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采招网  > 招标公告  > 安徽数字政府审批公示信息

“安徽数字政府”审批公示信息

搜索类型:
信息类型:
地区分布:
关键词:
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发〔2022〕14号 发布时间:2024-03-22 14:44 来源:安徽省自然资源厅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文本下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引领驱动 查看详情>>
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政务数据资源有序归集、共享应用。实行政务数据资源统一目录管理,向江淮大数据中心汇聚数据,做到共享为常态、不共享为例外,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加强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共享全过程管理,确保信息数据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 查看详情>>
   重磅!阜阳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公布

审批公示 | 2024-03-06丨 安徽

)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统筹推进各领域政务应用系统的集约建设、互通联动、协同联动,充分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 第二十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归集、共享、交换和应用机制,促进和规范公共数据的共享、开放和利用。有关 查看详情>>
域,打造智能高效的数字政府。 5.公共服务 以更便捷的公共服务为导向,围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领域,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6.群众生活 以更惠民的群众生活为导向,围绕智慧健康、智慧文旅、智慧体育、智能家居、智慧出行等领域,推动数字化技术在群 查看详情>>
年)》;《安徽省“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0-2025年)》;《“数字安徽”建设总体方案》;《落实“数字安徽”建设任务分工》;《安徽省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办法》;《滁州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5年)》;《滁州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5年)(修编版)》;《天长市人民政府关 查看详情>>
化政务服务。强化“数字政府”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让更多政务服务触手可及,持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成镇村综合窗口改革,助力便民服务。严控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把更多的财力用到为民办实事上。 查看详情>>
   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

审批公示 | 2022-10-21丨 安徽

、各直属机构: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引领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建设、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形成数字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查看详情>>
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14号)、《安徽省“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0-2025)》、《安徽省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行动方案》等要求,为全面推进政府履职和政务运行数字化转型,提高“数字马鞍山”建设水平,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研究,同意实施马鞍山城 查看详情>>
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14号)、《安徽省“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0-2025)》、《安徽省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行动方案》等要求,为全面推进政府履职和政务运行数字化转型,提高“数字马鞍山”建设水平,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研究,同意实施马鞍山城 查看详情>>
放管服”改革、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中的支撑保障作用,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观念。注重顶层设计,建立完善协同高效的电子证照应用和全国互通互认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电子证照应用与“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改革的紧密衔接,做好与政务服务“跨省通 查看详情>>
   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

审批公示 | 2021-12-13丨 安徽

合;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依法开展数据资源确权、流通、应用等活动,发挥数据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第二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和支持安徽创新馆建设,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一体的安徽科技大市场和省市县三级覆盖、线上线下互动的科技成 查看详情>>
   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文字摘要)

审批公示 | 2021-04-13丨 安徽

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 查看详情>>
相关分站
赞助商链接 更多