栽前应深翻炕土10天以上。亩施商品有机肥600kg,三元复合肥(总养分含量≥40%,N︰P︰K为22︰10︰8)30kg,深沟高厢栽培。定植前1~2天,苗床浇透水,移栽后及时浇透定根水。栽培密度因品种而异,一般行株距55~65cm×50~55cm,每亩定植1800~2500株。春甘蓝行株距多为40×50cm, 每亩定植3300株左右。

(四)肥水管理

肥水施用总原则是“冬控春促”。在幼苗定植后适量浇水1~2次,莲座期浇水既要保证莲座叶充分肥大,又要适当控水,迫使节间变短,结球紧实,开始结球时,应保证水分充足,叶球包紧后停止浇水,避免裂球。秋甘蓝生长期间通常追肥3~4次,定植7~10天1次,亩施尿素5kg,莲座叶生长盛期第2次追肥,亩施三元复合肥10kg(总养分含量≥45%,N︰P︰K为22︰5︰18),结球中期第3次追肥施入三元复合肥20kg(总养分含量≥45%,N︰P︰K为22︰5︰18)。春甘蓝定植成活后要适当控制肥水,春暖后应及时重施追肥,封行前,结合中耕除草亩施尿素10kg。结球初期和中期各追肥一次,亩施三元复合肥10~15kg(总养分含量≥45%,N︰P︰K为22︰5︰18)。在结球期用0.2%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1~2次,可促进叶球膨大、紧实。

(五)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提倡选用抗病性强的优质种苗,优先选用农业措施、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治,并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1. 合理轮作

采用水旱轮作,或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3年以上轮作。

2. 种子消毒

非包衣种子可用温汤浸种,或0.4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分钟~20分钟后播种,也可用100亿个/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种子重量0.4%的10%氰霜唑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后播种。

3. 苗床消毒

可用45 %敌磺钠可湿性粉剂或50%氰氨化钙颗粒剂进行消毒。

4. 土壤调酸和消毒

酸性土质可亩施50 kg~150 kg生石灰,或50 kg~100 kg牡蛎钾粉剂,深翻入土,土壤pH值调至6.5~7.2。土壤消毒可用50 kg~100 kg50%氰氨化钙,深翻入土,浇透水分,覆盖塑料膜密封10天~15天,揭膜后通风10天~15天后移栽定植。

5. 理化诱控

每5~7亩安装1盏杀虫灯,或每亩安装3~5套性诱杀虫装置,控制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每亩悬挂粘虫色板20~30张,防控粉虱、蚜虫、蓟马、实蝇等趋色性害虫;采用含触杀药剂的粘虫带,防控蛞蝓、蜗牛等害虫。

6. 生物防治

定植前可以用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哈茨木霉等有益微生物菌剂拌入有机肥随底肥施入土壤,也可在定植后用上述菌剂随水灌根;防治虫害可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绿僵菌、鱼藤酮等生物农药。

7. 化学防治

严格遵循安全间隔期合理用药,采收前严禁喷施农药。软腐病和黑腐病可用新植霉素3000倍液,或25%络氨铜.锌水剂500倍液,或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200倍液喷施;菌核病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根肿病结合土壤消毒,增施微生物菌剂等微生态调控措施进行综合防控。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幼虫期可用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5%甲维盐3000倍液或溴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喷雾。

(六)适时采收

结球紧实后,可根据品种特性、天气、市场行情适时采收。

三、适宜区域

重庆市甘蓝种植基地。

四、注意事项

无。

五、技术依托单位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李姗蓉(186*****185)王保军(151*****363);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宋洪元(139*****967) 司军(138*****897)。

果园树盘秸秆粉碎覆盖行间绿肥种植

免耕栽培综合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现代丘陵山地果园,劳力紧缺限制果园发展,同时雨水持续冲击裸露的果园土壤,易造成土壤板结和水土流失,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恶化果树根系生长环境,导致耕作管理频次和成本逐年增高,效益下降;大量化肥、农药投入,大量废弃和被焚烧秸秆,雨水径流导致水土和养分流失,造成严重面源污染,加重了果园环境污染和果品质量安全隐患。为此,应用果园树盘秸秆粉碎覆盖行间绿肥种植免耕栽培综合技术,可显著减少耕作频次,大量消纳废弃秸秆,防止杂草生长,同时防控土壤板结,节约劳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水保肥能力,实现果园减肥减药,促进果树绿色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利用果园行间空地,生产多年生豆科绿肥饲料替代部分化肥,增加果园水土肥保持能力,提高果园生产能力,保障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

(二)示范情况

该技术自2018年以来,连续5年相继在巫山、梁平、潼南、开州、渝北、垫江、万州、巫溪等果园开展应用示范,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2万多亩,辐射带动约3万亩。同时委托专业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开展病虫害监测与评价,委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三峡生态环境研究所开展土壤理化性状监测与评价。多年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果园秸秆树盘覆盖行间绿肥栽培技术与病虫害发生情况影响并无明确关联性,病虫害发生情况,与果园管理措施与水平、建园时间长短、种植品种等关系密切;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团粒结构以及土壤养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柑橘品质和产量稳步提高。

据此,2021年9月初,市农业农村委在垫江县召开了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现场观摩会,2022年3月初,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开州召开“果园树盘秸秆覆盖行间绿肥种植免耕栽培综合技术高级研修班”,效果良好,深受广大果农和企业好评。总结凝练的“果园秸秆还田免耕栽培技术规程”于2022年3月成功立项。

(三)提质增效情况

该技术可有效提高果园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及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生物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孔隙度,改良果树生长的土壤环境,提高果树对土壤养分吸收利用率。增加果园产量2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降低化肥、农药用量5%以上。有效应对了2022年罕见高温干旱恶劣气候,示范果园产量稳中有升,如巫山县兴胜柑橘专业合作社脐橙和W·默科特同比增产10%以上。同时秸秆粉碎树盘覆盖行间绿肥饲料种植,避免土壤板结,减少水土流失,杜绝因秸秆废弃或焚烧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经济效益显著。

其中巫山县大昌兴胜村示范果园产量由2017年的1500公斤/亩增长至2022年的2300公斤/亩,亩增产53.33%,增收3680元/亩(以平均4.6元/公斤单价计);化肥(氮磷)由39.3公斤/亩降至29.4公斤/亩,减施25.1%。梁平区重庆夸克生态农业公司柚园产量由2017年的800公斤/亩增长至2022年的3040公斤/亩,亩增产280.0%,增收*****查看详情元/亩;全部施用生物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连续5年化肥(氮磷)零施用。梁平区合兴镇龙滩村柚子园(30年以上的老柚树)产量由2017年的1900公斤/亩增长至2022年的5010公斤/亩,亩增产163.68%,增收**查看详情760元/亩;全部施用生物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连续5年实现化肥(氮磷)零施用。

(四)获奖情况

以该技术为核心的“三峡环库循环生态农业带构建与产业化应用”成果,获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技术要点

1.树盘浅耕。用旋耕机(或者锄头等其它传统农具)在树冠滴水线以内,离树干50厘米以外,根据主根分布情况,旋耕或浅耕深度为10~15厘米的圆形作业面。

2.秸秆粉碎覆盖。将秸秆(包括玉米、水稻、油菜、杂树枝丫和果枝等)用秸秆粉碎机粉碎,然后平铺覆盖在树盘浅耕的圆形作业面,覆盖厚度10~15厘米(图1、图2)。

3.行间生草或绿肥栽培。柑橘果园秸秆树盘覆盖后果树株行间空闲土地,选留适宜的原生杂草或种植白三叶草、紫花苜蓿、黑麦草等低矮牧草,完全覆盖土地、增加土壤有机质、抑制恶性杂草,也可生产草饲料(图3)。采用生草栽培管理的果园,
应禁限用除草剂。

图1:秸秆粉碎作业图

4.病虫防控。针对秸秆还田可能加重树干和上下树习性天牛、红黄蜘蛛等虫害,秸秆携带的玉米螟和生草栽培易发生的斜纹夜蛾等可防可控果实虫害,应加强病虫害预防预控,实行树干涂白,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释放天敌、黏虫色板等绿色防控等措施进行病虫害预防预控。发现病虫为害严重区域和地块,及时喷洒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挑治。

5.免耕周期监测。每半年取一次土样,分析检测土壤容重(BD)(邵明安,王全九,黄明斌著. 土壤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当土壤容重(BD)小于1.45时,可继续免耕;当土壤容重(BD)大于1.45时,表明免耕周期结束,需重复进行一次免耕栽培作业。

三、适宜区域

全国果树种植区域。

四、注意事项

1.忌用来源不明的秸秆, 柑橘溃疡病、黄龙病疫区果园,禁止其修剪整形的果枝粉碎还田。

2.做好果园病虫情监测及预防预控,做好冬季清园,结合生物物理防控措施进行病虫害预防预控,发现病虫为害严重区域和地块,及时进行喷洒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挑治。

五、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冯洋、熊伟、孔文斌

联系电话:023-89133902,15696357788

花椒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针对散户种植品质差,企业种植成本高等问题,集成花椒矮化定杆、更新修剪、压枝促花、缓控施肥、重金属钝化、断枝采收等新技术,建立花椒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优选花椒专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控梢促花剂、营养保果剂等绿色农资产品,筛选适宜山地椒园中耕、施肥、除草、植保、修剪、采摘、运输的配套农机装备;实现花椒轻简高效栽培。

(二)示范情况

目前已在重庆江津、潼南、永川、丰都、涪陵、酉阳、四川南充、阆中、南部等区县推广应用9.612万亩花椒轻简高效栽培技术,2022年大面积增产80kg/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

新技术推广应用后,花椒大面积平均亩产量从372.5kg 提高到 453.0kg,花椒园每亩的管理成本从3042.2下降到2744.4元,新增销售额5288.2 万元,新增纯收益7831.1 万元。在我市丘陵山区产业扶贫和农业生态环境保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获奖情况

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获奖情况或未申报科技奖励。

1、“九叶青花椒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研发应用”获2013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青花椒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一体化应用”获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1、花椒矮化定杆整形技术:根据青花椒的生长特性和机械化管理要求,经多点试验和生产示范,确定适宜定杆高度从30cm提高到60cm;根据幼树Y字形或开心形整形模式,主枝分级均匀分布,适时摘心。通过矮化定杆技术示范,达到定植一年冠幅直径大于1.5m,末级结果枝12~18枝,实现一年定植,两年投产,两年生单株产量2~3kg。

2、花椒回缩更新修剪技术:花椒形成四级枝组后进入丰产期,采摘时对四级及以上枝组进行短截,保留2~3刺节的枝头;每年以四级枝头为基数,按1:3的比例预留着生位置适宜的次级结果枝头;实现每年树体深度回缩,结果枝更新复壮,连年丰产稳产,解决树势衰退、大小年结果问题。

3、花椒营养控梢促花技术

针对花椒枝条健壮,成花能力弱,叶芽易萌发,传统烯效唑单一制剂促花处理导致节间短缩等问题。利用氨基酸、磷、钾、硼、锌等植物生殖调控营养元素,结合6-BA的细胞活性与烯效唑的旺长枝捎抑制,为提高花芽形态分化质量,在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新梢半木质化期间,进行快速轻简压枝,使枝条向树冠四周均匀水平分布,不反弹;压枝后花芽秋冬季形态分化率提高1.5倍,工效较拉枝处理提高10倍;有效解决花椒传统促花难题和激素残留风险。

4、花椒缓控平衡施肥技术

通过花椒施肥配比试验,获得N、P、K、有机质最佳施肥配比(1:0.57:0.57:2)和施肥量,开发出青花椒缓控释专用肥料系列产品。通过机械开沟缓控平衡施肥较常规施肥增产58%,降低N、P流失30%,形成花椒周年缓控平衡施肥技术方案。

5、花椒重金属钝化技术:针对花椒Cd富集超标问题,采用腐殖酸、生物炭、纳米Fe、Ti改性生物炭等花椒Cd钝化处理,获得高效低成本的花椒Cd钝化技术,花椒Cd含量从0.4~0.5ppm下降到0.05~0.2ppm范围,最优处理花椒达到绿色食品A级标准。

6、花椒无人机飞防植保技术:针对花椒锈病、蚜虫频发,农残超标问题,在杀虫灯、黄板等物理防治的基础上,采用乙蒜素+嘧菌酯+啶虫咪等高效低毒生物农药菌虫联防联治方案,利用无人机进行统防统治,防治效果达到90%,节省农药30%以上。

7、花椒断枝采收技术:

针对花椒多刺,难采摘等问题,配合树体更新修剪需求,示范了花椒断枝整体采收技术。其毛椒采摘效率从人工采摘的18.4 kg/人.天提高到 35.5 kg/人.天,工效提高1倍;采摘成本从3.0元/kg降低到 1.5元/kg,成本降低一半;花椒油胞损伤率仅为树上采收的32%。

三、适宜区域

在重庆、四川及西南地区近似生态环境花椒种植区域均可推广应用。

四、注意事项

推广应用过程中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注意修剪、采摘花椒的时间。

五、技术依托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谢永红13883229652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稻渔综合种养通过对稻田进行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轮作互促系统,通过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新增、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的目的,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环保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该技术融种稻、养鱼(虾、蟹等)、蓄水、增肥为一体,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身,具有明显的增水、增收、增粮、增鱼和节地、节肥、节工、节支的“四增四节”效益,在农村各产业中具有明显的效益优势。

(二)示范情况

在潼南、永川、北碚、大足、合川等地稻田综合种养核心区进行田间杂草、稻田土壤传统肥力(N、P、K,有机质等)和土壤酶活力、土壤微生物群落以及水质特征等对比研究,形成规范化稻虾、稻鳖、稻蟹、稻鳅、稻鱼、稻鳖鱼鸭等综合种养模式6个,开发全程有机肥料施用管理、稻田病害生态防控和稻渔种养稳粮高产关键技术3套,并在潼南、永川、大足、合川、长寿、北碚和城口等地开展试验示范,建设规范化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0个,辐射全市应用40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

稻田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区稻田病害发生率降低了60%以上,核心示范区全程不施化肥,不使用农药。核心示范区实现亩产水稻520公斤,亩产小龙虾100公斤、中华鳖90公斤、大闸蟹150公斤、泥鳅150公斤或鱼类200公斤,核心区亩产值可达4000 ~8000元, 2022年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0万亩,年产水产品1.9万吨,亩新增产值2100元以上。

(四)获奖情况

研究集成生态种养模式6个,形成“潼南小龙虾”、 “大足冬虾”、 “蟹田米”、 “武隆鳅田米”、忠县晨帆稻鱼米等特色品牌4个,制定了地方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二、技术要点

(一)稻田的基本条件

地势平坦,坡度小,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雨季不涝的田块。

(二)水稻品种的选择

适应直播的品种应是耐肥力强,矮秆、抗倒伏、生长期长、高产优质、抗病性能好的品种,选择中稻或晚稻为宜。

(三)稻田工程改造

1.防逃工程。加固增高加宽田坎,根据放养水生动物种类,设置防逃板或防逃网、栏鱼设施,防逃板深入田泥20cm以上,露出水面40cm左右,或者用纱窗布沿到条四周围栏,纱窗布下端埋至硬土中,纱窗布上端高出水面15cm-20cm。

2.鱼沟和鱼凼建设工程。为方便施工和宜机化操作,将沟凼(宽而深的沟即作凼)融合建设,在保证鱼沟凼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10%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养殖空间,内外田埂高度宜高出田面分别80厘米、100厘米以上,鱼沟要求上宽不低于1米,高度为0.8-1.2米,沟底坡比为0.3-0.5%。根据田块大小,在田边开挖 “一”或“L”字形等形状。鱼沟宜做内埂,高、宽为0.2-0.3米,每隔10米留一个鱼道,方便养殖鱼类进出沟凼和田间摄食,利于插秧前放鱼、晒田及水稻收割时在沟凼生活,平常能自如在田间活动,摄食田间天然饵料,发挥稻渔共生互利优势。

3.进排水系统。建设独立进排水系统,进水口要高于水面约20cm,在田坎的另一端,进水口的对角处,设排水口和溢水口。

(四)施肥与消毒

在放种前进行消毒。用生石灰25-30公斤兑水进行沟凼消毒。

插秧前施足腐熟的有机粪肥作底肥。

(五)苗种放养

1.放养时间。一般在插秧后放养鱼种,单季稻放养时间宜在第1次除草后放养;双季稻放养时间宜在晚稻插秧后放养。也可在水温适宜、田块平整消毒后放养,但水稻插秧前最好将水产品放入沟凼生活,待秧苗返青、养殖水产品不会伤害秧苗时,打开栏鱼设施,养殖动物自动进入稻田中。

2.放养密度。视鱼苗的规格、鱼池条件和技术水平而定。鱼苗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水源条件好,饲养水平高,则可适当多放。具体参考重庆市地方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等技术资料。

3.苗种投放方法。长途运输鱼种需调节温差不超过2℃。苗种在下沟凼前要食盐等进行鱼体消毒,杀灭体表的病原生物,并使鱼苗处于适度应激状态,下池后能防止池中病原生物的侵袭。一般选择在晴天的下午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防止损伤鱼体。

(六)日常管理

1.施肥。晒田翻耕后,放苗前一周左右,可铺设10cm左右的传统有机肥,上铺稻草10cm,其上再铺泥土10cm,作为基肥,一次性施足1000kg/亩左右,培育浮游生物和肥田。畜禽粪肥肥效慢,肥效长,对鱼苗影响不大,也可施用有机复合肥作基肥。投饵养殖,稻田后期一般不再施用追肥。

2.施药。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后,水稻及水产品病虫害等疾病相对减少,可放宽防治指标,确需用药,应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药物,并注意使用方法。一是先将稻田喷施1/2,剩余的1/2隔一天再喷施。二是喷雾时,喷嘴必须朝上,让药液尽量喷在稻叶和叶茎上,千万不要泼洒和撒施。施药时间:阴天或晴天的下午4时左右。施药前必须准备好加水设备以防鱼类中毒后能及时加水,施药后要勤观察、勤巡田,发现养殖对象出现昏迷、迟钝的现象,要立即加注新水或将其及时捕捞上来,集中放入活水中,待其恢复正常后再放入稻田。水源条件好的,可降低田水,将水产动物集中在沟凼中,待药性消失再加深田水,让水产动物进入田间。

3.饲料投喂。稻田养殖水生动物可选择投饵和不投饵方式。不投饵养殖产量一般20~30kg/亩。投饵养殖产量高,投饲率为其自身总重的1%~3%,具体投饵量应根据天气和水产品的摄食情况调整。投料地点需固定在鱼凼(沟)内或虾蟹池四周边浅水区(甲鱼养殖量大时需摄食食台和晒田),饲料每天投1~2次,农副产品和生态环保专用配合饲料均可投喂。

4.水质管理。实施稻虾或稻蟹模式的,要在沟凼里种植伊乐藻、苦草以及水花生等水草,给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饲养时的水要保持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溶氧要保持3mg/L以上,pH值保持在6.5-7.5之间。

5.防逃管理。当进排水口的防逃网片破损,或池壁崩塌有裂缝外通时,鱼、泥鳅等便会随水流逃逸,甚至可以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另外在下雨时,要防止溢水口堵塞。

6.防病管理。高温季节定期加注新水,换掉老水,每半月一次。当水质恶化严重时,应定期用生石灰在鱼凼鱼沟泼洒,消毒,调控水质。

7.防生物敌害。在田埂四周外侧用网片、塑料薄膜等材料埋设防敌害(蛇、蛙等)设备,高度以青蛙跳不过为宜,一般为1m左右。如果水草过多生长,要及时捞除。水草移植时要用漂白粉消毒,杀死水草上粘附的鱼、蛙卵和水蛭等敌害生物以及病原体。

8.水草移植。由于虾、蟹等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脱壳,此时游动能力很差,所以在环沟中应当布置一些水草供苗种附着栖息,同时水草还可用以净化水质,并提供其摄食。水草一般选用苦草、轮叶藻等,移植面积约占养殖面积的10%左右。如果水草过多生长,要及时捞除。水草移植时要用漂白粉消毒,杀死水草上粘附的鱼、蛙卵和水蛭等敌害生物以及病原体。

(七)捕捞

1.笼捕。在编织的地笼中放诱饵捕捉。

2.冲水捕捉。采取在稻田的进水口缓慢进水,而在出水口设置好网箱,打开出水口让鱼类随水流慢慢进入网箱而起捕。

3.干田捕捉。排干稻田水,捕捉养殖的鱼、鳅等。

4.目前使用的宽沟深凼和水稻收割后加深田水养殖模式,可以直接用专用网具捕捞鱼类等。

三、适宜区域

地势平坦、水量水质较好且排灌方便、土壤保水力较好的中性田块。

四、注意事项

1.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适宜规模化发展,集中连片,方能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2.做好进排水设施改造,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3.注重鱼米品牌打造和价值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五、技术依托单位

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生态渔产业技术体系、西南大学水产学院

联系地址:重庆市北碚区悦复大道8号两江健康科技城A10

邮政编码:400000

联 系 人:翟旭亮、唐洪玉

联系电话:023-86716361

池塘“一改五化”生态集成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池塘“一改五化”生态集成养殖技术是在农业部2006年转变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行动中,2009年重庆市在渔业“保供给,保增收”中心任务的背景下提出并实施、推广的水产集约化养殖增产增效技术。该技术以池塘80:20养殖技术为主要模式,“一改”指改造池塘基础设施,“五化”包括水质环境洁净化、养殖品种良种化、饲料投喂精细化、病害防治科学化、生产管理信息化。按照“一改五化”的技术要点,结合最近的养殖新技术、新理念,注重池塘水质调节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使一些不具备成熟渔业养殖条件的地方也能获得与养殖条件优越地区一样的产品产量,缩短地区养殖技术和养殖产量的差距,是一种综合技术好,综合效益高的技术。

(二)示范推广情况

池塘一改五化集成养殖技术从2007年开始推广,截止2021年底全市推广面积32.4万亩、总产量42.7万吨,并辐射全国推广面积100万亩,实现亩均产量1318公斤,亩均产值1.7万元,亩新增纯收益2658元,总产值55亿元,保证了渔民的养殖产量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该技术适合全国所有精养池塘,尤其是老旧池塘,对于养殖成本高、水源少,换水困难的池塘更应该采用此技术,节能减排、节水增效十分显著。

(三)提质增效情况

2010年全市池塘总面积达到62.64万亩,产量17.83万吨,平均单产仅有285公斤/亩,渔业专用塘面积30万亩,平均亩产也仅有451 公斤/亩,低于全国专业池塘平均产量。

一是有效提升水产品品质。推广池塘一改五化集成养殖技术后,减少养殖病害发生50%,减少养殖用药投入60%,鱼产量每亩提高10%,虾每亩提高15%,蟹每亩提高20%,综合效益提高20%~60%,同时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养殖品种的生长速度。

二是显著增加经济效益。该技术自推广以来,到2021年全市推广面积达到32.4万亩、总产量42.7万吨,并辐射全国推广面积100万亩,亩新增纯收益2658元,总产值55亿元,保证了渔民的养殖产量成倍提高,经济效益显著。使用微孔增氧与传统增氧机相比,可平均节省电费约30%;可节约渔业用水1500吨/亩。三是明显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池塘底排污系统的加入,极大减少了池塘底质中的底泥厚度,减少底层有害病原的富集,降低底层的耗氧量,对提高产量、改良水质预防病虫害有良好效果。综合使用鱼-菜(水生生物)共生技术可消纳N、P元素,化肥和渔药用量减少15kg/亩,提高氮素转化效率 10%,从而减少渔业废水排放1300吨/亩,减少尾水排放约2.7亿立方。

总之,该技术的合理利用可实现水产养殖的节能减排、提质增效,进而实现效益与治理并重,发展与环保共赢的新局面。

(四)获奖情况

该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制定地方标准4个,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7篇。 “一改五化”生态集成技术”在2011年获得重庆市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获2018年第二届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展览博览会“绿色发展突出贡献奖”、关键技术池塘“鱼-水生植物”生态循环技术模式创新实践及推广项目获2019年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池塘渔业生态循环技术体系构建及推广获2019年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于此同时,该技术入选2018年度全国农业主推技术,该技术之关键内容池塘鱼菜(水生植物)共生综合种养技术模式被农业部确定为新时代全国8大渔业绿色健康发展模式之一。

二、技术要点

“一改”指改造池塘基础设施,“五化”包括水质环境洁净化、养殖品种良种化、饲料投喂精细化、病害防治科学化、生产管理信息化等。

池塘“一改五化”节水减排技术中改造池塘基础设施,包括池塘小改大,池堤加宽、加高、加固及池塘加深,疏通沟渠、配套进排水设施,增加池塘低排污系统等。改造进排水、排洪沟渠等配套设施,使每口池塘能独立进排水,排水系统由排表层水改为排底层水。

水质环境洁净化主要是池塘水质调控,采取生物调控如使用微生态制剂、种植水生植物等保持水质“活”、“嫩”、“爽”,也可采取物理调控和化学调控合理调控水质,减少用水换水。

养殖品种良种化是选择经国家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原良种,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养殖品种。

饲料投喂精细化是饲料选择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用饲料安全限量》(NY5072)要求的配合饲料, 按照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鱼类吃食情况的“四看”原则确定日投饲量,根据池塘情况选择合理的投饲机。

病害防治无害化是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使用药品须符合《兽药管理条例》、《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NY5071)及其他相关规定。建立水产养殖用药可追溯制度和详细的用药记录档案,严格执行有关渔药休药期管理的规定,水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0)的要求。

生产管理智能化是配置渔业机械、分析检测、渔业物联网智能管理等设施设备。

三、适宜区域

全国所有精养池塘,尤其是老旧池塘,对于养殖成本高,水源少,换水困难的池采用此技术。

四、注意事项

1.高密度养殖鱼、虾的池塘,配合使用水车式增氧机,增加水体流动,使水体的溶解氧均匀。

2.使用微孔增氧的池塘应适当增加苗种的放养量和饲料的投喂量,充分发挥池塘生产潜力。

3.一改五化精养池塘应多种生态化调控设备和技术,如涌浪机、微孔增氧机、太阳能底质改良机和微生态制剂等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4.一改五化池塘养殖面积大,产量高,件的业主应安装物联网控制系统,便于实时监控养殖池塘条件,并实现远程控制,减少劳动力。

五、技术依托单位

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黄山大道186号13楼

邮编:401120

联系人:翟旭亮,联系电话:023-86716361

重庆市永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办公室2023年8月28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件下载




恭喜您抢到

具体详情请联系客服人员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采招网所有

恭喜您抢到

具体详情请联系客服人员

您已参加了618礼品抢购活动
稍候将会有客服人员联系您
请注意来电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采招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